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欣,福建厦门人。三十年代初任厦门《星光日报》、香港《星岛日报》记者并开始文学 写作。抗战时期撰写了大量通讯、特写、散文、杂文、时事评论,进行抗日宣传。当时编著有抗战通讯特写集《今日的厦门》、《沦陷区的故事》。1942年起在永安任《现代青年》、《新福建》月刊主编。解放后结集出版了《侨乡纪事》、《风雨故人情》、《雨丝集》、《历史的情思》、《永久的思念》、《走笔写人生》、《无尽情思逐逝波》、《金婚岁月》(与谢怀丹合著)等著作。
一、 特殊的奖章
在抗战烽火中,永安城马巷的一幢平旁里住着一位热血年青。在日寇飞机的轰炸下,周围落弹累累,炸声隆隆,他幸免于难。他就是六十多年前在永安从事抗战进步文化活动的老作家赵家欣。如今他已93岁高龄。199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为抗战时期老记者颁发给他“老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和纪念章,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给他“以笔代枪,投身抗战”的抗战时期老作家铜匾。(他在1996年4月6日曾给我来信并寄了照片,信中说:“当年在永安工作过的仅王西彦、谷斯范获此铜质纪念牌。”)200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中国作家协会又颁发给他“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玻璃钳制银匾。同时还喜获一册《中国抗日战争简明图志》。他之所能获此殊荣,就因为抗战时期在文化战线上作出过卓越贡献。他说:“应邀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等活动,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我由衷地感激党、政府和人民对我的关怀和礼遇!”⑴
二、奔波在闽浙赣前线
赵家欣1915年12月18日出生在福建厦门岛内一个贫民家庭,父亲中年病逝,家景贫寒,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他和家鼎弟成人。
只有20岁出头的赵家欣,即参加故乡厦门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赵家欣被聘为厦门《星光日报》记者。1936年11月29日联络13位文化界青年发起了鲁迅追悼会。1937年七七事变后深入海防前哨、英雄岛屿采访,为宣传抗日救亡写了大量通讯报道等文章。1938年3月,年仅23岁的赵家欣,作为《星光日报》战地记者,奔赴抗日前线采访。在武汉采访了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叶剑英,铭记叶主任“真理在哪一方,青年就奔向哪一方”的教导。在武汉他见到了老朋友郁达夫和名记者范长江。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在武汉成立,它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郁达夫的引荐下,赵家欣参加了文艺界协会成立大会,聆听了冯玉祥将军的讲话,聆听了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报告。3月30日,在范长江的举荐下,他又参加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首届代表大会”。他成为福建参加这“两会”的作家兼记者的唯一代表。他后来在长沙采访了淞沪抗战名将张治中等。随后,他与范长江等奔赴台儿庄前线采访,4月7日,到达台儿庄前沿阵地,把亲眼看到的残酷的战争场面写成了《台儿庄血战记》等特写、通讯。
5月中旬厦门沦陷,他即赴香港任《星岛日报》记者,并在1938年6月再次作为特派战地记者回到闽浙赣抗日前线采访。1939年8月他结识《新华日报》记者孟秋江,并与之共商闽浙赣抗日宣传计策。同年冬结识《前线日报》总编辑宦乡,1940年秋应宦乡之邀,他与妻子谢怀丹赴上饶,赵任《前线日报》编辑主任,谢任编辑。
在此二三年间,赵家欣奔走于闽、浙、赣各地,其间为香港的《星岛日报》、浙江的《东南日报》、江西的《前线日报》、《东南青年》、《东南经济》,广东曲江的《新军》,福建永安的《改进》、《现代青年》,福州的《闽侨月刊》、《星焰》,建瓯的《闽北日报》等报刊撰写了大量的通讯、特写、时事评论、散文、小说等,宣传抗日。自1939年7月至1942年5月,他在永安出版的《改进》月刊上发表过《血火中的旅行》、《闽浙省道中》、《台湾民众的反日斗争》、《腊尾》、《汉奸报的面目》、《从经济上看德苏战争》等文章。自1939年11月10日至1942年4月10日在永安的《现代青年》月刊上表了《炮火声中忆麓山》、《地狱与天堂》、《伪军是怎样被迫作战的》、《宣而不战的欧战内幕》、《苏芬战争的前因后果》、《欧战新局势》、《欧战在扩大中》、《急转直下的欧洲战局》、《远东风云》、《战争边沿上的美国》、《日寇南进的步趋》、《美日关系展望》、《从“廉价求和”到“冻结事变”》、《近东回教徒的独立运动》、《怒娃的毁灭—论日寇崩溃的必然性》等文章。
1942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特务向其上司密报说赵家欣、谢怀丹夫妻“均系奸党分子”,并指控谢为“奸党重要分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