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堡———福临堡
过坑村,现为青水畲族乡的一个行政村,距乡政府所在地东北部六公里处,海拔720米。这里地势平坦,由过坑、许坑、陈厝洋三个自然村组成,田地多大丘,其中最大的一丘田面积达十六亩。全村土地面积一万余亩,林地五千多亩;有近千人口,以农业为主,茶业为辅。
福临堡位于过坑自然村,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为四方堡。该堡坐西朝东,正门位于堡东中间,朝东,为花岗岩圆拱石门,门面为白灰粉饰,门框两边装饰有对联框,书有藏头联一副:“福善后知天泽渥,临门还见日精华。”上方门匾框内,字迹不清,估计为“福临堡”三个大字;门道宽3米多,为双扇包铁木门,石门栓上方饰有镇门双狮。
堡墙基高1米,厚约1丈2,其上生土夯筑,一层墙高约7米,二层墙高2米5,墙厚约0.45米,回廊宽约2米,在前堡墙回廊正中还隔有四开间房,与堡墙之间仅留不足1米宽过道。墙上开有众多内宽外窄的瞭望射击窗孔。
以堡墙为承重一方,采用另立木柱构架,沿堡墙周边建有一层(左、右堡墙)、二层(前、后堡墙)堡楼房,其中前堡楼除门厅外,两边各有4开间;后堡楼除后厅外,两边各有6开间。
堡内天井正中建有“六扇五植”祠堂,明间宽大,次间还设有二层,集议事、祭祀和活动大厅等多种功能。大厅设神龛、案几,香烟缭绕,显得庄重肃穆;厅上木雕惟妙惟肖,保存尚好。该堡共有90间房,前堡楼两边设有上堡墙的土石楼梯,堡后楼后厅两侧亦设有上二楼的两部木楼梯。该堡原只有一个正门,后在右堡墙(南面)开一偏门,估计方便出入。
福临堡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具体时间不详。堡主林姓,先祖林法旺,据《梓溪林氏族谱》载,唐开成三年(838年)林法旺由福清县东凟迁来大田梓溪居住。一支后裔于北宋年间由梓溪迁青水汀海安居。南宋淳熙四年(1178年),后裔又由上汀海迁居东井村;元末时再由东井村迁过坑居住,400多年后建起了福临堡。
依山傍田———岗陵堡
堡内为二进府第式二层建筑,一进与二进之间为天井,二进比一进高出3个台步,呈前低后高式;一进和二进均为6扇五植式结构,下堂与中堂同在一中轴线上,天井两侧厢房亦是二层,其高度比一、二进都低。一层厢房向后加出,作为厨房的延伸。
前堡墙一层高约5米,回廊宽约2米5,两侧堡墙厚约2米2,回廊宽约1米7,贯通全堡,两侧堡墙向后逐段升高,呈层叠式,远处展望,气势雄伟壮观;围绕堡墙,建有一周的二层木结构楼,前堡墙正门内两边,建有上堡墙的土石台阶,与堡墙连为一体。堡主蔡姓,由青水迁上光坑至龙塘,之前由莆仙迁来,具体不详;全堡拥有170间房,可容纳几百人居住。
曲尺丘村———敦仁堡
敦仁堡位于青水村的曲尺丘自然村、澄江左岸,该堡系围龙屋堡,前方后圆,现堡墙全毁,仅剩地基。堡内建筑为殿堂式二进平房,一进6扇五开间,中间为下厅;一进二进之间为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另有左右横屋构成整体建筑。从堡墙来看,墙基并不宽厚,因此堡墙不高,约2米多。后堡墙因地势升高关系,虽不高却显得高大。就整体建筑来说,敦仁堡是少数民族钟姓畲族的土堡,在三明各地的土堡来说绝无仅有,堡主钟姓,先祖于明景泰三年由江西兰田迁至青水盖竹洋,其后分衍青水各村,距今已543年历史。
三房村的福安堡、炉丘村的成志堡和治元堡与敦仁堡一样都只剩下遗址,都建于清代,成志堡与福安堡始建年代不详,治元堡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从上述青水乡土堡群的情况来看,土堡始自清乾隆年间,如岗陵堡、治元堡,而后是清嘉庆年间,如福临堡、敦仁堡等,建堡年代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个阶段,此其一。其二,青水的土堡大都占地面积不大,少有超过2000平方米的,这也是早期土堡的特点之一。三是青水土堡都不设炮楼,只有高厚的墙堡及射击瞭望窗口,这与相邻的安贞堡有很大的不同;安贞堡不仅有高大的角楼,面积亦大,其防卫功能突出。四是青水的土堡式样除了敦仁堡是围龙屋式的土堡,岗陵堡是前方后圆的土堡外,大都是四方堡;且堡墙都不作为堡内建筑的承重方,所有的堡内建筑承重都是另外用木柱支撑。五是青水土堡讲究装饰,门面大都用白灰粉饰,门上都有堡名,这与安贞堡门面风格极其相似,堡内建筑亦讲究装饰,其石雕、木雕、绘画等都堪称精美。由此,光绪年间所建的安贞堡比青水乡土堡晚了百余年,二者之间有怎样的相承关系,相信大家心中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