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5)

谌震  2009/12/27 13:08:33  12424点  永安之窗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①

  蔺相如智勇双全,完璧归赵的故事尤其带有惊险的意味,古往今来,人们津津乐道。经作者指点,蔺相如确有考虑不够周全之处,他的成功真有几分侥幸。文章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蔺(lìn)相如之完璧②,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注释】
  ①王世贞(1526—1590):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晚年稍有改变。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②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人。赵王得和氏璧,秦昭王愿用十五城交换。秦强赵弱,赵王不敢不献,又怕秦王骗他。蔺相如自愿奉璧前往,他到秦国后,见秦王无意兑现,便叫随从化装潜逃,将原璧送还赵国。他回国后得到重用。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①,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dài)赵璧②,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③,而归直于秦④?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⑤,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miǎn)池⑥,柔廉颇⑦,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①九宾:古代朝会大典设九宾,即自公、侯以至大夫、士,九种人都参加。②绐:欺骗。③舍人:此处指左右亲近之人。④归直于秦:反使泰国理直了。⑤武安君:秦大将白起。⑥劲渑池:公元前279年,秦王约赵王相会于渑池(今属河南)。在宴席上,秦王请赵王鼓瑟,以侮辱赵王。蔺相如当即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即以刺杀相威胁。秦王无奈,只得击了一下。⑦柔廉颇: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当了赵相,赵国名将廉颇不服,多次想侮辱他。他处处退让,终于使廉颇感悟,负荆请罪。相将和好,保证了赵国的安全。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我却不敢苟同。
  秦以十五座城的空名,欺骗赵国,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璧是真,并非借此窥测赵国。赵国如果了解秦的真情,就可不给:不了解秦的真情,就给。了解真情而又怕它,就给;不怕它,就不给。本来两句话就解决了:为什么既怕它又要激怒它呢?况且秦想得到和氏璧,赵不肯给和氏璧,双方本无什么是非曲直可言。和氏璧给了秦国,秦不给城,理亏在秦国:秦拿出城来,和氏璧却送回去了,理亏在赵国。如果要让秦国理亏,就不如放弃和氏璧;如果怕丢了和氏璧,就不如干脆不给。
  秦王既按照地图答应给城,又设置九宾的大礼,斋戒沐浴来受璧,看来不会不给城了。如果秦王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说:“臣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肯给城的。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吗?那十五城却是秦国的宝地啊。如果大王因和氏璧而割让这十五城,这十五城的子弟都会埋怨大王抛弃他们像抛弃小草一样。如果大王拿了璧而不给城,那就是因一块璧而失信于天下。我就请死在秦国,以揭露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肯还璧。为什么要让随从带璧逃跑,反让秦国理直呢?当时秦国还不打算和赵国决裂罢了。假如秦王发怒,把相如在市上处决,而派白起率兵十万逼近邯郸,要求赵国交出和氏璧:那么,秦国打一次胜仗,相如就会灭族;打两次胜仗,和氏璧就归秦国所有了。所以我说:蔺相如能够完璧归赵,是天意啊。
  至于他在渑池会上敢对秦国强劲较量,以柔克刚而团结廉颇,政治手腕已愈用愈高妙。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实在是上天在曲意保全他啊。
  
 
  徐文长传 (袁宏道)①

  徐文长是个天才加疯子,正因为天才特高,很难得人理解,也就疯得出奇,真是“无之而不奇(奇特),斯无之而不奇(jī,数奇,命运不好)”。文章写出了他的性格,令人惋惜不已。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jī),屡试辄蹶(zhé jué)②。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③,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zhòu)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④。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⑤。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注释】
  ①徐文长(1521—1593),明代文学家、艺术家。除诗文、书、画外,尚有杂剧《四声猿》,在戏曲史上有重要地位。据崇桢刻本((钟伯敬增定袁中郎全集》卷四,本文开头尚有一段,其文如下:“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末“公安派”领袖。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有《袁中郎集》。⑦数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蹶:挫,失败。③中丞:原为御史台的长官。明清因各省巡抚例兼右都御史,故称巡抚为中丞。胡宗宪:曾任浙江巡抚八年,全力抗倭。但颇事搜刮,交结权奸,后下狱死。④介胄之士:指武官。膝语蛇行:跪着讲话,爬着走路。刘真长:东晋人,简文帝(司马昱)作丞相时,待之如上宾。杜少陵:唐代诗人杜甫,西川节度使严武曾待如上宾。⑤永陵:指明世宗,年号嘉靖。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niè)①,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chēn)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②。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③,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④。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馀态”者也⑤。间以其馀,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注释】
  ①曲蘖:酒母,亦指酒。②体格:体裁风格。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代指妇女。③模拟:依样仿效。④流亚:同一类的人物。韩、曾:韩愈、曾巩。⑤妖韶:艳丽美好。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①,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馀,竟不得死。周望言②: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③: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jī)也④。悲夫!
【注释】
  ①太史:明清对翰林的尊称。②周望:名陶望龄,与下文的梅客生,都是作者的朋友。③石公:作者号石公。④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第一个 “奇”为奇特之奇,后一个“奇”是数奇的奇。

【译文】
  徐渭,字文长,山阴县秀才,名声很大。薛公蕙任浙江学政时,就赞赏他的才学,把他当国士看待。但他运气不好,多次乡试都失败了。
  浙江巡抚胡宗宪听到他的名声,邀他为幕客。他每次进见,穿的是葛布衣,裹的是黑纱巾,畅谈天下大事,胡公非常高兴。当时,胡公总督几路边防军,威镇东南,武官见他都跪着说话,不敢抬头,而文长却以秀才的身份对他傲慢,因此人们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正好捕到一头白鹿,胡公请他作贺表,上奏朝廷,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公更加器重他,一切奏章公文,都请他起草。文长自负有奇才大略,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军事常得要领,当代的文士没有一个合他的意,然而他竟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
  文长既在考场上不得志,就放肆饮酒,纵情山水,游历齐、鲁、燕、赵等地,饱览北方沙漠的风光。他看到高山奔腾、海浪高耸、黄沙飞扬、彩云行天、暴雨轰鸣、树木倒伏、幽深的峡谷、盛大的都市,以及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怪的情状,都一一表现在诗歌里。他胸中又有一种奋发而不可磨灭的气概,加上英雄失路、立足无门的悲痛,所以他的诗歌,像怒骂,像狂笑,像河水在峡谷中轰鸣,像种子破土而出,像寡妇深夜哀泣,像游子在寒风中惊起。尽管在体裁格律方面,有时格调不高,但都有独特的创造性,有王侯的气魄,不是那些奴颜婢膝、专拍马屁的文士所能想象的。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解,气势深沉而法度谨严。不肯模仿古人而减损才华,不发空洞的议论而降低格调,真是韩愈、曾巩一流人物啊!文长素来不迎合时尚,对于当时所谓的诗坛领袖,他都呵叱怒骂,因此他的名声也就走不出浙江,这真可悲啊。
  文长爱好书法,笔意奔放像他的诗,苍老刚劲中往往跳出一种媚态,正如欧阳修所说,美女虽老仍然别有风情。间或以富馀的精力画些花鸟,都超逸而有韵味。
  后来,他因疑心而杀了后妻,要判死罪。翰林侍读张元汴尽力排解,才得保释。晚年愤世更深,颠狂也愈甚。贵官临门,往往拒不接待;常带了钱到酒店,招呼卑贱的人一道喝酒。有一次拿斧头敲破自己的头,血流满面,头骨断,揉起来发响;还有一次用尖锥刺自己的耳朵,刺进一寸多深,竟然不死。据陶周望说,他晚年的诗文更奇,没有刻本,文集藏在家里。我有一位同年在浙江做官,托他抄录,现在还没有寄来。我看到的,只是《徐文长集》和《阙编》两种。文长终究因不得志于当时,抱愤而死。
石公说:“文长先生一生倒霉还不够,又得了疯病:疯了还不够,又关进监狱。古今文人,还没有哪个像先生这样牢骚困苦啊!不过,胡公是隔几世才有的豪杰,世宗是英明的皇帝。在幕中受到特别的礼遇,可见胡公了解先生;贺表上奏,龙颜大悦,可见世宗知道先生。只是先生没有显贵罢了。先生的诗文在文坛上崛起,一扫近代芜杂污浊的风习,百世之后,自有定论。这又怎能说是不遇呢?梅客生曾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人奇,人比诗奇。’我说文长没有那一门不奇,正因为门门都奇,所以到处碰壁,一世倒霉啊!”
 
  五人墓碑记 (张溥)①

  司马迁以后,史家为平民作传是极罕见的。本文是特出的一篇。作者以五义士与庸人对比,与变志易节的士大夫比,与阉党比,越比越显得他们之“激于义而死”,死得光明磊落,死得有价值,死得伟大。文章反复咏叹,感情深厚。诚如旧评说:“当与史公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

  五人者,盖当蓼(liǎo)洲周公之被逮②,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皎皎(jiǎo)④,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⑤,敛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tí jì)按剑而前⑥,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chì)而仆之⑦。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hùn)藩以免⑧。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lěi)然在墓者也⑨。
【注释】
  ①五人墓碑: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宦官魏忠贤专政,大肆捕杀东林党人(因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而得名),周顺昌被捕,激起苏州人民义愤,几万人包围官差,打死一人,伤五人。事后市民五人被捕处死。张溥(1602—1641):明末太仓(今属江苏)人,崇祯进士,继东林之后,创立复社,反对腐败•,复社后来成为反清的爱国团体。有《七录斋集》。②周公:周顺昌,号蓼洲,吴县人,曾任职吏部,辞官回家,因不满魏忠贤被杀。③魏阉:指宦官魏忠贤,专政八年,各地建有生祠,死后被废。④皦皦:皎皎明亮。⑤吾社:指作者领导的应社,是复社的前身。(此据岳麓书社版《古文观止》)声义:声张正义。⑥缇骑:古代当朝贵官的前导和随从的骑士,亦指逮捕犯人的禁卫吏役。⑦抶:音翅,打,击。⑧溷藩:厕所。⑨累然:集聚的样子。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lì)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dòu)而函之①,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②,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③,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qūn)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④,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pù)于朝廷,赠谥(shì)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yǒu)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jiǒng)卿因之吴公⑤,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注释】
  ①脰:颈项,此处指头。②编伍:指平民百姓。古代五家编为一伍。③钩党:互相牵引为同党。④投缳:自缢。⑤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

【译文】
  这五个人,是在周公蓼洲被捕时,激于义愤而被害的。如今吴郡的贤明士大夫,向当局申请,就清理魏忠贤废祠的地基来埋葬他们,并在墓门立碑,表彰他们的事迹。啊,这也够隆重的了。
  这五人从就义到如今墓葬,前后只十一个月。这十一个月当中,富贵人家子弟,官运亨通的人物,因病而死、死后无声无息不足称道的,也够多的了。更何况民间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呢?而这五人的名声光辉永耀,这是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天启七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应社有些勇士带头,为了伸张正义,募捐为他送行,哭声惊动天地。前来抓人的差役手按剑柄,上前质问:“哪个敢哀怜他?”众人再也忍不住了,把他打翻在地。这时的江苏巡抚是魏忠贤的私党,周公被捕就是他指使的。苏州老百姓恨透了他,趁他怒声叱骂的时候,索性大声喊叫,群起而攻之,他躲到厕所里才逃脱。后来,他就以苏州百姓暴动为借口,奏报朝廷,追查搜捕,杀了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也就是今天葬在墓里的五位义士。
  这五人临刑时,气概昂扬,喊着巡抚的名字大骂,谈笑自如,从容就义。砍下的头放在城上,颜色丝毫不变。有几位贤明的士绅出了五十两银子,买回五人的头颅,放在匣子里,后来与尸体合在一起,所以墓中五人的遗体都是完整的。
  唉!当大宦官魏忠贤祸国殃民时,官绅们能够不改变气节的,四海之内有几人呢?而这五人出身平民,平素没有听过经书上的教训,竟为正义激发,不顾生死,这是什么缘故呢?而且,当时伪造的圣旨纷纷下达,全国到处搜捕东林党,终于因为我们苏州府这次反抗,才不敢再株连了。大宦官也害怕正义,迟疑不决,篡位的阴谋也不敢突然发动。等到圣明的崇祯皇帝登位,魏忠贤就在流放途中自缢了,不能不说是这五人的功勋啊!
  由此看来,现在那些高官显宦,一旦垮台,到了抵罪的时候,有的抽身逃跑,远近都无法容身;有的剃头出家当和尚;有的闭门不出,装疯卖傻,下落不明。他们那可耻的人品,卑鄙的行为,跟这五人比起来,究竟谁轻谁重呢?所以蓼洲周公,忠义显于朝廷,得到美谥,身后何等光荣。而这五人也得以修建坟墓,姓名列在大堤上,四方前来的士人,经过墓前没有不跪拜哭泣的,这真是百代难遇的光荣啊。如果不是这样,五人虽可保全脑袋,安居家中,享尽天年,但是人们都可役使他,怎能使豪杰之士在墓前扼腕痛惜,抒发其志士的悲痛呢?我和同社的朋友们,叹息墓前空有一块石碑,便写了这篇记,并借此说明生死意义的重大,老百姓对于国家大事也能起重大作用。
  前面所说的贤明士绅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孟长。

  (全书载毕)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4)

谌震   14年前   11336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3)

谌震   14年前   9484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2)

谌震   14年前   9929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二(1)

谌震   14年前   12213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4)

谌震   14年前   10404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5)

谌震   14年前   11037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3)

谌震   14年前   11428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2)

谌震   14年前   10143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一(1)

谌震   14年前   10735点

《古文新读—新译新评古文观止》卷十(5)

谌震   14年前   11255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