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1)

谌震  2009/12/9 15:32:33  7229点  永安之窗
  卷十 宋  文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梅圣俞当时已有诗名,欧阳修对梅诗也曾有评论,因此序文就着重介绍他的生平,并提出“诗穷而后工”这个论断,概括了我国古代许多作家的生活与创作道路,对后世很有影响。周振甫指出:此文是从韩愈《送孟东野序》得到启发,而论点不同,写法不同,风格不同。论点比韩文完满,写法比韩文自然。以风格论,韩文“雄奇创辟,横绝古今”,欧文“婉曲淋漓,感叹欲绝”。读者可将两文比较,并参看周著《文章例话》(48-49页)。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jī)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dài)穷者而后工也。①
【注释】
  ①殆;大概。

  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荫补为吏②,累举进士,辄(zhé)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馀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③,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④,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⑤。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⑥:“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注释】
  ①梅圣俞(1002—1060):名尧臣,北宋诗人,为诗力主平淡,反对浮艳,当时影响很大。有《宛陵先生集》。②荫补:因上代官爵而推恩补官。③辟书:聘书。古代地方长官可自行延聘幕僚。④宛陵:今安徽宣城市。⑤说:同“悦”。⑥王文康公:王曙,官至宰相,卒谥文康。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①。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jù)喜谢氏之能类次也②,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duō)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注释】
  ①次:编。②遽:骤然,立刻。

【译文】
  我听世人说、诗人得意的少,倒霉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多是古代穷困失意的诗人的作品吧。大凡怀才不遇的士人,都喜欢放浪于山巅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一类东西,往往探索它的奇形怪状;加以闷在内心的忧思和感愤,就引起哀怨和讽刺,倾诉异乡远宦和寡妇的哀叹,写出那一般人难以表达的感情。所以,越是穷困,写出来的诗就越好。那么,并非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穷困了才能写出好诗。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靠先辈的功勋做个小官,但屡次去考进士,都被主考刷下来,困在州县十多年。年近五十还接受聘书,做别人的幕僚,藏在胸中的抱负,不能在事业上施展出来。他家在宛陵,从小就学写诗,少年写的诗句就引起长辈的惊叹。成年以后,学习六经仁义的哲理,文章写得简古纯粹,不肯迎合世俗的爱好。因此,人们就只晓得他的诗名。不过,当代无论贤愚,谈起诗来就必向圣俞请教:圣俞也喜欢把自己不得志的心情在诗中发泄,所以他一生写的诗很多。世人虽然知道他的诗,却从未向朝廷推荐。从前王文康公看了他的诗,赞叹说:“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好诗啊!”王公虽深知他,结果还是没有推荐。假如他有幸被朝廷重用,创作《雅》、《颂》那样的诗,来歌颂大宋王朝的功德,奉献给皇帝的祖庙,与《商颂》、《周颂》、《鲁颂》的作者比美,岂不是伟大的事业吗?怎么叫他至老不得志,只能做一些穷困者的诗,借着虫鱼一类事物来抒发漂泊、愁苦的感叹呢?世人只喜欢他的诗好,却不知道他久久穷困而日渐衰老,岂不很可惋惜吗?
  圣俞的诗写得多了,自己也不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耽心诗稿散失,就把他从洛阳到吴兴期间的诗编成十卷。我最爱圣俞的诗,就怕不能全部得到,看见谢景初替他分类编排,好不高兴,马上写了篇序,珍藏起来。
  过了十五年,圣俞在京城病逝。我既已痛哭,为他写了墓志铭。又向家属索取诗稿,共得一千多篇,连同旧日所藏,选择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编成十五卷。唉,我对圣俞的诗,已经评论得很详尽了,这里就不再多说。
 
  送杨置序 (欧阳修)

  杨置体弱多病,又千里迢迢远赴南方。生活既不习惯,做官不得意,作者为他担忧,便介绍自己学琴“平其心而养其疾”的经验,可见其友情的真挚。作者对音乐也深有体会,能把琴声所表达的复杂而抽象的感情写得相当生动而具体。

  予尝有幽忧之疾①,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②,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③,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④。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⑤、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yān)郁⑥,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注释】
  ①幽忧:深重的忧劳。②宫:五音之一。引:乐曲体裁之一。数引:几支曲调。③羽:五音之一。④雍雍:和谐,和睦。⑤伯奇:周宣王时大臣吉甫之子,  因后母进谗而被逐,作琴曲《履霜操》曲终投河而死。⑥道:同“导”,开导,湮郁:阻塞。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①,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②,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注释】
  ①累:多次。②剑浦:今福建南平市。

【译文】
  我曾得过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治好。后来向朋友孙道滋学琴,学了五音和几支曲子,时间一久,竟成为一种爱好,居然不再觉得身上有病了。
  弹琴可说是一种微小的技艺。但如果造诣很高,宏大的是宫声,细小的是羽声,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忽然变化:急促时显得凄惨,和缓时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仿佛夜里袭来的大风大雨;有时好像旷夫寡妇的叹息,又好像一对鸳鸯在互相唱和。那忧深思远的气概就像虞舜、文王和孔子的遗音,那悲感愁愤的韵调便像孤子伯奇、忠臣屈原的叹息。无论喜怒哀乐,都深深感动人心,而又纯古淡泊,与尧舜三代的言语、孔子的文章、《易》的忧患、《诗》的讽刺没有区别。如果用耳朵细心倾听,以手指勤奋练习,选取那些平和的乐曲,排遣沉郁的心情,抒发幽深的思想,那么,也可以感动人心,达到较为深切的程度。
  我的朋友杨君,好学而有文采,多次应考进士,未能如愿。如今由于上代功勋的恩荫,到剑浦去做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方数千里之外,他心里自然会感到不平啊。而且从小就多疾病,南方既少医药,风俗和饮食都与中原不同。以多病的身体、不平的心境,去那风俗不同的地方,定然闷闷不乐,怎么能够长久呢?那么,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弹弹琴也能得到一些好处吧!所以我写了这篇弹琴的文章给他送行,并邀孙道滋参加,喝杯酒,弹弹琴,当作临别的纪念。
 
  五代史伶官传序① (欧阳修)

  后唐庄宗宠幸伶官,招致祸乱,竟死于伶官之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作者总结这段经验,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断,令人信服。文章一再以庄宗的盛衰相对比,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②,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③,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④,吾仇也;燕王⑤,吾所立,契丹⑥,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⑦!”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⑧,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注释】
  ①《五代史》: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共53年的历史。有新旧两种,《新五代史》为欧阳修著。②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xù),923-926年在位。他宠用伶官(宫庭演员),任其横行不法,激成兵变。③晋王:庄宗之父李克用,西突厥沙陀族人,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封晋王。④梁:指后梁太祖朱温,  曾追随黄巢,降唐,成为军阀,与李克用长期对峙。⑤燕王:刘仁恭父子。刘因李克用之荐而为卢龙军节度使,据幽州。后背晋,其子刘守光受梁封,为燕王。⑥契丹:即辽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与李克用结盟,不久又与朱温联合反晋。⑦乃父:你的父亲。⑧少牢:古代祭祀燕享,单用猪、羊称少牢”。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①,函梁君臣之首②,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③,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④,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释】
  ①系燕父子以组:913年,李存勖破幽州,擒刘仁恭。刘守光出走,不久亦被擒。组:丝带。②函梁君臣之首:923年,李存勖灭梁。梁末帝朱友贞及大臣皇甫麟自杀。③一夫夜呼:926年,唐军哗变。李存勖出京避乱,所部二万五千人,不久即散,李被乱兵杀死。④忘:通亡。⑤忽:寸的十万分之一。微:寸的百万分之一。

【译文】
  唉,国家的盛衰,虽说是天命,难道不也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也就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对他说;  “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跟我结拜兄弟,他们都叛我而附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千万莫忘记你父的心愿啊!”庄宗接过这三支箭,珍藏在祖庙里。后来每次打仗,就派官员用整羊整猪祭告晋王,恭恭敬敬取出这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在身上,在队伍前面开路。得胜回朝,再送回祖庙。
  当他捆起燕王刘仁恭父子,用木匣装着梁朝君臣的头颅,进入祖庙,把箭还给先王,禀报大功告成之时,他的意气多么昂扬,可以说是豪壮极了。等到敌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突然有人在黑夜里一声呼喊,叛乱的人就四处响应。庄宗仓皇向东方出走,还未与叛军接触,士兵就溃散了。君臣面面相对,不知道该往哪里去。竟至割下头发,对天发誓,痛哭流涕,这是何等的狼狈啊!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败之理,都是由于人事决定的呢?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警惕和勤劳可以兴国,安逸和享乐可以亡身,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当庄宗兴盛的时候,天下的英难豪杰都不是他的对手;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就围困住他,以至身死国灭,被天下讥笑。可见祸患总是从细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而智勇双全的人却往往困于自己所迷恋的东西,难道仅限于伶人吗?
 
  五代史宦者传序 (欧阳修)

  宦官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怪胎和奇祸,本文剖析相当深刻。但从根本上说来,还是由于君主专制。欧阳修认为宦官“其源深于女祸”,其实女祸总是与外戚、宦官交织,并不如他说的那么简单。柏杨《中国人史纲》论宦官有五个特点:一、自卑,二、知识浅薄,三、对常人怀有仇恨和报复心理,四、缺少远见,五、缺少节操。但也有杰出的例外,如改良造纸的蔡伦、大航海家郑和。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①,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tà)②,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③,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zuò)而去之可也④。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释】
  ①硕士:学问渊博之人。②闼:寝室旁的小门。帷闼:指皇宫近侍。③抉:挖,挑出。④捽:揪。⑤唐昭宗之事:昭宗为宦官拥立,受其挟制,乃引朱温为外援,宦官则劫持昭宗,双方在凤翔恶战年余。后朱温得势,先杀尽宦官,再杀昭宗和朝臣,灭唐。

【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起女色造成的祸患,根源更要深远。女人不过长得漂亮,使人君迷惑罢了。宦官的祸害却不止一桩。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既接近又亲昵;他们的心思,既专横又隐忍,能够用小善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稳住人君的感情,使人君必定信任他们,亲近他们。等到人君已经信任他们了,他们就用祸与福来威吓,把持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贤士,人君总认为他们离自己疏远,不如宦官就在跟前侍奉那么可靠。于是跟在身边的宦官一天天更加亲近,忠臣贤士就一天天更加疏远,人君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孤立了,惧怕祸患的心思就更加严重,而把持人君的宦官,地位就更加巩固。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人君的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从前认为最可靠的人,现在却成了祸根子。祸患深了才发觉,想要跟疏远的臣子谋划铲除左右的宦官,行动慢了,就会酿成更大的祸患;操之过急,宦官又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也无法替人君出谋划策。谋划了,也无法实行;实行了,也不能成功。闹得事态极端严重,就会两败俱伤。大至亡国,其次亡身。而奸雄却可以此为借口,趁机起事,直至搜捕宦官的同党,斩尽杀绝,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才了结。史书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不止一代了!人君并非要养祸宫内而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实在是逐渐积累而成,形势所迫啊。
  人君迷惑于女色,不幸而不醒悟,祸患就临头了。如果一旦醒悟,揪着头发抛出去就行了。至于宦官的祸害,虽然想悔悟,形势已不许可。唐昭宗的事情就是如此。说宦官的祸患比女祸更为深远,就是这个缘故。怎么能不警惕呢?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昼锦堂”这个堂名很俗气。它来自两个典故:项羽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因此放弃咸阳而东归彭城,在战略上犯了个绝大的错误,把政治上的优势全让给刘邦。曹操对新任雍州刺史张既说:“还君本州,可谓衣锦昼行矣。”这是安抚张既,因为他原在中央任尚书,此刻改为地方官,心里难免有点疙瘩。韩琦以宰相而出任知州,也是政治上的挫败;但宋朝比较特殊,凡是宰相和大将下台,多带个较高的职位出任地方官,名为  “使相”,比一般的知府知州大为尊荣。韩琦回到故乡做使相,心里可能并不痛快,但表面上却以“衣锦昼行”为荣,很可能是做给皇帝看的,表明自己还是感激皇恩之深厚。欧阳修深知老友的心情,便利用“昼锦堂”这个俗气的名称写出一篇高雅的丈章。文章赞美韩琦,并以苏秦、朱买臣的庸俗从反面来陪衬,劝勉士大夫要以“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为志。相传文章的开头两句,初稿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后来加上两个“而”字,就在意义上有了转折,音节也变得舒缓,传达出洋洋得意的神态。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lǘ)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②。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③。一旦高车驷马,旗旄(máo)导前,而骑卒拥后④,夹道之人,相与骈(pián)肩累迹,瞻望咨嗟⑤;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注释】
  ①相州:今河南安阳市。②易:轻视。③季子:见卷四《苏秦以连横说秦》。买臣:朱买臣。西汉人,先贫后贵。妻改嫁,望复婚,被拒。④旄:竿顶用旄牛尾作为装饰的旗。⑤骈:并列。咨嗟:赞叹。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①。公,相(xiàng)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zhuó)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dào)②,不足为公荣;桓圭衮(gǔn)裳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④,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雠、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hù)⑤,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yí)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释】
  ①魏国公:指韩琦,北宋大臣,执政多年,并与范仲淹率兵同抗西夏,世称“韩范”。②牙:牙旗。纛: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三公所执玉圭。衮裳:帝王和三公礼服。④至和:宋仁宗年号(1054—1055)。武康之节:韩琦是以“武康节度使”的官衔担任相州知州的。⑤绅:官服上的大带。笏:大臣上朝时所执的手板,以便记事。

【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回到故乡,人人觉得荣耀,古今都一样啊。大凡读书人失意时,困在里巷,普通人甚至小孩都轻视他,欺侮他。苏秦就曾受他嫂子的轻视,朱买臣就曾被他妻子抛弃。一旦做了官,坐上高车驷马,前有旌旗引路,后有马队跟随,大路两旁的人们,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套着脚印,抬头仰望,连声惊叹。而那些愚夫愚妇,更是东奔西走,吓出一身臭汗,趴在车尘马足之间赔礼悔罪。普通一个读书人,一朝得志,就这么意气洋洋,也就是人们夸耀的“衣锦荣归”吧。
  唯有大丞相魏国公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代有名的公卿。少年即考上了高科,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而希望瞻仰丰采,也有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荣华富贵,早就具备了,不像那些穷秀才,一时侥幸,出乎愚夫愚妇的意外,就使他们惊骇,便向他们夸耀。所以,那仪仗队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玉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高贵;只有恩及百姓,功在国家,铭刻在金石之上,歌颂在乐章之中,光照后世而传诵无穷,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也才是天下之士对于魏国公的期望啊!岂止是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仁宗至和年间,曾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便在后园修建了“昼锦堂”。又刻诗石上,留给相州人。诗中颇以感恩报仇、夸耀乡里为可耻。前人引为荣耀的,他反以为警戒。可见魏国公如何对待富贵了,他的志向岂能轻易估量呢!所以能够出将入相,为国勤劳,不论安危,始终如一。至于面临大事、决断大计,更是从容镇静,玉带直垂,手板端举,不动声色,使天下安如泰山,真可说是安邦定国之臣了。他的丰功伟绩,铭于钟鼎,谱于诗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家乡的荣耀啊。
  我虽没有拜访过昼锦堂,但有幸拜读魏国公的诗篇,因他的志愿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听,便写了这篇记。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5)

谌震   14年前   12419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4)

谌震   14年前   11336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3)

谌震   14年前   9475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2)

谌震   14年前   9929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1)

谌震   14年前   12213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4)

谌震   14年前   10404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5)

谌震   14年前   11037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3)

谌震   14年前   11419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2)

谌震   14年前   10143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1)

谌震   14年前   10735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