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人类航空百年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刘佐成的孙子刘任廷。
这位今年81岁的老者至今还记得爷爷当年在空军参加抗日战争的那段岁月。
赤子报国,丹心可鉴。早在1910年,李宝焌、刘佐成就携带自制飞机从日本归国;提出空战理论;发起组织中国航空研究会;发表航空论文,写下了中国航空史的四个“第一”。 中国航空史的四个“第一”
李宝焌(1887年3月9日——1912年10月6日),永安贡川洋峰村人,少年入私塾,后入贡川龙山两等学堂,1903年又赴福州乌石山全闽师范学堂就读。
刘佐成(1884年9月——1943年9月20日)原名佐臣,永安曹远镇清水池人,1903年曾赴延平府考秀才,未中,后入福州全闽师范学堂求学。
1906年,李宝焌、刘佐成在全闽学堂毕业后获清政府选送赴日本留学。李宝焌入同文、宏文两书院,刘佐成入工兵航校。不久,二人又进入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攻读。
20世纪初,正是世界航空事业起步之际。1909年9月21日,冯如驾驶自己研制的双翼飞机“冯如一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圆形山丘旁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试飞。这时,李宝焌、刘佐成也满怀冲向蓝天的憧憬。他们刻苦钻研飞行理论,在飞机制造方面时有创见,二人在日本《朝日新闻》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研究心得。学习期间,二人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李宝焌、刘佐成的研究引起了中、日双方政府的注意。不久,清摄政王府电召二人回国。1910年8月15日,两人随同清政府驻日公使胡惟德携带自制飞机回到国内。当时国内报纸曾有报道:李宝焌、刘佐成在日本研制成“单页飞行机一具,屡经试验,颇见成效”。因“此种秘密研究,关系匪浅,侨寓外邦,诸多不便,是以驻日公使深知为难之处,于月前资送回国。”至此,中国大地上有了第一架国人自制的飞机。
回国不久,李宝焌、刘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与此同时,李宝焌、刘佐成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称“数年后必有空中之战斗”,“此后须决胜负于空中”。首次向国人提出了空战的观念。须知这时的飞机还很简单。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的“飞行家一号”,其机身是用棉布糊在柳树枝上制成的,当时英国的飞机机身,是竹子制成的。而李宝焌、刘佐成即已预见飞机能投弹、安装机关炮射击、高空摄影侦察等实战价值。
为了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1910年11月19日,李宝焌、刘佐成决定发起成立航空研究会,他们在《大公报》发表了《航空研究会发起及简章》。提醒国人:世界航空事业刚刚起步,中国要抓住机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后”。1910年12月,上海《东方杂志》发表了李宝焌航空论文《研究飞行机报告》,被航空界称为我国第一篇航空论文。文中提出,“向后焚烧而推前(喷气推进)”。1939年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李宝焌、刘佐成的理论创建早了三十九年。可是当时清廷腐朽,大厦将倾,哪还顾得了航空呢?
一心报国 壮志难酬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李宝焌、刘佐成先后应召到南京,李宝焌,担任南京国民政府飞行营营长。刘佐成在南京卫戍司令部交通团任职。1912年10月6日,李宝焌为筹建空军北伐而积劳成疾病逝。
刘佐成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回到了福建,后又到了日本,漂泊不定。1920年,刘佐成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航空大队长,第二年在天津创办出版发行《飞行杂志》。北伐胜利后,刘佐成到南京政府航空署参谋,并继续主编《飞行杂志》。抗战前夕,刘佐成被派往福州,主持修建王庄机场,后任福州飞机场场长、空军将乐办事处主任、衢州航空站股长、福州空军中校场长。
在采访中,刘佐成的孙子、三明师范学校退休教师刘任廷谈起了爷爷的几件往事。
刘佐成调往福州王庄机场时,刘任廷刚好念小学三年级,与父亲和爷爷住在一起。每天,尽管工作繁忙,爷爷都会带着刘任廷四处运动。有时,上街买菜,刘佐成都会故意买一个南瓜让刘任廷扛着走。他告诫孙子,要实现飞翔的梦想就必须有强壮的身体。
抗战时期,由于父亲不在身边,刘任廷随爷爷和奶奶到了将乐。当时,刘佐成任国民党空军将乐办事处主任,他们住庙里,条件极其艰苦。但爷爷还是将刘任廷送到了将乐中学读书。国难当前,刘佐成希望他能学好本领,为振兴中华驱逐倭寇尽力。
刘任廷对记者说,刘佐成洁身自好。他一生不贪,不爱金钱。在追随孙中山时期,他将他父亲在上海等地卖笋卖木材的钱都取走买了军火,支援革命党人。他不抽烟,也不许儿孙们抽。他的后代也都遵从他的教诲远离香烟。1942年,他回到永安想修缮房子,身上却没有几个钱。他的姐姐曾经责备他。他的乡亲在称赞他廉洁之时,也对他不理解。
1943年,正在永安修缮旧屋的刘佐成突患中风,当年9月20日,刘佐成在贫困交加、风雨飘摇中离开了他的飞机和在旧中国难以实现的梦想,时年59岁。
他们给祖国带来第一架自制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