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求解三农新视角

巫继学  2005/4/14  8248点  永安之窗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共发了7个文件。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依然关注三农,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如果将这些文件放在中央对待三农问题与时俱进的总体理念的联系中来理解时,我们会发现,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到2005年的一号文件的显著特色在于,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科学发展观。我们认为,如果从以人为本这个角度来解读2005年一号文件,那将更能理解中央在三农问题上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政策。

  以人为本的人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社会、社会之间的关系。[1]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解析一号文件传递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号文件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意义上强调了可持续发展。

  关于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曾明确指出,“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 说到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生产能力,建立这样和谐关系,就是建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年中央将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将向“三农”倾斜。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财政收入中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此外,还将在农业科研、农村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其中,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据悉,2004年为普及西部义务教育,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目前十几所大学正在研究与农民建立农业科技联盟,确定试点,拟大范围普及。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是关键。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抓紧制订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同时要求县域吸收的邮政资金要回流农村等等。这些新政策,无疑将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进步是根本出路。受近年来投入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科学研究“小而全”和“大而全”等因素影响,我国重大突破性农业科技成果日趋萎缩,农业科技推广也面临举步艰难的现局面。对此,中央一号文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财政投入不足和有效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开始为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打破科技“瓶颈”。

  其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央文件强调了多予少取放活。

  多予少取放活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在于打造提高农民社会地位的经济基础。农民富裕了,农民与农民的关系,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关系才会和谐、平等。

  在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去年实施的“两减免、三补贴”会继续加大力度,在国家扶贫县免征农业税,在其他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在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此外,中央将继续并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实际上,这个政策的效应已经开始凸显。迄今全国共有25个省区免征农业税,温家宝总理“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有望提前兑现。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同时公布的2004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城乡差距尽管没有缩小,但中央这些政策阻止了差距拉大的张力。

  许多学者仅仅强调了政府在三农问题上的多予少取,其实,今年中央提出“放活”,才是一个崭新的亮点。放活首先是对于农民而言的。放活九亿农民是何等概念?这是对海量劳动力的释放与激活。现今,全国有一亿多农民工,正是他们为资本提供着充裕的劳动力,正是他们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如此大的劳动大军在农村与城市中自由择业,这种放活激发的资源能量,在国际范围也只有中国独有。真可谓“中国农工吼一吼,市场也要抖三抖”!。放活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如果他们虽放未活,不能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这种放活只是形式上的。自去年以来,中央提出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并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年头岁尾,各级政府积极干预,帮助农民工讨回工薪。今年的一号文件,则更为深入地提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问题。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近年来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以,放活不仅仅在形式上,而必须做让农民工在“放”中有“活”的能力与本事的基础培训工作,这样,他们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进一步讲,放活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在农业、农村的发展战略与经营模式上,在小城镇的建设上也要放活。这事实上提出了一个深化农业体制改革的问题。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到“试点”、“改革”、“制度”之类概念,并明确提出将立法让国家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彰显中央正积极探索在改革中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比如,文件提出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加大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抓紧制订农村金融改革方案等等。

  最后,在人与社会、社会之间的关系上,一号文件突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宏观战略与经济政策。

  应该说,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农业对于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长期以来的“剪刀差”支持了工业的发展,如今也正是一亿多农民工维持着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使得“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低成本的竞争力。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甚至令超级经济强国美利坚的企业领袖们望风披靡。然而,农民与我们这个社会,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始终是一个结。

  随着三农问题进入党与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范围,这个结逐步被解开。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到,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两个“普遍性趋向”。在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又进一步阐述:“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在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65万亿元,外汇储备升至6099亿美元之时,中国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政府决心不再让收入不足城市居民三分之一的农民承担太多负担。近年来,农业税在中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变小,2004年已降至不足1%。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 新阶段。 

  今年中央又一次把支持“三农”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反映出中国在发展战略及政策思路方面的重大变化,即从在农业中提取积累转向工业反哺农业,今后将坚持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 

  一号文件透出的信息正是:中央正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让大量财政和社会资源施惠农业和农村,通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力促农民增收。有了这一战略保障,我国才能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才能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解减少农民难题必须两条腿走路

林羊   19年前   7385点

一把钥匙打不开“三农”这把锁

19年前   7650点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制度问题

蔡永飞   19年前   8686点

中央一号文件第七次求解三农问题

19年前   8877点

中外专家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支招

20年前   7193点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取向:用“三农”思想解决三农

薛来   20年前   8528点

缓解“三农”问题有待制度创新

田永胜   20年前   7165点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降低农民的风险

王晓毅   20年前   9055点

解决三农问题应以什么作为突破口

20年前   10607点

农民的“三顾四盼”

范传新 余浪阶   20年前   9356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