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4)

谌震  2009/12/24 20:30:29  10573点  永安之窗
  上枢密韩太尉书① (苏辙)

  一位不满二十岁的小伙子,想见见当朝宰相。不为别的,只是想同登泰山、览黄河一样,开开眼界,培养自身的浩然之气。这是何等气概!较之李白求见韩荆州,韩愈求见于襄阳,不知高出多少倍,可与乃兄《上梅直讲书》媲美。

  太尉执事②: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③。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④,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注释】
  ①枢密:指枢密使,掌管全国军政。韩太尉:韩琦,北宋贤相、名将。太尉是高级武官的尊称。参见本书《相州昼锦堂记》  ②执事:左右办事的人。这是尊敬对方的说法,表示不敢直接致信对方。 ③称:相称。④疏荡:疏放、跌宕。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①,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gǔ)没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lǐn)、府库、城池、苑囿(yuàn y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③,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dàn)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虎④。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⑤,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①百氏之书:指诸子百家著作。②汩没:埋没。③欧阳公:欧阳修。④ 方叔、召虎:均周宣王时大臣,征讨荆蛮、淮夷有功。⑤赐归待选:苏辙已中进士,依宋制,仅取得作官的资格,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才能授官。

【译文】
  太尉左右:我苏辙生来喜欢做文章,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作者的气质的表现;文章不能单靠学习就做得好,气质却可自己来修养。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现在读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满天地之间,真可与他的浩然之气相称。司马迁游历天下,看尽天下的名山大川,又同燕、赵一带的豪侠交往,所以他的文章疏朗豪放,颇有奇特的气势。这两位岂曾拿着笔专学做这样的文章吗?只因他们胸中充满着正气奇气,流露在外表上和言谈中,  自然就发为文章,连他们自己都未意识到啊。
我今年十九岁了。在家所交游的,不过是左邻右舍本乡本土的人,所见不过数百里的地方,没有高山大野可以登临游览,来扩大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书,虽然读了,毕竟是古人陈旧的遗迹,不足以激发我的志气。我恐怕就这样埋没,便毅然决定,离开故乡,抛开书本,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来了解天地的广大。我访问了秦、汉的故都,尽情欣赏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奔腾直泻的黄河,想起古代的英雄豪杰来,更是慷慨激昂。来到京城,仰观皇宫的壮丽,府库、城池、园林的富有和广大,然后知道天下的壮丽;又拜见翰林欧阳公,听他言论的雄辩,看他相貌的秀伟,和他的门人贤士大夫来往,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于此。太尉文才武略为天下之冠,天下依靠太尉而平安无事,四夷畏惧太尉而不敢挑衅,在朝廷如同周公、召公,出镇边疆则如方叔、召虎。我还未能幸运地会见哩。
  再说,人们求学,不从大的方面立志,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山,我已见过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水,我已见过黄河的深广;贤人,我已拜见过欧阳公,遗憾的是还未拜见过太尉。因此我很想亲眼见到贤人的光彩,亲耳听到贤人一句话,以此激励自己,这样就可算是看尽天下的大观而没有遗憾了。
  我年纪轻,还没有熟悉官府的事务。先前到这里来,并非要谋个低微的职位;即使侥幸取得,也非我的志趣所在。如果有幸得到回去候选的时机,我将从容学习几年,磨练我的文章,并且学习政事。太尉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教诲,屈尊赐教,那就很荣幸了。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亭名快哉,文亦快哉。楚王之所以为乐,庶人之所以为忧,人世不平如此,讲得痛快。心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他与乃兄同一胸怀,活得痛快。

  江出西陵①,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miǎn)②,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涛澜汹涌,风云开阖(hé)④。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shū)忽⑤,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jī)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háng)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bì nì)⑥,周瑜、陆逊之所驰骛(wù)⑦,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注释】
  ①西陵: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②沔:汉水的北源。汉沔:即汉水。③一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④阖:同“合”。⑤倏忽:很快。⑥睥睨:侧目窥视。⑦驰鹜 :追逐,驰骋。陆逊:东吴大将,曾大破刘备于夷陵。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①,有风飒(sà)然至者②,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③,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kuài)稽之馀④,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yǒu)⑤,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yì)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者,乌⑥睹其为快也哉!
【注释】
  ①宋玉、景差:战国时楚国辞赋家,后于屈原。②飒:形容风声。③中:指内心。④会稽:同“会计”,掌管征收赋税钱谷等事。  ⑤牖:窗。蓬户瓮牖:极言房屋之卑陋。⑥乌:怎么,哪里。

【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到了平地。水势奔流浩荡,南面汇合湘水、沅水,北面会合汉水,势头更大,到了赤壁之下,波涛澎湃,就像大海。清河张君梦得,贬官到黄州,就在住宅的西南筑个亭子,观赏江边的风景。我哥哥苏轼给亭子取名“快哉”。
  从亭上望去,南北一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聚散;白天有船只在当中出没,夜晚有鱼龙在下面悲号;景色瞬息万变,令人怵目惊心,不能久看。现在却可安然坐在亭子里欣赏,抬起眼就可以看个够。西望武昌的群山,峰峦起伏,草木成行,每逢烟消日出,渔父、樵夫的房屋都历历可数,这就是命名“快哉”的缘由啊。至于沙洲的岸边,古城的废墟,曹操、孙权争夺之处,周瑜、陆逊称雄之所,传下来的英雄事迹,也可使世人赞赏个畅快了。
  从前楚襄王和宋玉、景差在兰台宫游玩,一股风飒飒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说:“快哉此风!寡人和老百姓可共同享受吗?”宋玉说:“这是大王独享的雄风啊!老百姓怎能共享呢。”宋玉这话大概带点讥讽吧。风没有什么雌雄的分别,人却有得志和不得志的不同。楚王的乐,百姓的愁,都是由于境遇不同,跟风有什么关系啊。
  人生于世,如果内心不舒坦,走到哪儿也不畅快;如果胸中坦然,不因外物而伤本性,走到哪儿也会快乐。现在张君就不以贬官为苦,办完了钱粮事务,就在山水之间任情游览,可见他胸中定有超越出俗的气概。这样,即使住在穷巷茅屋,也将无所不快,何况能够洗涤着长江的清流,牵引着西山的白云,饱览胜景自求安适呢?否则,那群山深谷、野林古木、再吹一阵清风,照上一轮明月,骚人愁士就悲伤不已、形容憔悴,简直无法控制自己,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①

  本来只是一封感谢信,却讲了许多道理,讲了史书的作用、写墓志铭的原则,主张“公”和“是”。而欧阳修之值得他感谢,正因为所写的墓志铭,体现了“公”和“是”。文章写得委婉曲折而冲淡平和。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②,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xiàn)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③。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④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注释】
  ①欧阳舍人:欧阳修。舍人:官名。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与苏轼同榜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②大父:祖父。③致:表达。严:尊敬。④勒:刻。
  然则孰(shú)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①,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wū)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xùn)②?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xì)然不知涕之流落也③,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xī)祖德④,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pǐ)塞以死⑤,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
所论世族之次⑥,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注释】
  ①畜:同“蓄”。 ②徇:徇情,曲从于私情。③衋然:悲痛伤心的样子。④晞:仰慕。⑤屯蹶:艰难,受挫折。否塞:穷困不得志。⑥世族之次:祖先的世代次序等情况。
【译文】
  去年秋天,有人回来,蒙先生赐信并为先祖父撰写的墓志铭,反复诵读,既感激又惭愧。
  铭志所以著称于世,因为他的意义与史传相近,而又有所不同。史传不论善恶都要写;而墓志铭呢,大概是古人具有美德、功勋、才能、节义的,恐怕后人不知道,就用铭来表彰,或藏在祖庙,或存在墓中,作用是一样的。如果是个恶人,又有什么可铭的呢?这就是铭与史传相异之处。写作铭文,就是要使死者没有遗憾,生者可表达自己的敬意。好人乐于善事的流传,就会勇于行善;恶人无善可记,就会惭愧恐惧。至于通达之人,节义之士,他们的美言好事都写入铭文,可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它的警戒和劝世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又与什么相近呢?
  后来世道衰微,做子孙的,一心想褒扬先人,而不顾事理。即使是坏人,也要作铭刻石,向后世夸耀。铭的作者既不好拒绝他子孙的请求,如果记下他的坏事,更加不近人情,于是铭文就不符合事实了。后来想作铭的,应当先看作者是什么人。如果所托的人不恰当,写的铭不实在不公正,就不足以流行当代,传给后世。所以,千百年来,自公卿大夫以至里巷的士人,莫不有铭,可是传下来的很少。并非别的缘故,就是所托的作者不恰当,写的铭文不实在不公正。
  既然如此,怎样的人才能写得公正而实在呢?除非道德高尚又能文章的人,否则是办不到的。道德高尚,对于坏人就会拒绝为他写铭,对于一般人也能辨别该写和不该写。而且,人的情况是复杂的,有的人内心善良而事迹不佳,有的人内心奸险而外表不错,有的善恶相差很大而又难于核实,有的实绩比名声大,有的名声比实绩大。这就好比选用人才,如果不是道德高尚,怎么能够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议论公正而不徇私情?不迷惑、不徇私,那就必定公正而实在了。但如果他的文章不高明,还是不会流传,还得靠他的文章取胜。所以说,除非是道德高尚又能文章,这事是办不好的。
  然而道德高尚又能文章的人,虽然也有同时在世的,但也许相隔几十年或一二百年才有。铭志的流传如此之难,而遇到合适的作者又如此不易。像先生这样的道德文章,更是几百年才有的啊。先祖的言行卓越,幸而得先生写铭,既公正又实在,流传后世是无可怀疑的了。世上的学者,每当阅览史传所载古人的事迹时,看到感人之处,往往激动得忍不住流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呢?我追慕先祖的德行,寻思所以传世的原因,就懂得先生赐我一篇宏文,而恩泽及于祖孙三代,真不知要如何感谢和报答才好!
  我又想到,像我这样浅薄而愚拙的人,先生却予奖励;先祖一生坎坷,而先生却予表彰。那么,那些雄伟豪杰、世不多见之士,谁不愿来到先生门下?那些隐居山林、默默无闻的人士,谁不期望在世上有所作为?好事谁不愿做?做坏事的谁不感到羞愧和恐惧?做父亲、做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显耀自己的父亲和祖父?这种种美德,都应归功于先生。我既拜谢先生的赏赐,又冒昧陈述所以感激的原由。
  先生论述曾氏家族的次序,怎敢不遵从教导,详加考究呢。  
  我十分惭愧,书不尽意。

  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黎、安二生,既要学古文,又怕俗人笑他们迂阔,可见其内心的矛盾。曾巩说他自己就迂得很;如果怕俗人笑,找他写文章就找错人了。言外之意,耐人咀嚼。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①。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hóng)壮隽(juàn)伟②,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③。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④。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注释】
  ①赵郡:即赵州,今河北省赵县。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但其远祖却是赵州人。同年:同榜考取功名者。②闳:宏大。③参军:府、州、县的低级官员。④迂阔:不切实情。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①?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
  ①庸讵:岂,难道。

【译文】
  赵郡苏轼是我的同年好友。他从蜀郡写信到京师给我,赞扬当地的士人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也带着文章好几千字,屈尊来访。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透;而他们的才华横溢,好像是应用无穷。二生真可说是杰出之士,而苏轼也可说是善于知人。
  不久,黎生出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请我写几句话赠别。我说:“我已从内心理解你了,难道还须用言词表达于外吗?”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时,同乡都笑我们迂阔。现在求您讲几句话,来解除同乡的迷惑。”我听了,想到自己,更觉可笑。世人的迂阔,有谁比得上我呢?只知信奉古人,而不知迎合当世;只知立志于圣贤之道,而不知附和流俗:所以至今穷困还不自觉。世人还有比我更迂阔的吗?现在黎生的迂阔,只是文章不合世人的口味,只是迂阔中较小的,尚且担心乡里的讥笑,而我的迂阔就大了。如果黎生拿我的话回去,岂不更受责备,岂只是讥笑而已!既然如此,我对黎生该说什么呢?说我的迂阔好吗?而它的祸害如此。说它不好吗?虽可迎合当代,却一定违背古人;可以附和流俗,却一定离开圣贤之道。依我看来,黎生还是不必急于解除同乡的疑惑,就可从中加以选择了。
  我就写了这番话送给黎、安二生,并请苏君过目,他以为如何呢?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5)

谌震   14年前   12567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4)

谌震   14年前   11435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3)

谌震   14年前   9660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2)

谌震   14年前   10069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1)

谌震   14年前   12443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5)

谌震   15年前   11160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3)

谌震   15年前   11738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2)

谌震   15年前   10267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1)

谌震   15年前   10836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5)

谌震   15年前   11467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