最新消息,我国将从国家层面,编制和谋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两个区域性规划。
事实上,受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带,以及新崛起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刺激,京津地区一直在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互补与融合,尤其是在高科技行业领域;而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还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建立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实现泛珠三角合作发展。
不可阻挡,我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热情高涨。跳出区域看区域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思考很多。在日前华师大文科学术沙龙举办的农历鸡年首场“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上,经济专家们给出了不少新视角。
区域分割的“两面”性
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有整车制造企业123家,而其中年产量超过3万辆的只有18家,绝大多数都处于无规模经济效益状态——华东师范大学潘英丽教授开门见山,直言区域经济分割下的产业同构化现象。
在潘英丽教授看来,这种同构化的微观影响是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成本奇高;生产出现过剩,市场出现过度竞争;企业没有经历足够的成长阶段,很快步入衰退期。宏观影响则在于资本闲置和低效率成为普遍现象,国民经济对外部资本和市场的依存度过高,内部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
或许,大部分人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区域经济分割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不健康因素。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是否也隐含着区域分割的积极作用呢?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就认为,在承认区域分割有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们的行政区域分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竞争,企业尤其是民营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中国用这种非规模经济方式在发展,这也是一种优势,是中国经济之所以比其它发展中国家更容易融入世界的原因之一,要知道我们的贸易增长这么快,在不少发达国家看来是不可想像的事。”他还认为,竞争同样可以创造福利。
上海大学陈宪教授坦陈,这种分割并不是坏事,像上海近年来经济这么繁荣,假如从体制上找原因,就是因为市区两级政府的分权,推动了经济主体的多元化。
上海社科院经济景气研究预测中心主任刘松博士还对产业同构化表示了“另类看法”。他认为,区域产业结构最终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如果禀赋相同,那么产业相近是完全可以理解和预期的,尤其是在初始发展阶段,当然经过一定阶段发展之后,当精细化特点越来越明显时,产业特色会慢慢彰显。
有界限责任和无界限合作
在中国现有区划条件下,地方政府的责任是明确的,而且事实上是一种有界限责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实施财税体制改革,财政分权制度与现行的行政区划制度相结合,使地方政府及其所管辖地区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体,与干部考核和任免紧密相关的地方政府责任意识,成为9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
合作是无界限的。这种无界限,更多的是指合作理念的开放与合作方式的多样。近来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在地域分布、组织形式、发展影响等方面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其实都是无界限合作理念的一种表现。
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需要更多的无界限合作。这是经济学家们的一致声音。潘英丽教授建议通过构建“国内贸易组织(DTO)”来加深这种合作。她认为,可以借鉴WTO的很多贸易协调和利益平衡机制,首先在长三角地区进行试点。DTO框架可由部分省市先行发起,重点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行为规范问题,包括地方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可以建立一系列由DTO成员共同执行的政府行为准则和市场游戏规划;第二是构建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平衡制度框架,在重大产业的分工、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统一规划与协调发展;第三,通过对等互利的方式迅速消除现有的市场壁垒,加快实现经济、贸易、金融和投资的跨地区发展,并积极推进区域内社会中介机构的形成和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
同济大学胡景北教授提出,可由国家出面制订统一的游戏规则,让各区域在规则基础上选择利益最大化的发展途径,因为规则不清晰是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上海交通大学费方域教授也强调,虽然合作方向是市场化的,但市场本身有结构和机制等的好坏之分,需要管理,市场化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区域经济合作出现新动向
事实上,随着资源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竞争领域的日趋广泛,中国的区域经济分割已经没有想像中那么严重,甚至出现了明显的松动迹象,站在另一个角度看,这就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动向,特别是劳动力和资金两大要素,基本上实现了全国流动。
上海社科院周振华研究员认为,以往判断区域经济分割用得比较多的指标,是地区产业同构、企业不能自由迁移,还有商品特别是紧缺商品在流通中的市场关卡等。这些指标忽视了劳动力要素和资金要素,而这两大要素恰恰是更为重要的指标。目前的现状是,劳动力和资金两大要素基本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开始在市场化过程中显现。
其实我们可以注意到,最近,一些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的行为方式上出现了变化,有的宁可保留古城特色,也不要那些更容易出形象的高楼大厦项目。这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开始注重个性,不再盲目攀比,这与合作互补的思路正好不谋而合。
华东理工大学石良平教授对区域合作的发展也持乐观态度。他说,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进程是可喜的。现在地方政府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希望区域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费方域教授的观点与他不谋而合,他近期到苏浙地区考察,得出的印象是:在实际需求的强有力推动下,区域合作已经作为一个中心问题被提出来。国家制订区域发展规划可谓顺势之举,水到渠成。
然而,在各区域内,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内部分工还在磨合之中。石良平教授对此指出,通过大企业参与分工的机会到了,以往的区域分割有一个好处是各地扶持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其中一些强大起来的企业完全可以在区域分工中进一步发挥优势,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