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显是江苏吴县人,1906年生。1931年金陵大学毕业后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深造,获理学硕士学位,继赴美国留学,获明尼苏达大学昆虫学博士学位,因学业成绩优异,曾两度获该校“金钥匙”奖。他是一位昆虫学家,也是一位爱国学者。抗战爆发后,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和广西省政府技正(相当于总工程师)、广西省农业督导专员等职。1940年6月应聘来闽创办省立农学院,时年34岁。
风华正茂、精明干练的严家显院长为省立农学院的创办不遗余力,他到任不久,就明确提出:“大学农学院以研究、教学、推广为三大任务,必须兼顾并重,联系进行,其目的为造就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与切合社会需要之人才”。为早日开学,他抓紧办学的各项准备工作,设置了精干的办事机构,配备了各部门行政工作人员,自兼教务主任。基建、后勤、教务、管理及其他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开。他亲自带领有关人员抓校舍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的实施工作,建成了行政、教学、生活用房和图书馆、实验农场等。图书、仪器、标本及其他设备的购置,则通过省建设厅设在上海的办事处委由私家书店等单位代办,重价购买。
严院长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广泛选聘名家教授来校执教,充实教师阵容。不少学者专家由华北、江浙一带沦陷区辗转南下,应聘来校,如林传光、周明群、裘维蕃、孙醒东、李凤荪、何家泌、周家炽等教授,在国内外学术界均享有很高声望。因此,省立农学院自创建初期,即拥有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他们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尤其在造就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和为战时经济服务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经过短短4个月时间,学院基本完成了开学的各项准备工作。1940年10月7日,在永安县黄历村唱响了由教育厅长郑心南(贞文)作词、肖而化谱曲的省立农学院校歌,宣布正式开课: 农为邦本,训自前贤,中华立国五千年。授民时,尽地利, 深耕易褥,古相沿。 功宏耕战,政以为先,吾闽屹立东海缘。果蔬遍野,禾黍连阡。勖哉我同学,科学宜精研。 拓经界,均地权,报国效殖边。 农工并进,服膺拳拳。
学院以“研究农业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设置农艺、园艺、森林、农化土壤、畜牧兽医、植物病虫害和农业经济等7个学系。1942年经教育部核准只设5个学系,即农艺、园艺、森林、植物病虫害和农业经济学系。原开设的农化土壤学系并人农艺学系;畜牧兽医学系停办,其首届学生寄读于江西中正大学。1942年接受苏皖联立技艺专科学校委托代办一期茶业科。1943年1月,省政府决定将省立永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原福建省立高级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归并省立农学院,并改称福建省立农学院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严院长坚持以教育厅长郑贞文提倡的“笠剑学风”作为校风,注意进行遵守纪律,艰苦朴素,努力学习,勤于实践,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抗日救亡的有用人才。抗战期间省立农学院师生一直过着清苦简朴的生活。学生虽享受“全公费”待遇,但其供给标准极低,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一日三餐经常是靠数十粒黄豆、几片青菜和一碗清汤下饭。战时永安物资匮乏,就连绘图用的丁字尺也得严院长亲自出具借条向省工务局借用,许多设施只能因陋就简,逐步改善。然而,学生们读书报国之志并不为艰难所动摇。他们在集中精力刻苦攻读之余,还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艺、体育和社会活动,借以鼓舞土气,增进友谊,丰富校园生活。如开展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大唱《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保卫黄河》、《游击队歌》等抗日歌曲;组织“新农剧团”,先后演出《雷雨》、《日出》、《麒麟寨》、《雾重庆》等十多部进步话剧,并到社会公演,激励民众的抗战热情。此外,学生自治会和各班级还编辑出版《新农双周刊》、创办《谷风》等一批墙报,交流学习心得,抒发爱国情怀,颇受群众欢迎。其间,学生还积极参与劳军捐献、赠送军鞋、慰问出征军人家属以及为前方将士和战区难胞征募寒衣等。学院早期的两名中共学生党员在同学中宣传革命思想、支持进步力量,密切联系群众,为在学校中建立党的组织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有17名学生(含附属农校7名)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奔赴抗日前线。
学院创办伊始,就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要求讲师以上教师都应参加科研,每人每年有3篇以上论文、调查报告或专著,发表于省内外报章杂志。在学年校务行政计划中要求“拟定各项试验及研究计划”、“本院与国内其他农业机关实行研究合作计划”和“遴派员生从事粮食增产督导计划”等。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经费开展结合战时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尤其是围绕粮食增产为抗战服务的科学研究。严院长身体力行,挤出时间参加科研,并发表了《农业和科学》、略谈植物病理与经济昆虫、蔗螟生活史及其危害损失等论文、著作。同时,他也很重视科技推广工作,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面向基层,讲求实效。调集专家教授组成福建省农业考察团,行程两千五百多公里,对全省47各县和一个特种区的农业实况、农村问题、经济作物栽培方法、老农经验等进行采访考察,并采集各类标本两千多种共四千多件。还建立“特约农家示范通讯网”,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粮食增产督导组,分赴闽北9个县进行宣导,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村发展。
严院长在四年任职期间,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精心筹划,注重实施,严格治校,严谨治学,使学校工作得以在较短时间内步人正轨。在艰苦困难的环境里,为社会造就了一批有用人才,并且带出了一支有较好素质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学校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严院长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在生活上与大家同甘苦,住在黄历村冯氏祠堂,跟老师同学打成一片。他在百忙中也安排上课,同学们说他学问很深,讲课生动,绘图逼真,教学效果好。严院长为发展农业教育事业不遗余力的可贵精神和善为人师的良好风范,深得大家的敬仰。1944年7月他卸任后,受聘为复旦大学农学院院长。解放初期参加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并担任该院昆虫系主任。五十年代初期,美国在朝鲜战场发动细菌战,他带病报名赴朝,准备迎击,不幸在出发前夕,因突发癌病,医治无效,于1952年3月12日在上海逝世,终年46岁。
福建省立农学院在永安黄历度过了五年半艰苦的办学历程。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1月21日起陆续迁往福州。新中国成立后,学院几经结构重组和人员更迭,于2000 年10月20日成立福建农林大学,掀开福建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目前,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占地面积3500多亩,有22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43个成人学历教育专业,涵盖8大学科门类。在校本科生2.1万多人、研究生近3000人。现有教职工2300多人,专任教师1504人,正高职称人员224人,副高职称人员478人,有1位中科院院士,96名博士生导师,成为一所具农林特色的著名高等学校。新一代农林大人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团结拼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不断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严家显院长虽离开我们已五十多年了,但他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为创办福建省立农学院所付出的努力,为福建农业教育和农业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他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我们将永远铭记。
20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