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风土人情——佛教

  2003/1/21  11416点  永安之窗
  永安境内佛教始于唐而盛于明。西洋镇的是福寺建于唐贞元二年(786年),是最早寺院。唐中和二年(882年)建成城关高飞寺。至清雍正十年(1732年),境内兴废的寺庙庵堂达83处之多,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城关的高飞寺和东山庵、栟榈山的栟榈寺、上坪的上灵峰寺、小陶湖口的招化寺、下渡的云半庵、槐南的报恩寺、贡川的慧照庵、洪田的天台山庵、益溪的龙凤堂等等。自唐至清朝,境内佛教信仰净土宗,但无统一的组织。较大的寺院由县令招僧主持。

  民国19年(1930年)成立永安县佛教会,释上华任会长,会址设南门牺和路。至民国26年,全县有14寺、19庵、7堂阁,计40个佛教寺院,64名教徒。当年,连城县“先天道”江广西等人相继来永安城关、安砂传道,拉拢道士入教统称佛教。信奉者达260多人。使永安佛教从信仰净土宗变成信奉“先天派”,佛、道合一。并在大洲后建起普济堂。民国37年,成立中国佛教会福建分会永安支会,会址设城北礼寿堂,林树泉为理事长,有80名“道士”。

  解放后,人民政府取缔“先天道”,连城县道首吴敬斋被镇压。1952年,永安道首张定宝只身赴苏州灵岩寺皈依受戒,永安佛教徒复归净土宗,普济堂迁址南门巴溪西岸改称南朝寺。1953年,永安县人民政府登记的佛教有南朝寺和云岩山寺,教徒41人,信众78人。1955年至1965年,再增西峰寺和莲宗佛社两处佛社集会处,佛教界除开展宗教活动外,还应政府之邀派代表参加社会、政治活动。1967年6月,在“文化大革命”浪潮中,造反派捣毁南朝寺,21名僧尼集中“学习”90天后遣散返俗,佛事活动停止。

  1979年,中共永安县委在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开始落实宗教政策,县委统战部为原南朝寺比丘尼、县政协第三届委员觉素恢复政治名誉。1980年,72名教徒重返佛坛,集中在南朝寺进行佛事活动。1981年1月,经中共三明地委批准,先后开放云岩寺、宝应寺、龙安寺。1985年6月,成立永安市佛教协会,会址设宝应寺,赖承启为会长,有会员531人,其中增4人、尼14人。至1987年,由僧尼和信众募捐先后修建了燕西云岩山寺、小陶镇大陶口龙安寺、茅坪乡吉山村宝应寺、大湖乡迎福寺和崇福寺、兴平村太平寺、小陶镇观音阁,总占地面积3336平方米。其中最大规模的云岩山寺占地1000平方米,开支12.7万元。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南门有虎

安孝义   19年前   20389点

永安的宗教文物(6)

夏品妹   19年前   17972点

永安的宗教文物(1)--西洋镇虎山乡兽头四脚铸铁香炉

夏品妹   20年前   17148点

畲乡过年习俗

20年前   14292点

永安罗坊之客家习俗

裴耀松   21年前   22747点

旧时永安为丧葬习俗服务的“土工”

安孝义   21年前   17436点

永安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居住)

21年前   11495点

永安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服饰)

21年前   11898点

永安风土人情——生活习俗(饮食)

21年前   11633点

永安风土人情——概述

21年前   14246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