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九(4)

谌震  2009/12/6 20:16:00  11339点  永安之窗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此文传诵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人民呕心沥血,为祖国献身。这是中华民族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过,古代士大夫的活动范围极为窄狭,因而不得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了近代,情况大变。知识分子已可依靠自己和民间的力量,或革旧,或创新; 或大声疾呼,或埋头苦干,都可在较短期间取得成效,在忧国忧民的同时享受某种成功的或奋斗的快乐,这就比古人幸运多了。
  范仲淹作此文时,正在河南邓州任职,并未到过岳阳楼。但他生长在洞庭湖畔,又熟悉士大夫心理,因此能够写得情景交融。其文辞之优美,音韵之铿锵,久为读者所倾倒。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②。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③,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④,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注释】
  ①谪:罚罪。古代凡官吏降级、调往边远地方,皆称 “谪”。巴陵:今湖南岳阳市。②属:同“嘱”。③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④迁客:贬谪外地的官员。骚人:诗人,文人。

  若夫霪(yín)雨霏霏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②。薄暮冥冥③,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④。岸芷汀(tīng)兰⑤,郁郁青青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⑦!
【注释】
  ①霪雨:久雨。霏霏:形容雨雪的细密。②樯:桅杆。楫:划船的短桨。③薄:接近。薄暮:傍晚。④锦鳞:指鱼。⑤芷:香草。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⑥郁郁:香气浓郁。⑦归:向往,归依。吾谁与归:我归向谁?

【译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贬到岳州担任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通畅,上下和协,许多废置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修岳阳楼,扩大规模,把唐代诗人和今人的诗赋都刻在上面,托我写篇文章加以记叙。
  我看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大湖含着远山,吞下长江,无边无岸,浩浩汤汤,早上晴光四射,晚来一片阴凉,气象万千,真是岳阳楼的壮观啊!前人也说得很详尽了。那么,北通巫峡,南至潇湘,诗人从此经过,官吏远谪边疆,都来楼上聚会,观赏自然风光。各人遭遇不同,心情是否两样呢?
如果连绵细雨,长久不停;阴风怒吼,浊浪奔腾。日月无光,山岳潜形。商贩不来,帆折船倾。虎啸猿啼,暮色深沉。这时登上楼来会想些什么呢?远离京都,怀念故乡,怕人讥笑,担心受谤,满目凄凉,好不悲伤!
  如果春光晴明,波澜不惊,天光映水,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边白芷,香风阵阵,洲上幽兰,草色青青。或者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波闪金光,湖沉白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时登上楼来,又是什么心情呢?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唉,我曾推寻古代仁人的心情,或许同上述两种都不一样。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界事物的美好而高兴,也不因自己的得失而悲哀。在朝廷负责,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隐居,则为皇帝担忧。既然在朝担忧,在野也担扰,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唉,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与谁同道呢?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 ①

  谏官成为专职,大概是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一个特点。本文虽短,却阐明了谏官职责的重大,指出谏官应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汲汲求利,固属非是;汲汲求名,同样有害。这些话都说在点子上。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②,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③,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④,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注释】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神宗时官至御史中丞,因反对变法,离开朝廷,专力修史。哲宗即位,他任宰相,尽废新法,当政八月病故。他以十九年编成《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前403~公元959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史。②萃:聚。③汲汲:急切的样子。④天禧:宋真宗年号(1017~1021)。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

【译文】
  古代没有专设的谏官,从公卿大夫以至工匠商贩,没有不能向君主进谏的。汉朝以来,才设置谏官。天下的政务多么复杂,四海的百姓如此众多,把其中的得失利弊都交给谏官评论,他的责任也够重大了。担任谏官的,要经常抓住大事,放松小事:先说紧急的事,再说那些可以缓办的事。专为国家谋利,不为自身谋利。那些急于追求名声的人,其实也是急于追求私利啊。这两者的区别又有多大呢?
  天禧初年,真宗下诏设置谏官六员,规定他们的职责。庆历年间,钱君才把谏官的姓名写在木板上。我怕时间久了,字迹磨灭。便在嘉祐八年刻在石上。后人将指着他们的名字一一议论,说某人忠诚,某人奸诈,某人正直,某人不正直。唉,这样一来,做谏官的能不警惕吗?
 
  义田记 (钱公辅) ①

  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说到做到,把自己节约的官俸购买田产,全部用于慈善事业,令人敬佩。我原先认为,范仲淹这项义举仅限于宗族的小范围,是不是受了儒家“仁有等级”之论的束缚?后得朋友的启发,才觉得这未免苛责古人。试想:九百多年前,要在民间兴办慈善事业,应当交给谁办?想来想去,只有交给本族几位长老共管,由全族共同监督,才可节省费用,公平分配,行之久远。如果其他宗族起而仿效,此项义举的范围自然扩大了。事实也是如此,后来有些宗族也用公产做些好事,尤其是近代,祠堂举办学堂,在某些地区还蔚然成风,不就是件大好事吗?
  范氏义田对族人再嫁也予补助,可见宋代妇女处境,远比后来的明清为优。宋明理学主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真是“以理杀人”,过去八百年不知残害了多少妇女。

  范文正公,苏人也②,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rěn)之田千亩③,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shàn)④。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jiān)⑤,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hù)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bǐng)而家居俟代者⑦,与(yù)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⑧,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mò),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liàn)⑨,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
  ①钱公辅:北宋武进人,曾任天章阁待制、江宁知府等职。②范文正公:范仲淹,苏州吴县人。③负郭:靠近城郭。郭:外城。④赡:供养。⑤缣:优质的细绢。⑥斛:五斗为一斛。⑦屏:除去,此处指解除了官职。俟代:等候补官。⑧西帅: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帅兵御西夏。参大政:范仲淹曾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⑨敛:同“殓”,给尸体穿衣入棺。

  昔晏平仲①敝车羸(léi)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日:“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něi)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shāng)而觞桓子②。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③,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nú)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lǐn)稍之充④、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zì)者⑤,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注释】
  ①晏平仲:即晏婴,春秋时齐国贤相。②觞:罚酒。③钟:古量器,六石四斗为一钟。万钟:指丰厚的禄米。④廪稍:公家给予的粮食。⑤瘠:通“胔”,带腐肉的尸骨。

【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好以财物助人,选择同族中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给以救济。当他显贵时,买了近郊的常年丰收的田地千亩,叫做义田,用来供养和救济全族,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补贴。选择同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管理,按时共同结算收支帐目。每人每天一升米,每年一匹绢绸。嫁女给钱五十千,再嫁三十千;娶妻给钱三十千,再娶十五千。安葬和再嫁一样补贴,葬小孩给十千。族人聚居的共九十口,每年供给稻谷八百斛。用千亩田的收入供养全族,绰绰有余而无穷尽。退职回家等候任用的,可享受供给;出去做官的,停止供给,这是义田的大概情况。
  范公还未显贵时,就曾有志于此,因为力量不足,搁了二十年。后来做了陕西路大帅,接着参与大政,才有俸禄赏赐来实现这项志愿。他去世后,子孙继承义田,也继承他的志愿,如同他在世时一样。他虽位高禄厚,但一生清贫,死的时候,没有衣物入殓,没有钱办丧事,只有救济穷人和养活全族的义举,留给子孙。
  从前晏平仲坐的是破车,驾的是瘦马,陈桓子说:“你这是隐瞒国君的赏赐啊。”晏子说:“从我显贵以来,父族出门没有不坐车的,母族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族没有冻饿的,齐国的士人靠我救济生火煮饭的三百多人。这算是隐瞒国君的赏赐呢,还是宣扬国君的赏赐?”于是齐侯拿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的酒。我曾敬爱晏子的好仁,齐侯的知贤,桓子的服义。我又敬爱晏子的仁爱有等级,说话有次第:先是父族,其次母族,再次妻族,然后再说到疏远而贤良的人。孟子说:“对亲族亲近,对百姓就仁慈;对百姓仁慈,对万物就爱惜。”晏子的作为与这话相近。我看范文正公的义田,比晏子的办法更好,其规模的远大似乎又超过晏子。
  唉!世上那些位列三公、禄享万钟的人,他们那住宅的雄伟,车马的奢华,歌妓舞女的众多,妻妾儿女的富豪,仅仅是自己一人享受而已;而族人甚至不能上门,难道还少吗?何况救助贤人呢?至于地位较低的卿、大夫、士,吃公家的粮食,供养优厚,也止自己一人,而族人讨米以至饿死的,难道还少吗?何况救助他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范文正公的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疆,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的记载,用不着我来说。我只是推崇他的高义,就以这篇文章传给后世吧。
 
  袁州州学记 (李觏)①

  本文强调教育的政治作用,从所举的事例来看,无非是巩固君权而已。他不谈孔子所说的富民教民,只谈“为臣死忠,为子死孝”。明亡之际,某大臣赋诗表白自己“愧无半策匡时难,惟有一死报君恩”。时人评曰:“不中用人死亦不济事。”李觏强调“人非利不生”,主张“限人占田”,胡适曾誉为“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怎么会写出这样迂阔的文章呢?

  皇帝二十有(yòu)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dān)虑,祗(zhī)顺德意②;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 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nì)不行③。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④。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颖川陈君侁⑤,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xiàng)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⑥,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yǒu)垩(è)丹漆⑦,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lǐn)有次⑧: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注释】
  ①李觏(1009-1059):北宋南城(今属江西人),曾任太学助教,箸《富国强兵安民》等书。②屈、殚:都是竭尽之意。祗:恭敬。③尼:阻止。④阙:欠缺。⑤通判:宋代的通判是知州的副职,但有独立的监察权。⑥治:地方政府所在地。厥:其。⑦黝:淡黑色。垩:白色土,粉刷。⑧庖廪:厨房,米仓,泛指各种杂屋。
 
  舍菜且有日,盱(xū)江李觏(gòu)谂(shěn)于众曰①:“准四代之学②,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áo)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邪?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háng),皆孳(zī)孳学术③。俗化之厚,延于灵、献④。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⑤,俾尔由庠序⑥,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⑦;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⑧,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注释】
  ①舍菜:释菜。古时入学,持菜祭祀孔子。②盱江:在江西东部。李觏在南城县创建盱江书院,故世称盱江先生。谂:规劝。四代:虞、夏、商、周。③孝武:指汉武帝。世祖:指汉光武帝。孳孳:努力不懈。④灵、献:汉灵帝、汉献帝,东汉末年君主。⑤尔袁得贤君:选本误作“圣君”,据文集改。⑥庠序:学校。⑦谭:通“谈”。陶:教化。⑧徼:通“邀”,求取。

【译文】
  仁宗皇帝二十三年,诏令州县设立学校。当时的太守和县令,有贤有愚,有的尽心尽力,实行皇上的美意;也有的空有师长的名义,实际只一张文书。有的接连几座城市,听不到读书声。上面倡导,下面不响应,教化因此堵塞不行。
  到了三十二年,范阳人祖君无泽任袁州知州,一到任,就召集读书人,了解学舍破败的情况,担心人才散失,儒学的成效不能宏扬,不符合皇帝办学的意旨。通判颍川陈侁听了很赞成,两人的意见相合。他们一同察看原有的孔庙,狭窄不便改造,于是决定在城东兴建学舍。那里土地干燥,方向朝南,木材优良。殿堂门廊,或涂黑色,或刷粉白,或漆朱红,都按照规格。师生都有宿舍,厨房仓库都有次序,各种器具全都置备。工匠手艺高明,官吏办事勤谨,早晚赶工,第二年就大功告成。
  将要举行开学和祭孔的大礼了,盱江李觏规劝众人说:“虞夏商周四朝的学校情况,考查经书就可知道。秦依靠崤山以西的地方,用武力战胜六国,想千秋万代做帝王。那知刘邦一声呼喊,函谷关竟无法守住,武夫健将争先恐后卖国投降,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诗书的道理荒废了,人们只见私利、不明道义啊。汉武帝承受太平而又富足的天下,光武帝出身行伍,都能注重学术,因此风俗淳厚,一直延续到灵帝和献帝的末世。当时在野的人,直言无忌,那怕斩首也不懊悔;功高震主的大臣,听到命令,就放下兵权;许多割据一方的英豪,也彼此顾忌而不敢擅离臣位:这种情况还继续了几十年。教化深入人心,竟达到这种地步。现在遇着圣明的皇帝,你们袁州又得到贤明的长官,要使你们能在学校读书,追随古人的榜样。天下太平,就谈论礼乐,可以陶冶人民;一旦有不幸,更当坚持大节,为臣的死于忠义,为子的死于孝道,使人们都有所依靠,有所效法,这就是朝廷举办教育的本意。如果有人舞文弄墨,只为了追逐个人的功名利禄,这就不止是读书人的羞耻,也是治国者的忧患哩!
 
  朋党论 (欧阳修)①

  此篇乃千古传诵的名文,其实错得厉害。范仲淹的改革,重点是减少冗官,端正官风,反对派拿不出正当的理由,便攻击他“引用朋党”。此文一出,无异为反对派作证,引起皇帝的疑忌,下诏说:“至治之世,不为朋党。”范仲淹只好辞职。这是策略上的错误。政见的是非与人品的邪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此文却在二者之间划个等号,以为君子的政见必然正确,小人的政见必然错误;竟然忘记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道理,也忘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古训,这是逻辑上的错误。由此又引出态度上和实践上的错误。本来,宰相肚里好撑船,应当对事不对人,应当尊重反对派,利用他们的反对来发现自己的缺失,尽可能使自己的作为洽合民情,才可立于不败之地。此文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开口就自封为君子,而把对方都斥为小人。请问这些君子:你们说对方是小人,有何真凭实据?如果拿不出真凭实据,就不合君子之道,对方也可拿“小人”回敬,这样就必然形成意气之争,必至两败俱伤,最后吃苦的还是老百姓。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固然有多方面原因,而这种“君子”“小人”两分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直到八百年后的曾国藩才对此加以否定,认为“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②。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③,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注释】
  ①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古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亦大家,且为史学家。有《欧阳文忠全集》、《新五代史》等著作。②朋党:原指为私利而勾结。幸:希望。③党引:结为私党,互相援引。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huán)兜等四人为一朋①,君子八元、八恺(kǎi)十六人为一朋②。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kuí)、稷、契(xiè)等二十二人③,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④。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⑤;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⑥。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 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⑦。”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qiào)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⑧,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乎!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注释】
  ①共工:旧传共工、驩兜、三苗和鲧为尧时的四凶。②八元、八恺:据《左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称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称八元。元、恺皆和善之意,事迹不详。③皋:皋陶,掌管刑法。夔:掌管音乐。稷:掌管农事。契:掌管教育。④用:因此。⑤目为党人:东汉桓帝、灵帝时,两次兴起党狱,株连正人君子多达四千余。此言汉献帝时,误。⑥唐之晚年:指唐穆宗、宣宗年间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⑦唐昭宗:在位十五年,904年被朱温杀害。次年,朱温又杀朝官三十余人,投之黄河,但当时仍用唐昭宗的年号。⑧诮:责备。

【译文】
  臣听说,朋党的说法自古便有,全看君主能够辨别它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罢了。大凡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而结为朋党,小人和小人因私利相同而结为朋党。这是自然之理啊。
  不过,臣认为小人并没有朋党,君子才有朋党。这是什么缘故呢?小人好的是利禄,贪的是钱财。私利相同的时候,暂且互相勾结而成朋党,其实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利而抢先,或者利尽而疏远,就互相残害了,甚至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照顾。所以臣认为小人并无朋党,暂时结成朋党,也是假的。君子就不同了。他们信守的是道义,实行的是忠信,爱惜的是名节。他们用这些来修身,因此志同道合,互勉互励:他们用这些来报国,因此同舟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君主只要斥退小人的假朋党,信任君子的真朋党,就可把天下治理好。
  唐尧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共十六人结为一朋。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之朋,而信任八元、八恺君子之朋,于是天下大治。等到舜自己做天子,而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在朝廷任官,互相称赞,互相推让,二十二人结成一朋,舜都加任用,天下也大治。《尚书》说:“纣有臣亿万,便有亿万条心;周有臣三千,只有一条心。”商纣的时候有亿万条心,可说是没有朋党了吧,然而商纣因此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然而周朝因此兴盛。后汉献帝时,把天下的名士都关进牢狱,加个 “党人”的罪名。等到黄巾贼起事,汉朝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全部放出来,但局面已无法挽救了。唐朝末年,逐渐兴起朋党的争议。唐昭宗时,杀尽朝中的名士,甚至把他们抛进黄河,说:“这些人自命清流,偏偏把他们投进浊流。”唐朝也就灭亡了。
  这样看来,从前的君主,能使人人心眼各异不愿结朋,都不如纣王;能够禁止好人结朋,都不如汉献帝;能够屠杀清流的朋党,都不如唐昭宗那时。但是都因此而乱国亡国。互相赞美互相推让而毫不猜疑,都不如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也毫不猜疑,充分信任;然而后世没有人讥讽舜为二十二人的朋党所欺,反而称赞舜是聪明的圣人,就因为舜能够辨别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的时候,全国三千臣子结成一个大朋党,自古朋党之大都比不上周朝,然而周朝却因此兴盛,因为好人决不嫌多呀!
  唉!这治乱兴亡的道理,做君主的总可以借鉴了!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5)

谌震   14年前   12567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4)

谌震   14年前   11435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3)

谌震   14年前   9660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2)

谌震   14年前   10069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1)

谌震   14年前   12444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4)

谌震   15年前   10573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5)

谌震   15年前   11160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3)

谌震   15年前   11738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2)

谌震   15年前   10275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1)

谌震   15年前   10836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