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成立于1970年4月19日,总会地址设在台湾省台北市南京东路三段309号“李氏宗祠”内。同年10月29日至30日,宗祠举行了国内外宗亲恳亲大会,出席会议的有22个国家、地区的77个李氏宗亲团体,600余名代表。1999年10月16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了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第十届第二次会员代表恳亲大会。
追蒴台湾李氏后裔源流,可得知其先祖来自福建,而永安亦是李氏的祖地之一。1980年,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出版了《李氏源流》一书,上面记载:“第六世尚昊公,楚圭公之长子,萧宗上元二年授游击将军,守左武尉,封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葬古尤溪今永安四十二都皇历大街头冢,在祠堂后有像存焉。”“永安四十二都”是古称,即现今永安市槐南乡,“皇历”即“皇历村”。据永安《李氏族谱》记载,福建李姓这支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个儿子李元祥的后裔。李元祥被封为“江王”,与唐太宗李世民是兄弟。到了李元祥的孙子李祖丛时,正值武则天乾纲独断时期。唐载初年(689年),武则天批准索元礼、来俊臣等人奏章,对李姓皇族大肆籍除,黜夺封爵。李祖丛被黜夺“武阳郡王”封爵,流放岭南。李祖丛流放途中在福建南安落脚。次年,武则天又谴特使将李祖丛杀害。李祖丛有两个儿子:李万康、李万寿。李万康生有四子,长子李楚圭在“天宝之乱”时被召募入卫,授漳浦参军,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任廉防五州节度使,因讨寇有功,升云麾大将军。李楚圭亦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尚昊,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授游击将军,守左武尉,封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十月,陕西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五千军队哗变,占领长安。李尚昊从长安避难回福建,不敢回老家南安,便躲避到剑州尤溪皇历村(今永安槐南乡皇历村),与长子李希悦在此定居下来。李尚昊被福建李氏家族尊为自李元祥之后的第六世。
时光过了165年,到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时,李氏第十五世孙李其洪从皇历迁到沙县的崇仁里二十六都(今永安贡川镇双峰村)居住。这次迁移在福建李氏家族的历史上堪称重大事件,李其洪因此也在李氏族谱中被记下了浓厚的一笔。正因为李其洪的迁移,使得李氏后裔得以向闽西扩展,继而飘洋过海,成为台湾的重要一支。李其洪由于是长子,排行老大,又名“李大郎”。李大郎的墓地如今仍保存在贡川镇双峰村。李大郎生有四个儿子,次子名李宏义;李宏义也有四子,老四曰“小廿三”;小廿三有六个儿子,分别以“金、木、水、火、土”加“德”字命名。其中老四火德就是后来被李氏所尊崇的“入闽汀州始祖火德公”。台湾《李氏源流》书中有“火德公传”,说道“火德公姓李,其先汀之宁化人,值宋末元兵乱,与妻伍氏居于福建省汀漳道上杭县胜连里之丰郎乡。”——怎么火德公先祖又变成了“汀之宁化人”呢?原来,李火德的父亲小廿三,名李宝珠,号念三,原居住在永安上坪乡的余荆山村(唐代称“李荆山”),后因与当地余姓发生纠纷,于后汉年间携六个儿子避往清流的侄子李四七家居住,继而又到宁化石壁定居。小廿三年老时思念故土,与其长子金德重新回到李荆山。但此时家已不存,无处栖身,只好在离李荆山五华里的梧桐洋(今永安上坪乡联合村仓坪)住下,死后便安葬在贡川镇双峰村北山,至今坟茔尚在(引自《李氏家谱》清道光甲辰年版。转引自福建李氏研究会《李氏研究》第四期。)
自李火德之后,李氏脉络开始明晰起来,火德公的后代是名人辈出,显赫非常。拿当代来说,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香港企业家李嘉诚等。
拿祖国大陆福建省闽南李氏经济文化研究会出版的《陇西李氏族谱》与台湾世界李氏宗亲会出版的《李氏源流》相对照,可以发现关于第六世李尚昊和第十五世李其洪的记载是毫无二致的。大陆族谱也明确记载李火德的父亲是小廿三公。由此可知,永安确是福建台湾李氏家族的祖地之一。如今,在永安槐南乡皇历村,还有纪念李元祥的“江王祠”,在永安贡川镇双峰村,有李氏宗祠“教忠堂”,有李大郎(李其洪)的墓和墓道碑,有李火德父亲小廿三的墓地····
李氏在福建的历史,从唐代李祖丛入闽至今,已历一千三百多年;而自李尚昊公元783年到永安,到李火德宋末元初迁徙宁化上杭,历经唐、五代、宋三个阶段,也有近五百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历史上发生了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纷争、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重大事件,中原一带战事频仍,惨遭蹂躏;相比之下,偏居一隅,远离战火的福建永安无疑是得天独厚的避居地,在这块土地上,李氏家族休养生息;韬光养晦,人口迅速繁衍,子嗣遍及八闽,逐渐成为令人瞩目的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