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吉山被炸和“跑警报”

刘维烈  2005/9/13  12894点  永安之窗
  抗战开始,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吉山距城约十华里,不但景色宜人,且形势险要,是设置机关、学校的首选之地。同时,也是日本人轰炸的目标之一。

  1938年农历5月,城区遭受第一次轰炸。设在新街的福建省银行永安分理处被炸成废墟(原址即现燕江中路工商银行处)。那时,省府机关尚未迁至吉山,所以,那时的吉山相对来说还是相当宁静的。

  1938年下半年,许多机关纷纷在吉山设置,人口剧增,防空即成要务,各单位都很重视。

  首先,在教育厅操场旁的一棵冬青树上,挂一口大铜钟,由教育厅派专人负责敲警报。每敲四响一停,约敲两三分钟为预备警报。连续急敲为紧急警报,单响缓敲为解除警报。

  其次,把所有房屋外侧的白粉墙,命民众用锅灰刷成黑色,拆除屋顶上的玻璃明瓦,说很容易反光,是敌机的有利目标。警报响后不准晾晒衣服,特别是白色的衣物,甚至包括晾晒在广场上的稻谷。晚上实行灯火管制等。可是,开始时有些民众还不怎么重视,有些人在警报响了之后,还照常在街上走,或在一块闲坐聊天等,有的农民照样在田园耕作。这时就忙坏了那些警察,到处巡视,劝阻人们或训斥那些不听话的人。

  还有就是大挖防空洞,以教育厅在祠堂后山挖的防空洞最大,也最牢固。这个防空洞约40—50米长。两端有出入口,洞内竖立木支柱,顶上也用圆木架牢后,上面填上厚厚的土层,可容纳数百人。教育厅的人及其家属和我们实验小学的师生,还有附近的民众均在此躲避,省立永安中学在后山也挖了防空洞,省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也各自挖了防空洞,但规模较小。

  1939年秋的一天,警报响后,我们刚跑出学校,就听见飞机的响声,刚跑进防空洞,飞机就在头顸转了一圈,不久就听见轰的一声巨响,说明吉山有一个地方遭到轰炸了。警报解除后,正好学校也放学了,我们急忙跑去看被炸现场。现场被警察守着,不让人靠近,只见炸塌了两间小平房,据说被炸死猪一头(我们到时已被抬走了)。距被炸点20余米处,有一个妇女的大腿被飞来了弹片炸伤。另一颗炸弹据说落在200米外的河中未响。还有一颗落在被炸点200米外的菜园中,也没有爆炸。菜园中有一个约十余公分的洞,据说很深,警察倒了一大包盐和一桶大粪。这颗炸弹至今还深埋在地下,没有被挖出来。

  吉山遭此轰炸后,民众的心理和行动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个人也纷纷到山边挖小防空洞,警报响后,也不再观望,而是立即“跑警报”了。(“跑警报”是当时很流行的一句口头语。)

  此后一段时间,警报十分频繁,有时一天响好几次,有的时候刚响了解除警报,下一次紧急警报又响了,所以我们只好坐在后山的大树林里(就在防空洞的旁边),以地为凳,以膝盖为桌,坚持上课。省立永安中学的师生,还跑到距林二里多外的山洞“燕子岩”上课。有一段时间,实在没有办法,学校干脆早上五点钟上课,七点半放午学。下午四点到七点上课。放学后,学生要躲在家中或防空洞左右,不准在街上跑。

  1943年永安遭受最大的一次轰炸,烧毁了大半个城,死了几百人。以后飞机就很少来了,警报也少了。可能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已没法顾到这里了。从此,人们心情也放松了,生活也比较正常了。

  吉山只有被炸那一次,也只有炸响一颗炸弹,敌机再也没有来过,但是,遭遇这一劫难的人们,却是不会忘记的。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论党对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领导

林洪通   1年前   19645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姚勇来、沈嫄璋政治身份之谜

林洪通   1年前   20048点

林洪通编著:福建抗战省会永安美国新闻处的抗日宣传活动二三事

林洪通   1年前   20024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时期我国东南独树一帜的永安《民主报》

林洪通   1年前   25069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  电视系列片脚本(文学本)

林洪通   1年前   10921点

林洪通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之《他们无愧为羊枣烈士的后代》

林洪通   1年前   6002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时期驰名中外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

林洪通   1年前   5609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史话》之《拜访百岁音乐家缪天瑞先生》

林洪通   1年前   3562点

林洪通:永安抗战文化简介

林洪通   1年前   19616点

《永安抗战文化史话》目录

林洪通   1年前   17005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