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园书院风水——江南园林特色

华林龙  2010/3/26 9:20:21  35958点  永安之窗
  【内容提要】

   
  萃园书院外景
 


  萃园书院在福建省永安市吉山村(距市区5公里),背靠笔尾山,面临文川溪,环境幽美,景色宜人。是八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早期书院之一,至今有360多年的历史。据吉山《刘氏族谱》(卷三19页、卷四107页)记载:萃园书院由倡导教育的创始人刘奇才(生于1617年明万历45年丁巳十一月初一丑时,殁于1701年清康熙40年辛巳正月初八,寿85岁)。其在三十余岁期间(1647年—1655年),先建村东的“近光堂”未冠者书院。后建村西的“萃园”成人书院,又在81岁时(1697年康熙丁丑腊月)建“四贤书院”。抗战时期,萃园书院是省卫生处,卫生防疫大队、省卫生处制药厂所在地。2000年列为永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一、萃园书院选址与风水

   
  萃园书院大门
 


   
  萃园书院半月池

  
 


  当笔者随同几位旅游者走过吉山文川溪上的浮桥,沿着渡头宅前一条田间凹凸不平的鹅卵石道,约行600米便到了前傍溪水,后依青山,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的萃园书院。书院是以自然景物取名,含有文学的内涵。萃园取之《周易》:按萃卦的义解,“萃,聚也”,“萃”之所聚集的,不止是物,连人的精力也凝聚在一起。刘奇才将萃园书院选址建于此处,目的是使刘氏子孙读书于此,其胸次必高明,心思必洞达,文章必轩爽,思致必玲珑,神气必闲静,襟怀必活泼。盼他日必有拔萃之士相应而兴者。刘奇才在院内凿半月形荷花池蓄水,一为防火,二盼子孙成龙,这淙淙流水,使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刘氏先祖对书院建筑风水的重视程度常在村落风水之上。尤其是卜基、形局、来脉、景致、补基等,都在书院的选址和布局中体现出来。现从萃 
  刘氏族谱中的萃园书院版图
 


  园书院宏观和微观定位来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是以刘氏祖聚居地为选址对象的;(2)通常考虑在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3)注重“龙脉”,即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山环水抱,景观秀美的形局;(4)在田野清幽、宁静,令人神往的地方。书院依山傍河而建,背靠大山、地势高爽,选址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建筑风水理论。书院又处在独特的风景宜人的小环境之中:(1)背山面水,形局合理。书院正厅前堂平正,朝案端秀,山环水抱,四势均和,此书院之大观也。(2)山明水秀,景观秀美。书院二进厅前的半月池,院大门前的玉带水,河坑小溪前的案山及向方的笔架山与具有文化含义的山水景观联系在一起,真是“地灵人杰,宅吉人荣”,文运亨达,丁财两旺。由此可见刘氏先祖把书院建筑风水的好坏,看做是该宗族文运昌盛的标志和精神文化的象征。

  二、萃园建筑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萃园书院占地1545平方米,萃园书院是木结构建筑,为三进五开间,含有大厅2个,小厅4个,房间2 0个。据吉山几位年迈老人说,原在院门外空坪上,靠左边立有一块下马石碑,文武百官到此下马,现立文物保护单位一块石碑旁,有棵拴马树,以示对儒学尊重,寓意重教兴文。步入萃园书院大门,一派苏州园林景色映入眼帘。院门与二进前厅之间是半月形荷花池。一进与二进曲径相连,二进与三进回廊相通。

   
  萃园书院正厝厅

  
 


  三进正厝厅为课堂(长度5.49米,宽度3.88米),正厅中原立有刘奇才夫人雕像(文革时被毁),现只存香炉,现立一尊孔子木雕像(原放在下堂天井左侧房间内)。左右各有两间房,为先生住房。正厝厅左右两侧各有两间厢房,厢房之间各有一间小厅和长方形天井。右外侧有厢房两间,中间一个小厅,右后方设有茅厕。左外侧为厨房,有房三间,小厅一个。三进正厝厅后方的岩石上是抗战时期凿建的防空洞,左右各有一个洞门,洞中安有照明灯,原设有无线电通信联络的电台。洞道为马蹄形,弧长18.95米,两头宽度0.78米(中间宽度1.64米),两侧高度1.84米(中间高度3.17米)。原省卫生处处长陆涤寰就在洞中住过,也是当时存放药品和疫苗的“冷藏库”。因原省卫生防疫大队,省卫生处制药厂也设在园内。正厝后山坡上有棵罗汉松,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

  书院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书院与园林合一的建筑格式雕梁画栋、圆门、浮雕、荷花池、太湖石等,都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特色。

  书院的屋脊、房沿上的泥塑彩雕,至今仍栩栩如生。上部是喜鹊登梅,下部为寿石盘根,取“喜上眉梢,节节高”的风雅,构思巧妙。在院墙转弯处,都削去直角,蕴含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大事化小”,“处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刘奇才告诫子弟遇事要学会忍让,小不忍,则乱大谋。

  刘奇才在建造萃园书院时,从选址、取名、设计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等方面,处处都吸纳了江南园林特色之精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结合有其自身的体察与本地环境优势所形成的特色。

  三、萃园风水造就人才

   
  二进正厝厅
 


  经考察,萃园三进正厝厅与二进前厅及院门主体建筑是在一条西东走向的中轴线上。三进正厝厅与院门坐庚山甲向兼酉卯,庚申庚寅分金,坐毕宿三度,向心宿五度。三进正厝坐庚山甲向行八运为双星会向的格局,主人财两旺。按八运下卦、替卦挨星与分金断:庚山甲向合龙法、山水得运三十年后金榜题名、食禄丰足,富贵。院门至半月池矮围墙长度2.71米,半月池长度17.46米,宽度6.49米,深度0.75米。院门至圆门长度9.4米,圆门前的左下方和圆门后的右下方在排水沟上有用砖砌成一个双面“福”字作为格栏,奇特罕见。步入圆门,迎面花格墙上绘有凤凰牡丹彩画。向左拐是一进小门,有门牌楼和门厅,二进厅前放有石鼓2个。两侧为书房,左墙壁挂有一块木刻诗《重修萃园》:“园林重葺几辛勤,草木知春别有芬。半亩池塘好漾月,千条柳线欲牵云。庭前花鸟无穷趣,槛外山川尽至文。只幸家传经尚在,赏奇更乐有同群。”(《吉山刘氏族谱》卷八110页记载,这首诗是刘元晖未中进士时于1716年冬题写),堂上挂有一匾,刻写“鸢飞鱼躍”四个大字。二进前厅与三进正厝大厅之间是天井(长度6.92米,宽3.08米,深度0.24米,水放卯方),天井左右各有两间房,为琴棋书画室。二进前厅下两边沟水分别从左边壬方和右边丙方出水,流入荷花池中。荷花池中癸方来水,出水巽方。院大门前沟壬方来水,(八运庚山甲向下卦,壬方见秀水、秀峰,亦主读书之声三元不绝,启八代之文章),出水午方。

   
  圆门后右下方的福字格栏
 


  萃园书院背倚笔尾山,主脉从长老山经大密庵延伸而来,为戌方来龙入首。左右有护砂,前有半月池,来龙贯气,护砂藏风,明堂得水,成为大吉地。面朝笔架山(朝山甲峰有利文人发科甲),群山环抱,层林叠翠,景致幽胜。院门前清澈的沟水犹如一条熠熠生辉的玉带水流入路下河坑小溪中,水弯曲而过,向东南巽方汇入文川溪中。(《阳宅十书》云:门前若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印,出人代代读书声,荣显富贵耀门闾)。在这座山明水秀,地灵人杰的书院,英才辈出,人文荟萃,在清代曾出现过永安第一个进士刘元晖,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37岁时中补科举人,登陈惠华榜联捷本科进士。(据吉山《刘氏族谱》卷四9页记载,其生于康熙27年戊辰1688年7月16日寅时,殁于乾隆29年甲辰1764年2月13日,寿77岁)。在清朝吉山村曾有九座书院,清代时就考中了进士1人,举人5人,贡生10人,秀才191人。

  四、萃园是旅游的独特景观

   
  “园外园”的竹园

  
 


  萃园书院是以吉山自然风景,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又具有江南园林这些构景的要素,并有意识地加以建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精练、概括、浓缩地表现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采用一些建筑物来配景,如园内有圆门、荷花池、亭、榭等景物。现在园外建有两个竹子园,竹林面积约500平方米,竹林内有宽1.5米的石路,竹林四周用竹篱笆围住,竹林内十分阴凉,内设石凳、石桌、竹亭等,故取名为“园外园”。萃园书院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萃园建造艺术是以追求最高的自然精神境界,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目的,它不仅深浸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厚内涵,也是吉山300多年文明古文化造就出来的艺术珍品,而今已成为考察清代民居、私家园林和旅游观光的一个独特景点。

  

  (注:此论文于2009年11月被中华易学专家联合会推荐为“易学优秀论文”在网上发布。)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永安抗战文化史话》目录

林洪通   2年前   21132点

爱心热线

一点通   3年前   18360点

上坪乡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2246点

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7553点

贡川古镇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8年前   98182点

青水畲族乡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8年前   85457点

小陶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8年前   109791点

永安也有肉身菩萨

夏品妹   8年前   81548点

霞鹤村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9年前   75084点

永安物名小辑

安安   9年前   65373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