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3)

谌震  2009/12/9 15:37:09  14656点  永安之窗
  管仲论 (苏洵)①

  管仲是位杰出的政治家,相齐四十年,国富兵强。但他死后仅两年,齐国大乱。文章责备管仲不推荐贤人代替自己,因而给小人以可乘之机,留下祸根。古代高度集权,后继得人确是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很有见地,但故作惊人之论,把责任全推在管仲身上,总使人感觉偏颇,同时也把问题简单化了。历来所谓策论,多有此弊。

  管仲相(xiàng)桓公,霸诸侯,攘戎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②,桓公薨(hōng)于乱,五公子争立③,其祸蔓延,讫(qì)简公④,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⑤;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放四凶⑥,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⑦。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注释】
  ①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相传他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四十七岁才成名,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做过小官,有《嘉祐集》。⑦竖刁:自宫以侍桓公。易牙:善烹调,曾烹子为羹以献桓公。开方:背亲以事桓公。③五公子:齐桓公有子十余人,得君位者五人。无诡立三月被杀,继位的有孝公(10年)、昭公(20年),懿公(4年)、惠公(10年)。④简公:齐简公,公元前484年立,上距齐桓公之死约160年。⑤鲍叔:齐大臣,管仲本齐桓公之仇,因鲍叔力荐而被重用。  ⑥四凶:尧时共工、驩(huān)兜、三苗,鲧。⑦少正卯:春秋时鲁人。聚徒讲学  传说孔子任鲁司寇,三月即诛少正卯。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zhì)桓公之手足耶①?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馀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bà)莫盛于桓、文②。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③,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是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④。
  吾观史鰌(qiū),以不能进蘧(qú)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⑤;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⑥。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一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注释】
  ①絷:栓,捆。②五伯:五霸。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以齐桓、晋文为最。③灵公:晋灵公,晋文公的少子,暴虐,在位14年被杀。④诞谩:荒诞。⑤史鰌:春秋时卫国大夫。身后不成礼,卫君闻之感悟,退弥子瑕而用蘧伯玉。⑥萧何:汉初丞相,死后由曹参继任,一切遵照萧何原定制度,世称“萧规曹随”。

【译文】
  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排斥夷狄,直到他去世,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反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掌权,桓公在内乱中死去,五个公子争夺君位。这场灾祸一直延至齐简公的时候,齐国没有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并非成于成功之日,必定有它的起因:灾祸的发生,也非生于发生之日,必定有它的先兆。所以,齐国的富强,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牙;后来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
  为什么这样说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固然是乱国的奸臣,但是重用他们的,却是桓公啊。有了舜,才知道放逐四凶;有了孔子,才知道杀少正卯。桓公是怎么样的人呢?使桓公能够用这三人的,是管仲啊。
  管仲病重时,桓公问他谁可做宰相。当这个时候,我以为管仲要举天下的贤士来回答桓公,那知道他只是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办事不近人情,不可亲近而已。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真不用这三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也当知道桓公的为人吧?桓公的耳杂离不开音乐,眼睛离不开女色,没有这三人,就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当初他没用这三人,正是因为有管仲啊。哪天没有管仲,这三人就可以弹着帽子互相庆贺了。管仲以为他临死的几句话,能够束缚桓公的手脚吗?其实,齐国并不怕有这三人,只怕没有管仲;如果有了管仲,这三人不过是三个普通人罢了。不然的话,天下像这三人一类的还少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其余的坏人管仲能够统统扫除吗?唉,管仲真可说不知根本了。假如趁着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的贤才接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不能说是没有管仲啊。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呢?管仲不提这三人,也无妨啊。
  五霸中间没有哪个比得上齐桓、晋文的。晋文公的才干,并不比齐桓公强;他的谋臣又都不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叛晋,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继续做诸侯的盟主达百余年。这是为什么呢?它的国君虽然不行,可是还有老成人哩!桓公之死,一败涂地,这也并不奇怪。他只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已经死了。天下并非没有贤者,倒是常有有贤臣而没有贤君的情况。桓公还在世的时候,说是天下再没有一个管仲,这话我是不信的。《管子》记载管仲临终时,论述鲍叔、宾胥无之为人,都指出他们的短处,好像他心中以为这些人都不可担当国家的重任,而且又能预料自己将死。可见这本书实在荒诞,不值得相信。
  我看史鰌,因为不能推荐蘧伯玉、斥退弥子瑕,临终还以自己的尸首向国君进谏。萧何将死,推荐曹参自代。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当这样啊。国家常因一人而兴,因一人而亡。贤人不悲他自己的死亡,而担心国家的衰败。所以必定有贤人接班,然后才放心死去。那个管仲凭什么就死去呢?
 
  辩奸论 (苏洵)

  本文出于邵伯温(1057-1134)的《邵氏闻见录》,南宋时才成书;而苏洵死于王安石变法前三年,他怎么会写这样的文章?清代即有人疑是伪作。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着眼,就断定其必为大奸,未免牵强;何况王安石决非大奸?如果苏洵早已认王为奸,为何苏轼与王的私交甚好?“见微知著”这话固然有理,但所举论据不当。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常见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且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所以能被人们认知,借以预测短期内的天气变化。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那就复杂多了,怎么能够相比?至于王衍,卢杞两例,连作者本人都不相信,又何能说服他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①,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②,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③,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不求④,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⑤,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⑥,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⑦。

【注释】
  ①础:柱子底下的石墩。②山巨源:山涛,西晋名士。王衍:西晋大臣,少年才华出众,晋代清谈之风,由他创始。后任宰相,处乱世而专图自保,为石勒俘获,被杀。③郭汾阳:唐代名将郭子仪,封汾阳郡王。卢杞:唐奸相,陷害忠良,搜刮民财,后死于贬所。④不忮不求:不忌妒,不贪求。⑤晋惠帝:白痴,闻百姓饿死,问何不食肉糜。⑥唐德宗:在位二十五年,局势日坏。曾问左右:人皆言卢杞奸邪,朕独不觉,何也?”⑦容:或许。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战!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huàn),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yì)臣虏之衣,食(sì)犬彘(zhì)之食,囚首丧(sāng)面而谈诗书①,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②。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释】
  ①囚首丧面:不梳头,不洗脸,像个囚犯,像居丧。此指王安石。②慝:邪恶。
【译文】
  事情有它必定会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天下只有那头脑冷静的人,才能够看到一点苗头,就可预见到明显的后果。月亮周围起了晕,就会刮风;柱子底下的基石潮湿,就会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自然现象。人事的变迁,“理”和“势”的相互依赖,怎比得天地阴阳那样不可测呢?可是贤者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爱憎扰乱了他的内心,而利害的关系又影响了他们的行动。
  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将来祸害天下的,定是此人。”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得志,我的子孙会被他杀光。”今天来看,其中确有一些可以预见的道理。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仪表非凡,能说会道,固然有欺世盗名的本钱,但他不忌妒,不贪污,只是不负责任随大流。假使晋朝没有痴呆的惠帝,仅有个平庸的君主,那么,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扰乱天下呢?卢杞的奸险,固然可败坏国家,但他不学无文,相貌不能打动人,言语不能迷惑人,如果不是德宗的鄙陋昏昧,又有谁会重用他呢?由此看来,山涛和郭子仪对这两人的预测,也许并不准确吧。
  现在有个人,口里讲着孔子、老子的言论,亲身做出伯夷、叔齐的行为,收罗一批好名之士和不得志的人,互相吹捧,私立名目,自以为颜渊、孟轲再生;其实他阴险毒辣,跟一般人志趣不同,简直把王衍、卢杞合成一个人了,将来的祸患哪里说得尽呢?脸上脏了,不忘记洗脸,衣服脏了,不忘记洗衣,这是人的常情,他却不然。穿着奴隶穿的衣服,吃着猪狗吃的食物,头不梳像囚犯,脸不洗像守孝,却在谈论诗书,这难道出自他的天性吗?大凡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成为大奸贼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啊!他以压倒一世的名声,来酝酿那尚未显露的祸患,即使有希望治好国家的君主,爱惜人才的宰相,也会提拔他、重用他。他将成为天下的祸患是肯定无疑了,王衍、卢杞都会比不上他。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假使这个人不被重用,我的话便说错了;而这个人会有生不逢时的叹息,谁知道他的祸患可能达到这种地步呢?如果不是这样,天下人都将受到他的祸害,我却得到先见之明的美誉,那就大可悲哀了。

 
  心  术 (苏洵)

  这是苏洵《权书》中的一篇。苏洵喜谈兵,确有一些卓越的见解。如说主将必须知势知节,毛泽东在抗战时期与国民党斗争中提出的有理有利有节,显然受他的启发。但也有糟粕,如“士欲愚”之类。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shùn),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上义②,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③,严斥堠(hòu)④,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kào)而优游之⑤,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dài)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
  ①治心:注重思想修养,具有战略眼光。②上义:尊尚道义。③烽燧:报警用的烽火。④斥堠:边防士兵居住、守望的亭堡。⑤丰犒:兵饷优厚。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zhuì)兵于蜀中①,非刘禅之庸②,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③,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注释】
  ①邓艾:  三国时魏将。率军偷度阴平,以毡自裹,身先士卒,自高山推转而下,入川灭蜀。缒:用绳系人物吊下去。②刘禅:蜀后主,刘备之子,以愚庸著名。③尝:试探。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jiào),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jué),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pù)之①,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xiá)而堕其中②,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③,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tǎn xī)而案剑④,则乌获不敢逼⑤;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注释】
  ①抗而暴之:故意使它暴露。②狎:轻视。③棰:鞭子。④袒裼:脱衣,露体。⑤乌获:战国时秦国大力士。
【译文】
  当将帅的,先要治心。泰山崩于面前,面不改色;麋鹿跳到身边,眼睛不眨。这样才能权衡利害,控制形势;这样才能对付敌人。
  凡是用兵,要崇尚正义。不合正义,再有利也不动。并非这一动硬有什么利害关系,而是此例一开,将来可能出现无法对付的局面。只有正义能够激励将士,将士因正义而激动,就能连续持久作战。
大凡作战的规律:未战之前,要积蓄财富;将战之际,要养息兵力;既已开战,要鼓足士气;战胜之后,要巩固军心。小心烽火,严守边防,使百姓安心耕种,这样就能积蓄财富。犒赏要丰厚,时间安排要合理,这样就能养息兵力。小胜,更要抓紧;小败,更要鼓劲;这样就能鼓足士气。用人不要一下子满足他的全部欲望,这样就能巩固军心。所以,将士总是斗志昂扬,心怀欲望而总不满足。斗志无止境,勇气用不尽。欲望无止境,就会有贪心。这样,虽然吞并了天下,将士也不厌倦战争。黄帝作战七十次,士兵并不疲倦,就是这个道理。不养军心,一战而胜,以后便不能打仗了。
  将帅要智慧,要严明。士兵要愚鲁。智谋多,就显得深不可测;号令严,就显得不可冒犯。这样,士兵就会紧跟将帅而服从命令,怎么能不愚鲁呢?士兵愚鲁,才能与他们一同拼死。
  凡是用兵,必先了解敌方的君主和将帅,然后才可冒险。邓艾用绳子把士兵吊下山去进攻蜀国,如果不是刘禅昏庸,百万之师也会束手就缚。邓艾就是欺他蜀中无人啊。古代的名将,能够用小部队去试探敌军,又能利用敌人来检验自己,因此就可判断自己该战不该战。
  凡是主将,必须通晓事理,才可以起兵:必须掌握形势,才可能交战;必须善于节制,才可以用兵。通晓事理,就不会理亏;掌握形势,才不会心慌;善于节制,才不会陷入困境。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值得我施展技能,然后才有气度去对付大利大患。只有留一手而不轻易施展本领的,才能无敌于天下。一忍可以应付百次的小勇,一静可以制服百般的妄动。
  军队都有长处和短处,敌我都是如此。有人问:“我的长处拿出来发挥,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的短处藏起来不用,敌人却硬要与我角斗,怎么办?”我回答是“我的短处偏偏让它暴露,使敌人疑心而退却;我的长处偏偏要藏起来养护,使敌人麻痹而落进圈套。这就是运用长短的方法。”
  善于用兵的,要使将士无所顾虑,有所依靠。无所顾虑,就知道死不足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必败。手中有了短棍,见到猛虎,也会振奋呼喊,举棍搏斗;空手遇着蜥蜴,脸色也会变,退步不前,这是人的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可以带兵了。赤身露体,紧握剑柄,勇如乌获也不敢逼进;全身盔甲,抱剑而眠,童子也敢弯弓射死他。所以善用兵的,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兵力就有富余了。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5)

谌震   14年前   12419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4)

谌震   14年前   11336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3)

谌震   14年前   9475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2)

谌震   14年前   9929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1)

谌震   14年前   12213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4)

谌震   14年前   10404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5)

谌震   14年前   11037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3)

谌震   14年前   11419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2)

谌震   14年前   10143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1)

谌震   14年前   10735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