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原则方面应把握实效
1、以科学发展观为编制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一要有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在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必须杜绝数字出官、形象工程现象;必须具备节约的意识和行动。二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使发展的方向与资源的自然禀赋相协调,发展的速度与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三要有正确的“速度观”。拿苏州和杭州来看,20年前与今天“速度观”大不一样,发展只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手段之一,很多工作都是在牺牲速度保环境。总得说,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拿出充分对策解决资源掠夺、环境破坏、城乡差距等“不全面”、“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2、以求实求效为编制目标。以前的“五年计划”较少回答实际操作中必然遇到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只谈论“必要”,没分析“可能”,没有定量、定位回答在哪里发展?发展多大等问题。为此,十一五规划改革的诉求一是“筹划空间”,即回答在哪里,搞什么,搞多大,为什么;二是“谋划发展”,即回答怎么搞。
3、以资源为编制线索和依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根据国际规则开放的,政府直接控制的不再是产业投资和产品生产,变成控制资源、引导生产力的布局。因此,规划要以资源为线索,通过对规划区域内自然、土地、人文等资源特性透彻的研究和战略性的认识,明白地了解规划区内资源的数量、特点、布局、潜力,资源的承载特点和能力,根据资源的可能和“十一五”期间的需要,有预见性地提出未来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的方式,并确定出空间功能区,哪里适合搞工业、哪里适合搞农业,哪里适合搞生态,哪里适合搞城市,为生产力的布局和空间开发提供方向、力度和时间顺序,为资源的优势发挥和价值实现提出操作性等方面指导。
4、以理顺成网为编制体系取向。再好的规划也不可能 “一规了之”。因此,要根据实际,制定一个规划体系。做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战略性与战术性规划分工有数。从永安现实来看,起码应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高速公路连接线互通口规划、生态系统规划、旅游景观规划、交通设施规划等等。同时,作为一个体系建议强化“三个衍接”。一是规划目标应与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相衍接。二是规划举措应与省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试行)》相衍接。三是项目编制申报应与国家产业政策相衍接。
二、产业发展方面应取舍有度
产业最终的出路是朝集群化方向发展,建议十一五期间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专业化和强势化的战略不断做好“加减法”。“加法”即不断增加企业的技术储备,地方的资源储备和社会的生态储备;“减法”则是采取措施严禁耗费管理和资源的产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并由此催生新的生态环境,直至带来旅游业发展等具有外部效应的举措做“加法”。如,逐步引导矿产品开采业、建材和化工企业加大对环保治污的投入以增加社会生态储备。统计表明,为我市提供大约40%收入的矿产品、建材和化工行业其万元产值能耗最高达到了5.46吨标准煤,是国家平均水平的2.1倍,是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0-15倍。如果把三个行业对环境和生态的污染综合测算在内,甚至是三个负效益的行业。再如,用足用活林改赋于我市资源再造和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等各项政策,加快林竹、旅游等开发和保护步伐以增加地方资源。政府也要在平台,信息、品牌、技术、管理、物流等几方面服务上做“加法”,为增加企业的技术等储备,提升产业水平贡献力量;反过来,对资源简单开采粗加工业建议采取强硬“减法”。比如,逐步缩小林竹行业粗加工规模,避免其带来的资源损失大,环境破坏强,税收流失重,社会效益弱等不良后果。2004年统计表明,我市规模以上林竹加工业上交的税金总额仅为2720万元,与主导产业地位极不相符。此外,我市作为全国林改“点中点”,有资料显示,国家及省上下达的配套改革措施明显增多,最直接体现在上级批转的砍伐指标逐步增加。目前,已达到了林改前的3-4倍,总数大约为30万-40万立方米,砍伐数大幅增长。显然,作为一项配套改革措施这极大增添了我市林改活力,但利弊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现在不抓紧加大对种砍之间的总量监控和调度,林木总量一旦失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吞咽随之而来的改革苦果。因此,林改收尾工作仍需谨慎解决,否则,我们的改革成效将大打折扣。越在这种时候,越要冷静面对,注重全局考虑,凡事预则立,一刀砍下去容易,恢复起来是难上加难。
2、打造尼葛园区成为三明“第一经济区”。今后几年应进一步推进尼葛园区扩园提升工作,按照工业园区一产业功能区一制造业基地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逐级推进,发挥“马太效应”,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打造“三明乃至闽西北“第一经济区”。在定位上,建议一要发展成“永远有活力的新区”。成功的园区首先赋于的创业体制机制要彰显活力,如果园区仍然承袭了原来的发展模式,衰败的命运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园区没有活力和吸引力。二要发展成“永远低成本的新区”。新的市场要求高速发展的区域要有更大的创新与更低的成本,所以设定差异化的市场空间是园区的主要任务;在措施安排上,园区首先要有良性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之手,营造创业、创新环境,提高效率,为中小企业提供贴身服务,形成创新氛围和溢出效应。其次实现域内企业基础设施、商务设施、市场网络、公众信息等资源共享,降低域内企业的商务成本、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提升产业实力。第三要把最多的财力、精力、最优的政策、资源配置到大项目上,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小组、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思路,全面实施园区大项目推进和牵引战略。
3、建设经济专业镇。根据产业现状、各乡镇资源分布情况和各自不同的特点实施经济专业镇建设规划,引导不同乡镇实施各有侧重地发展。通过竞争使生产和资源逐步向本地最具经济优势的一二个产品和生产环节强化和集中,力促架构乡镇专业化发展的经济增长特色格局。各乡镇要打破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作法,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实事求是科学决策,选准突破口抓大放小,倾注全力各个突破。如在农业方面,小陶、贡川重点发展养殖业,青水发展烟叶和反季节蔬菜,西洋发展水果,上坪重点生产笋干。乡镇企业方面,要借助曹远的大兴集中区、贡川的水东集中区推进乡镇“簇群”经济的发展,培育不同“绝活”,“叫响”一项或两项特色产业,实现全市的“专业镇经济”红红火火。
三、城市建设方面应功能明确
我市和许多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一样,居民的来源中外来的高学历、高知识、高技能的大学生、调干或产业工人不多,而农民变居民的比重很大。这样的居民结构决定了对城市要求的一些特点:第一靠知识技能谋生能力差,由依靠土地谋生变为依靠住宅谋生的要求高;第二把住宅当作财产保值、保险、遗传给后代意识强;第三喜欢独门独院,占天占地的住宅,不习惯集中公寓楼;第四上住下铺,居家开店有很久的传统。城市总要走向现代化,但又必须满足农民市民的生存要求,不能脱离农民城的发展阶段,因此城市最好是分区发展,对不同区采取不同策略。一是对老城区制止一概“剃光头”的做法,先制定远期改造规划,画出蓝图分期实施,避免改了“旧城”又建“破城”,或刚改建的房子过一两年又不得不拆,造成投资浪费和拆迁安置成本过高。二是可以划定一些地区搞小块房地转让,规定建设工期,安置有钱的进城居民。三是不追求高标准,不追求现代化,保持一定比例的旧城,让没有文化没有技能的市民能够住得起、住得下、能发展。四是对要规划改造的城市东部、南部和西部等新城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做到“有学校,有商场,有饮食店,有娱乐场所,日常生活都可以步行来往,又有绿地园林可以休息,对绿化美化、空间布局、交通设施、建筑风格、公共设施等都要有较高的要求。建议在新城区规划方面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构筑西面以“居住休闲区”为主的城市新城区。借助吉山居住组团和吉山枢纽互通口建设求突破。结合城市“西进”战略,突出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抗战文化、西门电站蓄水后的沿河山水、历史古迹和名人故居,突出与高速互通口入城处道桥风景建筑的和谐融合,与若干居住组团的协调辉映,向城区延伸抗战历史文脉,综合体现城市现代建筑风貌和历史积淀沿革。同时,西面一带拥有较好的绿色生态,可直接为城市提供自然屏障。
2、完善南面以“商务活动区”为主的城市新中心。借助城市燕江第二大道与洛溪互通口的建设求突破。结合城市“南商”发展战略,把联结城市外部交通的互通口建设成为标志城市形象风景线,别于三明在高速公路与城市连接部安排建设项目的做法,而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的入口部位规划和兴建大型停车场、美丽广场,设立供人欣赏的标志物,甚至建设街心公园,在街心花园设置城市标志物(雕塑)等,缓解入城“瓶颈效应”,并使处在高速公路很远的地方就能让人看到一些巨大的、线条流畅的城市标志物,引发无限遐想,兼收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效益。
3、整合北面以“工贸经济区”为主的城市新郊区。借助尼葛开发区与益口互通口的建设求突破。结合“北工”战略,重新定位尼葛开发区为“三明市第一经济区”,努力向曹远大兴、大湖金银湖一带延伸发展,突破原有的9.2平方公里的开发规划,与城市及益口互通口统筹规划,协调建设,细化投入。把城市北部作为经济发动机来维护和发展。
如此,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相衔接,以高速公路开工为契机,按照“城市分区”的总体战略,加快调整和改造城市功能混杂的现状,构建西部、北部和南部城市承载功能不同、层次分明、相得益彰、协作密切的城市总体主框架,进一步带动城市新一轮发展。
四、“三农”问题方面应增效减负
1、土地要集中。一方面引导农田有序流转,向种田大户集中,使农田从农民生存要素变成农业生产要素用来投资增值,最大努力解决农业生产单位规模小,分散程度高,投资能力弱,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能力差,经营手段和方式落后,金融、财政部门对千家万户融资困难等农业致命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我市地利地势不利于土地集中连片发展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村集体组织或协会向农民“倒租”回来的办法进行统一经营。经营方式可以多样灵活,最大限度释放全市28万多亩农田的潜力。原则上农村土地集中流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增值收益定向用于设立农村保障体系,为低收入农民提供基本生存保障。此外,协同以上改革要逐步取消乡以下行政建制,结合林改,逐步过渡代之以股份合作公司和专业协会管理,农民以承包田地山地的使用权入股,公司由有资金、有技术、善长管理营销的人经营,农民享有定期分红和优先到股份公司就业的权利。
2、负担要减轻。应该看到,在国际粮价的制约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长期上涨。农村减免税费,种粮补助等措施也不可能年年增加,因此,当前农民增收趋势不易持续,在新时期要开拓更多的领域,来保证较长时期内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建议通过提供免费义务教育来进一步减少农民负担。对于农民来说减少开支就等于增加收入。以2004年为例,我市中小学生(不包括高中生)约40000人,按去年征收的“一费制”标准测算,每年农民(包括城区中小学生家庭)为政府实施的义务教育支付约1000万元左右的“杂费”,也就是说,如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农民免交杂费,等同于增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到2个百分点。基础教育属于公共财政的核心内容,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发达国家已经实行全免费上学,绝大部分亚洲邻国,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尼泊尔等,也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作为我市2004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逼近3000美元,等于是15年后的全国水平,如果能用每年不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的财力来推行惠及广大民生的壮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而言意义重大。同时,把发展定位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第三层面领头羊的我市,不仅有必要而且有能力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类似的措施还可以根据财力逐步拓展至农村基础卫生等领域。
3、劳力要外出。一个乡村、一个家庭每年产出是有限的,人口越多,人均数量就越少。减少人口等于增加收入。把劳动力组织好外出务工,一方面使本地区人均财富的分母变小了,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人收入增加,又使本地区人均财富的分子变大了,取得了不办企业而社会总收益增加的效果。
五、区域开拓方面应利益联盟
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经济的竞争往往不是体现在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是体现在一个区域经济体的竞争。追寻联盟之路势在必行。我市与三明市区在一些关联度大,资源可以共享的领域,应打破行政和行业界限,发现共同利益,创造共同利益,形成捆绑式团队,取得规模化效应。当前,主要应考虑内外部交通网络的对接、城市公交和两地旅游资源和市场的统一协调等。在形式上,可以实行“旅游联盟”、“招商联盟”;在产业布局上,应相互取长补短,错位发展;在区域发展上,应紧密地区的规划衔接;在城市发展中,建议推进环保、水资源和环境的共同开发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