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拾零

裴耀松  2007/8/19 16:19:27  12809点  永安之窗
  查看一个区域的地图,上面标注着麻麻密密的地名,熟悉的或陌生的,倘若深究起它们的起源、演变,却是一门学问。即便是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山村,通过田野调查或翻阅地方旧志,往往便能得知其来龙去脉,有的甚至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古代的永安县竹木资源丰富,最早刊行于明万历年间的《永安县志》“物产”记载的“竹之属”,便有猫竹(毛竹)、南竹、紫竹、黄竹、石竹、苦竹等十余种。直至当今,永安的竹林面积已达70余万亩,居全省第二位。纵观永安带“竹”的地名有几十个,如安砂镇的培竹村、小陶镇的双竹村。更多的还是自然村或某一地域,分布于小陶、西洋、洪田、贡川、大湖、上坪等乡镇的便有竹丝山、青竹坑、浮竹、黄竹岽、南竹坑、古竹、竹子窠、浮竹洋、符竹、盖竹洋、山竹坑、苦竹岭、秋竹岭、黄竹潭等。古代永安二十四都是如今的上坪一带,置县之前属沙县管辖,其中有个地名叫“黄竹坑”,旧志记载这里的黄竹“生溪涧中,丛生,叶密”、“岁凶年时能结子如米,亦可食”,可见当时这里的黄竹居然在饥荒之年以充饥食用。如今上坪乡各村没有“黄竹坑”这个地名,只有一个自然村叫“竹峰”。或许是数百年后自然消失了,在那里很少见到黄竹这一竹种,代之而起的是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毛竹林,成为永安乡镇中竹林面积居首位的竹乡。

  永安带“竹”的地名多,与那里的地理自然环境———竹多,密不可分。由于历史的原因,永安城内的街坊名称,不少在明清时期乃至民国还残留历史的痕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名更迭对历史的顺应,有的地名并非一成不变的。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担任二十四都总小甲的甲长邓茂七,领导农民拒交田租和“冬牲”,与地主豪强作对,最后发展成为闽中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并在属沙县管辖区的浮流贡川建立根据地。次年邓茂七攻打延平府时壮烈战死,由其侄儿邓伯孙率领起义军继续在上坪一带坚持战斗。期间,明统治者调集大军进行镇压,官军破陈山、贡川诸寨,“直抵浮流以上诸境,斩俘以万计。”当时的浮流集镇(今永安城区),驻扎为数不少的官兵,全镇十五条街中分为民街和军街两部分,军街分别有头百街、二百街、三百街、四百街、五百街、六百街、七百街、八百街、九百街和十百街,坐落于当时的尚贤坊、安静坊、长乐坊和东宁坊,以驻扎官兵的数目而取名。直到解放后有的街道才易名。再如现今的霞鹤村,原名虾蛤村。九龙溪傍村而去,水流缓慢,两岸均为泥沙堆积,以多虾和蛤而得名,当地村民多为黄姓,明代从沙县迁居而来,为邵武峭三公后裔。直至十年前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使该村摆脱贫穷、村民致富,兴建起霞鹤农民公园,成为城市近郊的一个旅游点,后经民政部门批准,虾蛤村才更名为霞鹤村。

  “百万貔貅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妖乱,惭愧明溪圣七娘”这是南宋大臣、官至右丞相的文天祥,在护送皇室国母杨后从杭州南逃入闽,路过明溪写下的《吊惠利夫人》诗。惠利夫人为民间传说的明溪圣七娘,为五代人,因丈夫在战乱中被征服役,她千里追随殁于途中。《归化县志》载:“宋文天祥过国母,有惭愧明溪圣七娘之句。”相传文天祥护送途中经过明溪和清流之间的地界时历尽艰难困苦,一帮逃难人马吃住无着,连国母也只能委身于低矮破旧的民房。文天祥怀抱坚定的抗元决心,不畏艰险豁达乐观,面对崎岖的山岭和荒凉的野地,居然慷慨激昂写下:“山高不碍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后来辗转于江西、广东直至在广东海丰被元军所俘,几经威胁利诱而始终不屈,最终被害于元大都。后人在文天祥经过并写下胆魄泣鬼神的楹联之所在,取名为“国母”和“国母洋”,也算是怀想与纪念。据资料记载,这一地名在清流的嵩溪境内。由此,又验证了有些地名的来历,即便是民间传说,也与历史原因有关,它为地名学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永安抗战文化史话》目录

林洪通   2年前   20442点

爱心热线

一点通   3年前   18070点

上坪乡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6年前   91532点

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6613点

贡川古镇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7年前   97092点

青水畲族乡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8年前   84704点

小陶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8年前   109009点

永安也有肉身菩萨

夏品妹   8年前   81134点

霞鹤村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9年前   74133点

永安物名小辑

安安   9年前   65072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