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诏(汉高帝)
刘邦出身于亭长(相当于后世的乡保长),文化不高,但是知人善任,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豪杰的辅佐,先后推翻暴秦、战胜项羽,做了皇帝。他深知人才的重要,因此这篇诏书也写得词意恳切。
盖闻王(wàng)者莫高于周文,伯(bà)者莫高于齐桓①,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②?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wú)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③,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zàn)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④,其有意称明德者⑤,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⑥。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lóng)病⑦,勿遣。
【注释】
①周文:指周文王。伯:同“霸”。②奚:如何。③游:交游,交朋友。④相国酂侯:指萧何。御史中执法:官名,即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中丞。下:向下传达。⑤意称明德:确实具美德。⑥义:同“仪”,即仪容。⑦癃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译文】
听说古代圣王中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霸主中没有高出齐桓公的,周文王、齐桓公都是依靠贤人的帮助而成名,现在天下贤人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及古时候的人才吗?只怕是君主不去和他们结交,不去结交,贤士怎么能够来呢?现在我依靠上天神灵的保佑以及贤士大夫的帮助,平定了天下,把天下统一成一家。我希望这个天下能长久地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祖先的宗庙以至无穷。贤人已经与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与我共同治理天下,平安受益,这可使得么?贤士大夫有肯跟我交游的,我能够尊敬他,让他做大官,特把这个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这诏令下达给丞相,丞相酂侯下达给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给郡的太守,那些确实称得上德行贤明的人,郡守应该去劝他们出来,并为之驾车,送他们到丞相府,登记其经历、容貌和年龄。如果有那样的贤人而郡守不上报,发觉之后就罢免他的官。年老手足不灵活的不要送来。
议佐百姓诏 (汉文帝)
在古代帝王中,汉文帝是比较关心民间疾苦的。当时战祸平息不久,元气尚未恢复,再加上大灾荒,使他深为忧虑。诏书探求民间疾苦的原由,反复设问,诚挚动人。
间者数年比不登①,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②?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duó)田非益寡③,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馀,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④,为酒醪(láo)以靡谷者多⑤,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⑥、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注释】
①间:近来。比:频。登:五谷成熟。②与:同“欤”,疑问词。③度;估量。④末:指工商业。蕃:繁。⑤醪:浊酒。靡:同“糜”。⑥二千石:指郡守,因其俸禄为二千石。
【译文】
近来,连年收成不好,加上水旱和瘟疫的灾害,朕很忧虑。自己愚笨,不明事理,不知道弊病出在什么地方。朕想,是不是朕施政有什么失误,行为有什么过错?还是天时不顺,地利没有发挥,或者人事失和,鬼神也不来享受祭祀呢?怎么弄到这个地步?也许是百官的奉养太浪费了?无用的事办得多了?怎么百姓的食物这么缺乏呢?计算田亩并不比过去少,计算人口并不比过去多,按人口计算,土地比古代还有多,而粮食还非常不够,原因何在?或者是百姓多去从事工商,损害农业太多,或者酿酒耗费粮食太多,饲养六畜太多了吗?原因有大有小,我还抓不住要领。希望丞相、列侯、郡守、博士都加以商讨,凡是可以帮助百姓解决困难的,就坦率地提出,从长远考虑,不要有什么隐讳。
令二千石修职诏 (汉景帝)
汉景帝继承他父亲文帝的作风,勤俭爱民,史称“文景之治”。此诏直截了当,指出官吏“渔夺百姓、侵牟万民”,是助盗为盗,可见他头脑清醒。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①。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zī chéng)祭服②,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③,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④。
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⑤。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⑥,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mào)乱者⑦,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注释】
①篡组;红色的丝带。女红:即女工。②粢盛:盛在祭器内的谷物。③太官:太官令,主管皇帝膳食。④耆:古称六十岁为耆。遂:成长。⑤牟:食苗根的虫,引伸为侵夺。⑥奸法盗盗:因法作奸,助盗为盗。⑦耗乱:昏暗不明。
【译文】
在器具上精雕细刻,是妨害农业生产的;织绵刺绣,制作绦绶,是妨害妇女纺织的。农业生产受害,是饥饿的根源;纺织受害,是挨冻的根源。人民到了饥寒交迫的时候,就很少不犯法的了。朕亲自耕田,皇后亲自采桑养蚕,以供给宗庙的祭品和祭服,作为全国的表率。不受贡品,减少御膳的费用,减轻劳役和赋税,都为了鼓励天下努力耕田养蚕,平时有积蓄,以防备灾害。并且要使豪强不掠夺贫弱,众人不欺负孤寡,老人能享受天年,孤儿幼子得以成长。
今年收成不太好,民食很缺,毛病出在哪里?或许是奸诈之人为吏,拿金钱贿赂做生意,劫掠百姓,侵夺万民。县丞是一县小吏之长,如果知法枉法,纵容下属,简直是帮助盗贼强劫百姓,太不应该了。现在命令二千石,认真整顿吏治!如有不尽忠于职守或办事胡涂的,由丞相奏报,问他们的罪。布告天下,使大家都知道朕的意思。
求茂材异等诏① (汉武帝)
汉武帝求人才,不拘一格,不苛求小节,把“使绝国”与“将相”并提,可见他的雄才大略。但他又滥杀臣下,汲黯批评他“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谁还与你共治天下?武帝竟说:“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原来他把人才当作自己骑的马和用的器具,稍不如意就杀就毁,真是极端自私而又极端残酷。(参见资中筠《君王杀人知多少》,《斗室中的天下》19-23页)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dì)②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③。夫泛(fěng)驾之马④,跅(tuò)驰之士⑤,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⑥。
【注释】
①茂材:即秀才,因避光武讳而称茂材。②踶:踢。奔踶:即不驯服。③负俗:被世俗讥笑。④泛:覆。泛驾:即翻车。⑤跅驰:指放纵不羁。⑥绝国:绝远之国。
【译文】
要建立非常的功勋,必依靠非常的人才。马儿或有狂奔踢人的毛病,但能驰驱千里;士人或因不拘小节而被世俗讥讽,但能建立功名。有些狂奔跑翻了车子的马匹,有些放荡不守礼法的士人,就看你会不会驾驭它、使用它罢了。现在命令各州郡,在吏民中考察和选送才学出众、能够担任将相或出使远方国家的人才。
过秦论上 (贾谊)①
过秦,就是批评秦朝的过失。文章前面极写秦国如何走向强盛,统一天下,何等轰轰烈烈;然后笔锋一转,写秦朝的土崩瓦解,竟是意外的轻而易举,由此得出秦亡是由于“仁义不施”的缘故。文章气势磅礴,如长河巨浪,一泻千里,令人信服。
秦孝公据殽(yáo)、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④,并吞八荒之心⑤。当是时也,商君佐之⑥,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⑦。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⑧。
【注释】
①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②秦孝公(前361-前338年在位):用商鞅变法,国富兵强。殽、函指殽山(今河南洛宁县北)和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雍州:古九州之一,相当于陕西北部、中部,甘肃及青海东部。③窥:偷看,暗中谋取。周室:周王朝。④席卷:像卷席子全部卷走。包举:全部裹走。囊括:全部装走。⑤八荒:八方极偏远处。⑥商君:即商鞅。⑦连衡:即“连横”。秦国与太行山以东个别国家连接起来,分化六国。⑧拱手:形容轻而易举。西河之外:当时魏国在黄河以西一带的土地。
孝公既没(mò),惠文、武、昭蒙故业①,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zòng)缔交②,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齐、楚、宋、卫、中山之众③。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④;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⑤。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馀力而制其弊⑦,追亡逐北⑧,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⑨。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注释】
①惠文、武、昭:秦惠文王、武王、昭王,三王在位共86年。②合从:即“合纵”。南北为纵。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要他们联合起业西向抗秦。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③宋、卫、中山:都是战国时期的小国。宋、卫在今河南、中山在今河北。④苏秦:见《苏秦以连横说秦》。乐毅:见《乐毅报燕王书》。吴起:魏国名将,后任楚相,因推行改革被害。孙膑:齐人,著名军事学家。王廖、田忌:齐国大将。廉颇、赵奢:赵国名将。其余事迹多不详。⑤叩头:进犯函谷关。⑥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⑦制其弊:控制其弱点。⑧北:军败曰北。⑨橹:大盾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①,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②,履至尊而制六合③,执敲扑以鞭笞天下④,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⑤,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⑥,以愚黔首⑦;隳(huī)名城⑧,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dí)⑨,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⑩,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注释】
①享国日浅:孝文在位仅数日,庄襄在位三年。②二周:东周王朝在最后分裂为东、西周。西周都洛(今河南洛阳市),东周都巩(今河南巩县),史称西周君、东周君。③履:登上。至尊:指皇位。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指天下。④敲扑:棍棒。长者曰敲,短者曰扑。⑤蒙恬:秦将。藩篱:篱笆或围栅,比喻边境的屏障。⑥燔:焚烧。⑦黔首:平民。周称“黎民”,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⑧隳:毁坏。⑨鍉:同“镝”,箭头。⑩华:华山。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①。然而陈涉,瓮牖(yǒu)绳枢之子②,氓(méng)隶之人③,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顿之富④,蹑(niè)足行伍之间,而俛(miǎn)起阡陌之中⑤,率罢(pí)弊之卒⑥,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yǐng)从⑦,山东豪俊⑧,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注释】
①殊俗:风俗不同的边远地区。②陈涉(?-前208),前209年最先起义反秦。不久兵败被杀。瓮牖绳枢:用瓦瓮做窗户,用绳子缚着门枢,形容家里非常贫穷。③氓隶;古代统治者对卑贱者的称呼。④陶朱;即范蠡,本为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大夫,后弃官到陶地(今山东定陶县)经商,成为巨富,自称陶朱公。猗顿;春秋时鲁人,因经营盐业成为巨富。⑤俛起:崛起。俛:通“勉”。阡陌:田间小路。指田野。⑥罢弊:疲惫困顿。罢,通“疲”⑦赢:担负。景从:如影随形。⑧山东:殽山以东原来六国的广大地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②,非铦(xiān)于钩、戟、长铩(shā)也③;谪戍之众④,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nǎng)时之士也⑤。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ò)长絜(xié)大⑥,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⑦,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注释】
①自若:一如既往。②锄耨:锄柄。棘矜:棘木棍。③铦:锋利。铩:长矛类兵器。④谪戍:发配戍边。⑤曩时:从前。⑥絜:量。⑦八州:天下分为九州。秦居其一(雍州),因言八州,朝同列:使同等的诸侯朝拜。⑧七庙:古代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
【译文】
秦孝公凭借殽山和函谷关的险阻,拥有雍州,君臣牢固守着,暗中谋取二周,有征服天下、控制四海,吞并八方的雄心。这时,商君辅佐他,立法度,发展农耕纺织,整修攻防武备,对外实行连横的战略而使诸侯互相争斗。轻而易举取得西河以外的大片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受原来的基业,遵循孝公遗策,南进攻取了汉中,西进占领了巴蜀,东进割据了肥沃的土地,北进收取了险要的郡县。六国诸侯恐慌,开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惜金玉财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请天下贤士,南北联合缔结条约,互相连成一体。这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这四人都明智,忠信,宽厚爱人,尊贤重士。他们以合纵的盟约来拆散秦国的“连横”,拥有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班人来出谋献策,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班人来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班人来统帅军队,曾以十倍的土地和百万兵力,逼近函谷关,进攻秦国。秦国打开大门迎战,九国的将士徘徊犹豫,结果不敢进击而逃之夭夭。秦国没有破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天下诸侯已经疲困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解除,各国争献土地以讨好秦国。秦国更有充分的力量利用各国的弱点,打得敌兵东逃西散,横尸百万,血水可以漂起盾牌。秦国趁着战胜的威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称臣,弱国入朝。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没有重大事件。到了秦始皇,他继承六代君主积累的功业,挥动长鞭,驾驭天下,吞并东西二周,灭亡六国诸侯,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统治上下四方,手持大棒,鞭笞百姓,威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设置桂林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下头来,套上绳索,前来投降,听从秦国官吏的处置。又命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加强守备,使匈奴退兵七百里,匈奴人民不敢南下而牧马,匈奴将士不敢弯弓来报怨。
于是他废弃先王的仁义之道,焚毁诸子百家的著作,使百姓愚昧。毁坏六国的名城,杀戮六国的豪杰,没收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铸成十二尊金人,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然后把险峻的华山当作城墙,把黄河当作护城河,城墙高耸亿丈,城壕深不可测。又派出优秀的将领,拥有强劲的弓弩,据守要害之地;还派出亲信的大臣,率领精锐的士卒,盘查来往行人,谁还能把他怎么样?天下既已平定,在秦始皇的心中,关中已是十分巩固,真可说是金城千里,他已完成了子孙万代做皇帝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镇慑着风俗不同的边远地区。然而,陈涉这样一个家境贫寒、地位卑贱、遣戍远方的农民,才能不及一般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能,也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置身士卒之间,崛起行伍之中,率领着散漫而疲困的几百名兵士,就去攻打秦国。他们砍断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竟纷纷起来响应,许多人背着粮食来跟从陈涉,于是山东的豪杰英俊一齐奋起,竟把秦王朝消灭了。
秦国的天下并没有比从前缩小和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的险固,还同过去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在齐、楚、燕、韩、魏、赵、宋、卫、中山等国君主之上;他手中的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罚守边防的戍卒,战斗力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更远不及当年六国的将帅和谋士。然而,成功和失败竟然如此变异,功业简直相反!试把山东六国与陈涉比较,谁强谁弱,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当初秦国以小小的地方和万辆兵车的国力,吞并八州,迫使同列的诸侯称臣,这样已有百余年之久。然后以天下为家,崤山函谷为宫墙。结果是一人发难,七代的宗庙堕毁,国君死在别人手里,为天下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不施行仁义,攻守的形势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