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箩匠徐先豪: 技惊世界编织财富神话

管崧儒  2003/9/25  23163点  永安之窗
  ——福建永安市兴国人造板有限任公司董事长徐先豪的传奇人生 

  竹子,谁没见过?不论是城市公园还是乡村的山野,随处都可见住竹子的身影。 如今,在福建省永安市洪田镇,有一位管理着四家拥有千万元资产的公司董事长,在他手下的员工有一千多人。让人感到惊呀的是他的创业资本只有仅剩的20多元盘缠,靠着从竹子里面找发明、用发明,走出了一条从乡村竹蔑匠到四家千万元资产公司董事长的传奇人生之路。

  这位从仅剩的20多元起家却管理着四家拥有千万元资产公司的董事长就是永安市兴国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先豪。做为一个有作为的民营企业家,他的公司资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就已超过了千万元,由他从竹子里给自己的公司或在京、津、鲁、冀、晋等地的老乡找到的财富至少已有数亿元。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乡村竹蔑匠,他的事业竟是由初到北京后仅仅剩下20多元盘缠起步的,而橇动这亿万财富的杠杆竟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毛竹。

  一个乡村竹蔑匠是怎样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民营企业家并为他的乡找到上亿元财富的呢? 乡村里的发现,吃苦的竹蔑匠要到北京闯世界  

  徐先豪今年48岁,他的老家在福建省蒲田市秀屿区山亭乡,是妈祖的故里,传说中的妈祖诞生地距徐先豪的老宅大约只有百余米。美丽的传说并没有改千百年来留下的贫困。徐先豪的父亲是当地一家运输公司的普通工人,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徐先豪共有五个兄弟一个妹妹,先豪排老二,由于家庭人口多,贫穷的阴影始笼罩着他的家。自他懂事时起,徐先豪和他的父母一日三餐吃的是地瓜或南瓜稀饭,学生时代,徐先豪的学费都是用南瓜抵缴纳的。

  为了生存,1973年春,19岁的徐先豪高中还差一年没毕业就和他表哥郭清森一起到中国笋竹之乡——福建省永安市上坪乡一个徧僻的自然村西溪去学做竹蔑了。乡村竹蔑匠的活儿很艰辛,生活也很艰苦,可是徐先豪学得很认真,他在心里发誓:要做一个手艺最好的竹蔑匠。破蔑是竹蔑匠最难学的一道工序,正常情况下,一个学徒没有半年是不可能学成的,可是徐先豪只用3个月就练成了一手硬功夫。原来,别的师兄弟到了晚上一般不做,晚上九点以后大多去睡了,可是徐先豪没有练到十二点以后不肯去睡;乡村竹蔑匠在永安农村是社会地位很低的手艺人,竹蔑匠要吃东家的饭、住东家的房,不仅要破蔑、编竹席、编箩筐,还要帮东家砍毛竹、抬毛竹。山高路陡,抬毛竹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都是一项艰苦繁重的劳动,很多人因为都不愿干而宁愿省吃俭用,省下一些钱来雇请竹蔑匠帮忙抬,而这样繁重的活儿,师傅们一般是不愿干的,师傅揽下活儿后大多由徒弟们去干。徐先豪天生一副犟脾气,他做什么都想做得最好,每一次他都要带头。有一天早上,徐先豪的表哥叫徐先豪去抬毛竹,先豪却一反常态地说“今天我不去了。”表哥感到奇怪,说:“去吧,把衣服脱下来我帮你洗一洗”,说着就去脱先豪的衣服,没想到先豪“啊”地一声大叫起来,表哥也大吃了一惊。原来,每次抬毛竹,徐先豪都没有落后,别人每次抬一根,徐先豪要把三根绑在一起一次抬回来,天长日久,肩膀磨破了,可是徐先豪没吭声,由于糜烂的肩膀与衣服粘在一起,当衣服被扒开时,徐先豪痛得难受便忍不住大叫了起来。
  
  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徐先豪不仅成了一位熟练的竹蔑工而且学会了木匠活。就要出师了,有的师兄弟继续留在师傅的身边,有的要去别的乡村做竹蔑匠,而徐先豪却选择了北京做为人生奋斗的第一站。徐先豪为什么会选择北京做为人生奋斗的第一站呢?该不会南辕北辙吧?京城里的人有谁要用竹席和箩筐?莫非徐先豪也要把头梳卖给和尚?原来,有一天吃饭时,徐先豪就在啄磨,他想这竹席和箩筐做出来干啥?围绕着农民的一日三餐,永安农村的竹器产品是供当地农民自用,这乡村人少,竹器的用量不多,工资也不高,要是到了北京那样的大城市,吃馒头的人多,要用的蒸笼也多,再说那城里人也比这乡村农民有钱,我到北京去不怕找不到一口饭吃。

  1976年春,徐先豪带着表哥给他的135元盘缠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到了北京还有80多元,怎样用这有限的80多元去生存呢?徐先豪先找到了一家马车店,那里不仅有价廉的大炕,吃饭可以买5分钱一个的窝窝头,而且有比较宽敞的空地,一旦找到活儿可以利用马车店的空地做临时加工场。

  到了北京的第二天,徐先豪就背着一个从老家带去的竹制蒸笼,开始了揽活。他先找到了长辛店一带的两个部队,门口有人站岗,他进不去就等在门口,看到炊事员打扮的人出来了,他便主动跟上去搭讪,一见到炊事人员他就说:“你们要做蒸笼吗?我们用南方毛竹做成的蒸笼特别精细耐用,因为细密,用它蒸馒头熟得特别快。”很不巧的是两个部队都在前不久刚刚换了蒸笼,接着他又找了几家机关单位,还是没碰上需要做蒸笼的客户,直到第七天,他才在石油物探局门口等到了一位出来买菜的大伯,为了找到与大伯搭讪的机会,他一直跟踪着大伯到了菜市场才跟大伯搭上了话,大伯让他跟着到食堂里去看样,虽然那天徐先豪带了样品去,可是当时北方流行的是北方人用手工制作的木制蒸笼,虽然显得粗糙和土气一些,可是祖祖辈辈都在用,大家都习惯了,毛竹能做蒸笼吗?适用吗?尽管徐先豪带去了样品,人家还是不太相信,好在人家看了他带去的样品后提出让他按在用的8印锅的规格在近期内做一套来看看。尽管这样,还是总算让徐先豪找到了第一份差事。这时,徐先豪除了交出去的10元马店租金外,口袋里只剩20多元盘缠了。当天,徐先豪就这20多元到当地的土产公司买来5根毛竹,第三天就做成了一套 共四个层一个盖的竹制蒸笼并送到了石油物探局食堂,徐先豪指着自己做成的蒸笼说:“您瞧,我这蒸笼有多牢固?俩仨个人站上去都不会蹋掉,不信您试试,坏了不用您赔。”俩大胖子师傅看徐先豪说得很认真,果真站上了去,结果,竹制蒸笼安然无恙,在竹筘的接头上还变疵瑕为美玉——被徐先豪用藤条编上了几朵花状图样。食堂的师傅们一看徐先豪的手艺确实好, 就和徐先豪定了40多套,每套200多元。这笔业务的谈妥对于徐先豪来说的确是雪中送炭,这笔业务谈妥后,正在为住宿、用餐和手工制作场地发愁的徐先豪征得定做人的同意,立马就搬进了石油物探局,吃住、做工场地和原材料都由定做方解决了。有了这第一笔业务,徐先豪这个从偏远山村走出来的乡村竹蔑匠终于在北京找到了立足之地。此后,徐先豪的定做业务就没断过。事实证明徐先豪当初的市场分析判断是正确的。
 
  两项连他自己也没想到是发明的发明使徐先豪成了百万富也给他的老乡带来了数亿元的利润

  四年后的1980年,徐先豪已攒下了数万元的家底,稍后国家允许个体人员从事经营活动并鼓励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徐先豪想富,他也想大干一番,这年徐先豪与河北省定兴县土产公司达成了一项代加工协议,由土产公司提供原料,徐先豪负责组织加工成用于建筑施工的脚手板,产品由定做方负责销售,有前两年攒下的数万元,他从蒲田老家请来了20多位老乡做帮手,租下一块场地,办起了一个加工场。原本他以为能挣到一些钱,可是,一干才知道,按照原有的工艺,利润很低。原来,脚手板的制作有一道工序需要将毛竹片用电钻打6个眼,再用钢筋串起来;打孔是一道很严格的工序,按照当地原有的工艺,这道工序需要5个人合作才能完成,其中3个人用钢卷尺去量去画,画好点后一个人拿着电钻去钻,另一个人帮忙拿竹片,钻好后还要3个人合作才能串好,平均每天每人只能做3块,每块6元,,加上除去画偏了点和打歪了眼的损耗费与应付工人的工资外,所剩无几。这时徐先豪便动起了脑筋,他想能不能把拿电钻改为拿竹片呢?徐先豪采取了大胆的逆向思维,他先找来一条板凳做成了一台简易的钻床,他将电钻固定在板凳上,让电钻的钻头探出来一点,再在凳子上设一个固定的卡尺,这样既不用专人去量也不用专人去画,更不用专人拿竹片和专人拿电钻,5个人干的活一个人就可以干下来了,而且还更轻便,平均效率提高了3倍。因为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别人6元一块不想干,徐先豪5元一块就敢承接下来,客户自然也就多了。为了扩大业务,不久,徐先豪自己向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了京成木业建材公司,两年后,徐先豪手下的工人已达100多人,光靠着做竹制脚手板,徐先豪的公司赚了60多万元。

  徐先豪有不少老乡也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加工脚手板,一听说徐先豪发明的钻床省工、省力、效率高,远远近近的老乡和认识的同行都陆陆续续跑来看,那时的徐先豪没有专利意识,不管是谁来看他都毫无保留地带他们去参观,还把拍好的照片送给参观者。这样一来,不到两年,这项技术就在京、津、鲁、冀、晋等省市迅速普及,让徐先豪想不到的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果然发生了,随着这项技术的迅速普及,京成木业建材公司在竞争上没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这时徐先豪不得不考虑开发一些新的项目了,好在徐先豪在当学徒时练就了木匠和竹匠制作的好手艺,加上他善于观察,肯动脑,很快就发明了一项以竹代木的建材新项目。原来,徐先豪观察到砖瓦厂在制作砖瓦的过程中须要用到一种叫托板的建材,这种托板要用上好的木材做原料才能达到耐磨要求,徐先豪心想“能不能用竹材来代替木材呢?如果可以,那么竹材的纤维将比木材的纤维更硬”,徐先豪没有读过多少书,可他知道有社会需求就会有市场,主意一定,他就开始了试制,他首先试制了一把特别的刀,把大约2厘米的竹片的节巴用刀刮得干干净净, 再在竹片上打眼,加栓,使分散的竹片贴成一块板。从三维图纸的设计到设备的定做,从原材料的选用,到破蔑、打眼、加栓,每一项工序他都亲自动手,1983年夏,徐先豪发明的竹制托板研制成功了。

  凡是搞过新产品开发的人们大多会有这样的体会:要把一项新产品打入市场有时要比发明制造一项新产品更难。为了让客户接受自己的新产品,每天早上,徐先豪和他的妹夫曾金灿各自骑一辆自行车,车上带着样品,分头去找能够接受他们赠送竹制托板的客户,哪里有烟囱,那里就是他们要找的目标。一天早上,徐先豪和他的妹夫北京出发,每到一个地方, 他们就分头去找烟囱,晚上再回到宿营地碰头,经过连续7天的行程终于到达了天津芦苔,那天早上,他和妹夫分头去找砖厂,下午三点多了,先豪还没吃饭,实在走不动了,先豪就在路上坐下来歇口气,不想妹夫曾金灿也来了,原来,早上出发后,他们都在不同的地点看到远处有一个烟囱,他们俩都不约而同地把那烟囱做为目的地,没想到“看去在眼前,要走走一天”,到了这时,他们又走到一起了,他们俩都没吃午饭,车也骑不动了,索性将一辆自行车放在路边,两人互相扶着其中的一辆自行车走啊,走啊,又走了一个多小时,他们终于找到了那一家砖厂。一见到厂里的人,他们已没有精力推产品了,而是问砖厂里的人有没有吃的食物,砖厂里的人从抽屉里找出了一块烙饼,徐先豪和他妹夫将那块烙饼狼吞虎咽般地分着吃了,之后才向砖厂里的人说起竹制托板的事。他们先介绍了竹制托板的好处,接着便说:“你们先拿去用吧,有什么缺陷,需要改进,请及时告诉我们,直到你们认为我们的产品确实比木制托板更好后,你们需要的话,再和我们定货。”  砖厂的人见他们说得这么诚恳,同意将他们的样品留下来试用。一个月后,芦苔的那家砖厂来人表示要货,徐先豪发明的竹制托板终于找到了客户。靠着同样的办法和艰辛,徐先豪的竹制托板终于在天津、北京找到了市场,由于竹制托板比木制托板便宜三分之一,而且更加耐用,用户普遍反映良好,所以很快就被众多的客户所接受了。直到1985年,徐先豪的公司总资产已超过了百万元,到了1987年国家实行了木材开放政策,徐先豪又介入了木胶板和家具等生产和销售,这时他的公司总资产已超过了千万元。 徐先豪在外省从事建材行业的老乡和一些同的一听说徐先豪靠做竹制托板挣了钱,又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取经,由于那时的专利技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加上徐先豪天生重老乡情义,还是和过去一样,热情介绍,毫无保留。现在这两项技术已在我国北方许多大中城市普及,据徐先豪统计,他的这项技术革新至少给他的老乡带来了几亿元的利润。

  只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愁没有好项目
  
  在对待技术机密的问题上,徐先豪似乎是有一点傻,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考虑,笔者也不敢对徐先豪的做法投赞成票;可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在将技术无偿转让给老乡和同行后,仍然事业蒸蒸日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按徐先豪的说法是他曾不计得失地帮过少同行朋友,这些同行朋友也同样帮了他。早在1981年,徐先豪在为河北定兴县土产公司代加工竹脚板时就发现该公司在毛竹的采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他们在采购中不懂得辨认毛竹的年龄和掌握毛竹的砍伐期,往往将嫰竹和农历八月前砍伐的毛竹买进来,霉变和虫蛀严重,徐先豪获悉后毫无保留地将他懂得的知识告诉给了定兴县土产公司经理张启良。徐先豪的一番话使张启良经理幡然大悟,可是毛竹的鉴别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眼力,而谁能成为合格的采购员呢?就在张启良经理为采购员的人选发愁时,徐先豪主动提出无偿为土产公司担任采购员,张启良经理果真将毛竹和杉杆的采购大权交给了徐先豪,由徐先豪代表定兴县土产公司到湖南毛竹产区去采购,买回来的毛竹用于供给徐先豪他们代加工建筑脚手板,徐先豪领到这份差事后,兴冲冲地就赴湖南林区去采购了。在湖南省东江木材厂,他认识了供销科长陈学奖。那天中午,陈学奖在企业食堂宴请了徐先豪,没想到到了傍晚徐先豪就非得回请陈学奖和他的同事不可。这件事给陈学奖的感触很大,因为,做为一名供销科长,他见过很多采购员,吃住招待是供货方的份內事,能够不提出来要好处就算好了,他没想到徐不但没有提出来要好处,反而把一餐招待饭看得很重,陈学奖知道遇上了一个重情义的人,从那以后就和徐先豪成了好朋友。陈学奖所在的东江木材厂在当时是湖南省林业厅的挂钩厂,知道的信息多,既然是朋友,陈学奖就毫无保留地告诉给徐先豪了。1990年春,陈学奖告诉徐先豪国家林业部、建设部和中国模板协会正委托中南林学院研究开发以竹代木产品——竹胶板,并由湖南省的一家人造板厂进行试产,这种用毛竹制作的竹胶板可以替代传统的木制模板,而且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这时的徐先豪又发现了别人的发明项目的前景,他想,竹制模板的成本比木制模板低,而且更耐用,一定会受欢迎,这是一次绝好的创业机会,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项目。不久,徐先豪找到了那家试点厂,要求合作,徐先豪主要将这家人造板厂生产的竹胶板销往北京,湖南那家人造板厂的原班人马主要负责生产,当时湖南方面正为产品出路发愁,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达达成了协议,按照协议,徐先豪也参与生产方面的管理。

  早在京成木业建材公司成立之初,徐先豪就逐步建立了完善的24小时上门服务的销售网络,只要是客户打来的电话,不管是要货还是换货在都要马上赶到,在销售上,徐先豪一直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服,客户信誉相对较好,还是靠着送货上门、免费试用和客户不满意马上就换货的经营策略,很快徐先豪的竹胶板就被北京中建一局、中建二局和北京建工集团等建筑施工单位使用,1996年春,徐先豪销售的竹胶板还被首都机场二期工程使用,翌年,建设部还在首都机场举行了竹胶模板使用推广现场会,建设部的一位副部长出席了这次现场会。此后,竹胶模板的使用迅速在北京、山东、山西、河北、天津、上海等地铺开,在北京,竹胶模板的使用量已超过模板使用总量的95%,至1997年,由徐先豪创办或与徐先豪协作的竹胶板生产流水线已达到20多条,由徐先豪销售或其下属厂生产的竹制模板最多时曾经达到全国竹胶模板使用总量的20%以上。由于得到竹胶板的信息早,徐先豪成了全国第一家竹胶板生产厂的生产经营者,加上竹胶板的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徐先豪紧紧抓住机遇,先后在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办起10余家竹胶板生产厂;2001年10月,徐先豪投资800万元兼并了永安市兴国人造板厂,通过投资和技改,现已成为福建省内最大的竹胶板生产企业。,徐先豪的到来不仅救活了这家面临危机的企业,由于该厂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也为永安、连城、宁化、清流、大田、顺昌等周边县市解决就业2000多人,其中负责前期初加工的农民只需在家里编竹帘,每天可赚40多元,相当于一担稻谷的价格。由于竹胶板项目符合环保产业方向,又能给毛竹产地的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国际竹藤组织还到永安市兴国人造板厂举办过技术培训;现永安市市长涂振锟前不久从大田县调来永安工作,由于徐先豪的竹胶板项目给永安、大田等地的农民带来了不少收入,涂市长到永安上任后第一次下企业,选择的企业就是徐先豪的永安市兴国人造板厂,当永安市委书记刘道琦和涂市长见到徐先豪时,凃市长的第一句话就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说出来吧”,当徐先豪提出希望政府能够有更多的农民多为他的企业提供一些如竹帘等前端初级产品时,涂市长马上就从技术培训、破蔑机等设备的引进和宣传发动等方面抓了落实。2002年10月18日,中国笋竹之乡福建省永安市举办‘2002·福建永安笋竹节,徐先豪被授予竹业深加工生产标兵。

  徐先豪深知“民以食为天”对于商业的涵义,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徐先豪又把眼光投向了绿色食品行业。有一次他到新疆的销售网点去办事,发现当地的胡萝卜既大又甜.。二十几年来一直在走南闯北的徐先豪早就注意到方便食品的潜力很大,平时就爱看书的徐先豪知道胡萝卜的营养丰富,他想如果能加工成食用方便的胡萝卜汁一定是很受欢迎的食品。为了培育将来的食品生产基地,徐先豪一下子就买进了几瓶新疆胡萝卜种籽,回到老家后做为礼品赠送给乡亲们试种,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从天山脚下带回来的胡萝卜居然在东海之滨的蒲田市大获丰收,而且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新疆胡萝卜落户蒲田后,其优点一下子就在产量、口味和价格等方面凸现出来,连省城福州等地的菜贩都涌到蒲田秀屿去采购新疆胡萝卜,由于徐先豪当时正忙于其它业务,在蒲田当地已有人赶在徐先豪之前利用当地新疆胡萝卜资源办起了胡萝卜汁饮料加工厂,农民种一亩新疆胡萝卜可收4000 元至5000元。虽然胡萝卜汁饮料的加工项目在上马迟上了一步,但是并没有改变徐先豪看准天然食品饮料行业的市场前景的决心, 此后他快马加鞭 ,在蒲田老家投资2000多万元,于1999年3月建成了拥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并有一批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导师等人才,有緑茶、冰红茶、乌龙茶、龙井茶、矿泉水、鲜橙多、蜜桃多等多种绿色饮料食品生产能力的蒲田市大地之宝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靠着成功的广告和迅速铺开的销售网点,这家公司的的绿色食品饮料产品很快就在香港、北京、天津、新疆、江西、浙江、广东、深圳等地打开了市场,惹得当时的蒲田市委书记叶家松从北京开会回到福州机场一喝到大地之宝饮料时就象添了一个孙子一样高兴,回到蒲田后没有先回市委,而是一路询问并直接赶到大地之宝公司去向徐先豪贺喜。

  徐先豪始终把当地父母官对他的关心当做最好的鞭策和鼓励,他说他之所以能回到蒲田和永安办厂,除了考虑两地有丰富的资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考虑蒲田和永安的水土养育过他。他说,在他的企业里只有两种人不用,一是嗜赌不改变的人不用,二是不孝父母和不爱家乡的人不用。在他的大地之宝有限责任公司招聘人才时,曾设了四道关,第一道关是由研究生考知识面,并对其证书进行把关;第二道关是由总工程师负责考其专业知识;第三道关是由他的四弟、五弟负责考其灵活性;第五道关是由他自己负责考其品德,在2000年举行的大地之宝人才招聘会上,有一位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前面四关都过了,到了徐先豪那里,通过很随和的交谈,徐先豪发现他总是抱怨乡亲和邻居,这个不对,那个不是,最后,徐先豪宁可多录用了一名专科毕业生却没有录用这名本科生。如今的徐先豪已是四家拥有千万资产公司的董事长。在口袋里的盘缠只剩20多元的情况下,徐先豪走出了一条从乡村竹蔑匠到千万富翁的传奇之路,应该说徐先豪有许多值得如今的打工者们学习的宝贵经验,辟如他在当学徒时和在亲自上门推销时的那股吃苦劲头,还有他在学徒期满时对乡村竹器市场和首都竹器市场的分析判断,以及在竹制脚手板加工工艺的改造、竹托板的发明、竹胶板的生产销售、新疆胡萝卜的引进和绿色饮料食品的开发等都充满了智慧。徐先豪说:“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恒心和意志很重要,回想这二十多年来走过的路,我只不过具备了做一件事就要成一件事的恒心,和善于观察发现的头脑与眼睛;只要善于发现,不怕找不到财源,你只要想一想你的身边有多少不方便和不尽人意的事,社会就有多少潜在的需求,只要你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大众的显现或潜在的需求,你就不怕找不到财富”。徐先豪先生的这番话有他的道理,古今中外有许多象徐先豪先生这样具备善于发现的眼睛的发明家和实企业家,许多发明都是看似简单却少有人去发现,如现在已十分寻常的旱冰鞋,竟是当年国外的一位穷得连溜冰场都进不了的木匠的突发奇想;如今仍然不失时髦的牛仔裤竟是当年生怕磨破了裤子的美国贫穷掏金者为了省钱而想出的法子,据福建省发明协会的一位老会员介绍,有不少实用发明其实很简单,只不过许多人都没想到罢了,当这位发明协会的老会员听说了徐先豪先生想出了钻床和竹拖板之后,竟成了四家拥有千万元资产公司董事长的传奇经历后,说:“所谓的发明就是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在许多建筑业同行都沿袭既费时费力又浪费资源的老旧的建材加工工艺时,当时的徐先豪先生能够想出更加快捷,或更加省工省力,或更节省资源的方法来,这就是发明,他想出的这两项新方法能够为他自己创造大量的财富,又为社会节约大量的资源创造大量的财富,这已经就是了不起的发明了。”徐先豪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不论是在寻找谋生的机会,还是后来的生产技术革新和应用别人的发明与经商办厂,都能够做到善于发现,并从自己从事的行业出发,从身边的社会需求出发,从小事做起,从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论党对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领导

林洪通   2年前   33027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姚勇来、沈嫄璋政治身份之谜

林洪通   2年前   24370点

林洪通编著:福建抗战省会永安美国新闻处的抗日宣传活动二三事

林洪通   2年前   24369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时期我国东南独树一帜的永安《民主报》

林洪通   2年前   28892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  电视系列片脚本(文学本)

林洪通   2年前   12958点

林洪通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之《他们无愧为羊枣烈士的后代》

林洪通   2年前   8352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时期驰名中外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

林洪通   2年前   7599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史话》之《拜访百岁音乐家缪天瑞先生》

林洪通   2年前   5526点

林洪通:永安抗战文化简介

林洪通   2年前   26561点

《永安抗战文化史话》目录

林洪通   2年前   21146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