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有个不变的讲台-记吴地小学教导主任刘宗朝

管崧先  2005/12/5  14639点  永安之窗
  吴地是永安市小陶镇最偏远的一个高山村,这里有一位坚持家乡教育达 26年之久的小学教师,他就是吴地小学教导主任刘宗朝。

  1967年秋,刚满20岁的刘宗朝,从永安师范毕业后,就服从分配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吴地。海拔900多米的吴地村,山高水冷,不少同学原先劝他:“太偏僻了,找个理由向领导说一说,换个代课的去好了!”刘宗朝说:“吴地的生活条件艰苦,过去从洋面村上去的人都不安心,来来去去没个固定的,村里的小学就像个练兵场,来的都是新手。我是本村人,习惯了那里的生活,让我去能适应!”

  刘宗朝刚回到吴地时,村学校设在一个旧祠堂里。学校只有2位老师,要从一年级办到三年级。那时,村里连一条简易公路都没有,吃的、穿的,以及教材、作业本等学习用品,都要他亲自下山去挑。山里的气候条件差,蔬菜不好种,刘老师只好吃咸菜和咸笋。看到山里的孩子学会了标准的普通话,宗朝的心里就得到了安慰。

  然而,山里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要走20公里的山路到大山脚下的岭后去念高小,许多学生在山里念完了初小便辍学了。刘宗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同事几次到公社政工组去要求为吴地多派几个老师。1971年,老区吴地终于办起了高小;可是不少山下的老师听说要被安排到吴地,迟迟不愿去报到,有的听说要上吴地,当场就流了泪。为了山里的孩子,刘宗朝只好下山去请。到了那些老师的家里,别的话宗朝说不出,这番话宗朝说得出也做得到:“山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我的家在那里,我会尽量照顾你。山里人对老师特别尊重,到了山里你就会知道。”他的一席话打动了老师的心。接着,刘宗朝又主动帮忙这些老师整理好大米、咸菜、木箱和棉被等行李,并把这些行李抢到自己的肩上,主动当起了挑夫。一些教师个把月回一趟家,从山上到山下,来回50多公里,返校时还要挑着米、菜走山路,确实不容易。为了减轻山下老师们的一点负担和心理压力,星期天下午刘宗朝就到半路上去接。尽管刘宗朝的许诺不是空话,可深山吴地的条件确实太艰苦了,直到通了公路,吴地小学的老师几乎换了20多人。

  过去,山区农民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认为女儿是赔钱货,花钱送她上学划不来。刘宗朝回到家乡时,学校里没有一个女生,为了改变村民的偏见,他便挨家挨户去动员。当时村里有个名叫刘林生的家长,一家 8个孩子,其中7个是女儿。听了刘老师的一番话后,刘林生想通了,后来,刘林生的7个女儿都念完了小学。

  从一个20来岁的毛头小伙子,到在山里成家立业,刘宗朝度过了艰苦漫长的岁月。1985年,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他全家“农转非”。1989年秋,上级照顾他将他调往交通方便的洪砂小学任校长。谁知,1992年秋他看到一位刚分配到吴地小学的女师范毕业生在哭,他又找到了学区领导要求回吴地。那时,老区吴地已通了公路,也有了新校舍,新任吴地小学的校长年轻,也是出生本村的中师毕业生,刘宗朝甘当配角任教导主任。

  许多人不理解刘宗朝为什么还要重新选择吴地,刘宗朝说:“我是吴地人,还是家乡好!”


信息来源:三明日报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smrb/981015/3-7.htm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抗战时期的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

裴耀松   18年前   35610点

曾炎辉:深山里的“志愿兵”

管其乾   19年前   16176点

让孩子把学习当作兴趣

王旭东   20年前   21173点

在发展中创建示范校  在创建中力求显亮点

永安市老年大学   20年前   20028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论党对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领导

林洪通   2年前   32152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姚勇来、沈嫄璋政治身份之谜

林洪通   2年前   23713点

林洪通编著:福建抗战省会永安美国新闻处的抗日宣传活动二三事

林洪通   2年前   23547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时期我国东南独树一帜的永安《民主报》

林洪通   2年前   28105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  电视系列片脚本(文学本)

林洪通   2年前   12737点

林洪通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之《他们无愧为羊枣烈士的后代》

林洪通   2年前   8145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