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九(5)

谌震  2009/12/6 20:16:08  7583点  永安之窗
  纵囚论 (欧阳修)

  唐太宗释放三百死囚回家探亲,曾经传为美谈。本文指出这是沽名钓誉的把戏,进而指出,为政“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颇见卓识。文章反复辩驳,逐层深入,非常明快。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bì)囚三百馀人①,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②;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③。
【注释】
  ①大辟:古代五刑之一,即死刑。②贼:此处指揣摩、利用。③干誉:求取名誉。

【译文】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犯了死罪,乃是罪大恶极,这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为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这是君子最难办到的了。
  唐太宗贞观六年,释放了己判死刑的罪犯三百多人,让他们回家,约定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希望那些最坏的小人,做到君子也最难做到的事。结果呢,那些罪犯个个主动回来就死,没有一个迟到,这本是君子最难做到的事,小人却都轻易做到了。这难道合乎人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但是施加恩德以后,就可以使他们变成君子。恩德感化人心之深,改变人品之快,由此也可看到啊!”我说:“唐太宗所以这样做,正是想求得这种美名呀!你怎么知道,唐太宗在释放囚犯的时候,就已估计他们必定按时回来以求赦免,所以才大胆释放呢?你又怎么知道,罪犯在被释放以后,便想到按时回来必定可以获赦,所以才放心回来呢?估计罪犯必回而有意放他,这是上面揣测下面的心意;估计朝廷必定赦免而按时回来,这是下面揣测上面的心意。我看见的只是上下互相揣测互相利用而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是施加恩德和遵守信义啊?不然的话,唐太宗布施恩德于天下,到此时已经六年了,并未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只有一天的恩德,竟能使他们视死如归,遵守信义,这真讲不通呀!”
  既然这样,怎么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又回来,处死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处死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才可断定他们是被恩德感化的。”然而这在事实上是决不可能的。像这样先释放又回来便加赦免的事,只能偶一为之: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犯都可不死,这能够成为正常的法律吗?既不能作为正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要合乎人情,决不故意标新立异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也决不违背人情来求取虚假的名誉。
 
  《释秘演诗集》序①  (欧阳修)

  为诗集作序,不谈他的诗而谈他的为人;不先谈他本人而谈他的朋友,这在序言中真是独创一格。然而人们却因石曼卿的豪侠,更相信秘演和尚“状貌雄杰,胸中浩然”,又因曼卿的“诗辞清绝”而相信秘演诗集必有可读之处。结尾哀曼卿之死和秘演之老,情深而词悲,令人怅惘不已。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②。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③,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xiá)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④,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jiàn)。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yùn)⑤,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注释】
  ①释:原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佛教徒。②石曼卿:名延年,北宋诗人,性豪放,曾建议加强国防,不为朝廷接受。现存诗集一卷。③布衣:百姓。野老:指乡村老人。④浮屠:佛,也指僧人。⑤济、郓:指济南、济宁、郓城一带,今属山东。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qū)其橐(tuó)①,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嵂(lǜ)②,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注释】
  ①胠:打开。橐:袋子。②崛嵂:高峻。

【译文】
  我年轻时以进士的身份游历京城,因此能够广交当代的贤人豪杰。不过总觉得天下已经统一,战争已经停止,休养生息太平无事已经四十多年,雄才大略的非凡人物无从发挥他们的才干,往往隐藏不出;而在山林里和屠夫、商贩中,定会有这样的人,直到老死而世人还没有发现。我想寻求这样的人,却无从得到。
  后来就得到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豪放,颇有大志。世人不能用他,他也不愿屈身迁就。满腹豪情无处发泄,就和平民野老一起饮酒嬉乐,往往喝个痛快淋漓,弄得神魂颠倒而不厌倦。我所猜想的那种隐藏而未发现的非常之人,或许可因亲近这些人而找到吧,因此我喜欢同曼卿交游,以便暗中访求天下的奇士。
  秘演和尚与曼卿交往最久,也能超脱世俗,以崇尚气节为高。两人非常融洽,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佛,都是奇男子,也都喜欢写诗来自寻娱乐。当他们喝得酩酊大醉,唱歌吟诗,欢呼大叫,追求天下最大的快乐的时候,那种气势何等雄壮啊!一时贤士都愿与他们来往,我也常去他屋里。十年之间,秘演北渡黄河,东至济州、郓州,没有遇到意气相投的人,困顿而归。这时曼卿已经去世,秘演也老病。唉!这两位朋友,我亲眼看见他们的盛年和衰老,而我也将衰老。
  曼卿的诗歌清新极了,他更赞赏秘演的作品,以为高雅雄健,具有诗人的气息。秘演相貌雄伟,而胸怀浩然的正气,既己皈依佛法,也就无处施展了;只有他的诗歌可以传世,可是他又懒散而不加爱惜。如今老了,打开他的诗囊,还得到三四百篇,都是令人喜爱的作品。
  曼卿死后,秘演也很寂寞,没有个归宿。听说东南多山水,那悬崖绝壁的险峻,大江波涛的汹涌,都很壮观,便想去游历,可见他虽年老而壮志犹在。因此在他将要动身时,为他的诗集作序,追叙他壮年的豪情,叹息他现在的衰老。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5)

谌震   14年前   10488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4)

谌震   14年前   10006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3)

谌震   14年前   8565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2)

谌震   14年前   8581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1)

谌震   14年前   10682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4)

谌震   14年前   9484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5)

谌震   14年前   10021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3)

谌震   14年前   10064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2)

谌震   14年前   9043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1)

谌震   14年前   9040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