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一些外来投资发达的地区,比如江苏的一些地市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招商选资了。比如,前不久,镇江市因污染因素婉拒了一个2.76亿美元的大项目,而一江之隔的扬州市,自去年以来,已否决了119个污染项目。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虽是一字之差,但却蕴涵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一个发展理念的变化。过去地方官员是“捡到篮里都是菜”,对外来投资不加分析,不问良莠,一概欢迎。有的甚至以引进外资多少“论英雄”,全民总动员,层层压指标,仿佛政府的惟一工作就是招商引资。为了引进外资,没有什么条件不敢给的。可以想象,这种盲目引来的资,会是什么样的资?大多数是一些技术含量小、能源消耗高、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严重的产业,不仅没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大量浪费了当地的资源,付出成本太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表现在引资上,就是强调引资的质量而不单是数量。引来的外资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要考虑当地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特别是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健康和其他福利来求得一时的经济增长。那种引来一家企业却毁了一条江的事情是不应该发生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招商时,不仅要“引”,更要“选”。
其次,它更反映了我国引资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对发展经济的从容和自信。过去的引资“饥渴症”,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缺乏,想通过市场换技术。因此,引进外资主要是解决资本缺口。而今,从商品市场看,目前全国600种重要商品中,约有85%的商品供过于求,而仅有为数极少的商品供不应求。从货币市场看,我国已由资金短缺,贷款高于存款,转为存款大大高于贷款,到2004年底银行存贷差达到6.48万亿元人民币。从技术上看,虽然我国企业在管理上与外企还有不小差距,但实践已经证明,想依靠外企的直接投资达到“市场换技术”的作用已基本失去。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当初饥不择食引资的几个问题,要么已经实现,要么证明原来的设想就是不对的。而且,现在一些外资企业与中资企业基本上是竞争关系,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要求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合理引导和使用外资的新问题。也就是说,必须从过去的引资转到现在的选资上来。
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资金的流向主要取决于回报,哪儿潜在收益率高、投资环境好,资金就流向哪儿。从一个相当长时期来看,国内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消费市场,这两项吸引外资的最基本因素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中国仍会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国之一。另外,随着我国对外资、合资企业在外资比例、国产化程度、外汇持有量和出口方面的要求逐渐取消,来华发展并实现本土化生产的跨国公司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应适时地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变引资为选资,政府的引资政策导向应该从一般行业转向重点行业,从沿海转向中西部,不再鼓励一般投资,而是向先进技术、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农业发展等行业倾斜。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项目为主流,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
当然,要从引资转向选资,政府也有一个转换角色的问题。政府不能代替企业去招商引资,但可以为招商引资服务,特别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这是政府的责任。
总之,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溢出效应,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在引资之余我们更须选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