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枣从1933年参加革命到1946年牺牲的十余年战斗生涯里,在新闻战线上做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工作,为争取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和民主自由,反对国际法西斯势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逝世震惊中外文化界和新闻界,人们通过各种追悼会、纪念会、研讨活动,表达对这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名记者的怀念。1946年1月13日、14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文汇报》、《时代》等重要报纸都刊登了“名记者羊枣于1月11日死于杭州狱中”的新闻。1月15日,《新华日报》就羊枣之死发表了题为《迅速释放政治犯》的社论,要求国民党释放政治犯。1月23日,上海新闻记者金仲华等61人联名发表向国民党当局抗议的声明,要求彻底查清羊枣死因,严惩非法下令逮捕羊枣的祸首,立即平反永安冤狱,释放同案被捕的一切人士。延安的《解放日报》1946年2月1日也发表了“名记者羊枣死于狱中”的报导,从2月1日到8月23日,连续发表了10篇新闻、通信和悼念文章,对羊枣之死作了系统报导,表达了党中央对羊枣的关怀。美国新闻界24位著名人士、加拿大群众团体和华人团体致电国民党政府或发表声明,对羊枣之死表示强烈抗议。羊枣的亲人、领导、同事、友好先后发表悼文,对羊枣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王坪写了“羊枣之狱”,说明羊枣被捕、冤死的经过,杨刚发表“我的哥哥羊枣之死—敬致顾祝同将军的一封信”、“杨刚致全国新闻界同业电”,控诉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并写了悼念长诗 “哭四哥”。其它如夏衍的“哭杨潮”、田汉的“悼羊枣”、金仲华的“悼军事评论家羊枣”、恽逸群的“悼羊枣”、柳亚子的“听了杨潮先生噩耗之后的悲愤”、邹雷的“羊枣不死”等等。是年5月初,国民政府迁回南京,郭沫若由重庆飞到上海。5月19日,上海各界人士一千多人举行羊枣追悼大会。追悼会由郭沫若主持,他在会上大声疾呼:“朋友们!我们要誓与一切不民主,假民主,反民主的分子作毫不容情的斗争,完成死者未有完成的任务。”社会知名人士马叙伦、梁漱溟、许广平、熊佛西、金仲华、田汉等讲了话,沉痛悼念羊枣逝世。羊枣的大学同学,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同志送了挽联:“新闻巨子,国际专家,落落长才惊海宇;缧绁蒙冤,囹圄殒生,重重惨痛绝人寰”,表达了我党对羊枣的哀悼。报社发表的悼文有“上海《联台日报》社评:《悼念》”、“上海文化界新闻界祭杨潮文”、“沪文化界悲痛悼羊枣”。羊枣友人唐海的悼文是“写在羊枣先生灵前”,林燕的悼念诗是“安息吧,战士!”。金仲华1946年5月为羊枣遗着《欧洲纵横谈》写了序,夏衍1946年6月为羊枣译着《我的爸爸》写了前言,表达了对羊枣的深切怀念,也为羊枣的作品做了高度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文化、新闻界在1950年1月15日再次集会,隆重纪念羊枣牺牲4周年。羊枣的生前友好恽逸群等百余人到会,羊枣夫人沈强也从北京赶到上海参加四周年祭。上海各报开辟“纪念羊枣烈士专栏”,《新闻日报》出版了《羊枣烈士四周年祭》特辑。沈强的“念羊枣”,于伶的“悼念杨潮”,刘思慕的“痛悼羊枣兄”,郑森禹的“追念杨潮烈士”等纪念文章见诸报端。恽逸群发表“羊枣可以瞑目了”一文,以中国革命的胜利,告慰羊枣。1951年1月,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杨刚在家中邀请一些在京的羊枣在福建永安工作期间的友好,尤其是在永安同他曾患难与共的战友,一同聚会纪念羊枣逝世5周年。1956年,在京的羊枣生前战友们又在杨刚家聚会,纪念羊枣为革命牺牲10周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羊枣烈士墓及柳亚子提的碑均被毁,社会上少有纪念羊枣的文章报导。1978年党的十一届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拨乱反正,缅怀羊枣的追思、研讨等活动得以继续,各种纪念文章得以发表,羊枣烈士墓也妥善迁至上海龙华公墓。羊枣的儿子杨朝汉克服重重困难,于1979年10月完成了《杨潮生平事略》的撰写,客观记述和评价了羊枣战斗的一生。由公盾和耿青(杨朝汉)等选编的《羊枣政治军事评论选集》于1983年出版,周扬、钱俊瑞分别为其写序,表达了老一辈革命家对羊枣的赞颂与怀念。许多曾与羊枣共事过的同志、友好陆续发表了追忆文章,如“回忆难忘的一九四一年,悼念羊枣同志”(萨空了,1980年)、“杨潮和《大刚报》”(欧阳柏,1980年)、“忆杨潮同志”(赵家欣,1980年)、“囚徒之歌(节选)”(王石林,1982年)、“国际悲歌歌一曲——悼念羊枣同志(节选)”(公盾,1982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于友,1982年)、“赤胆忠心 铮铮硬骨”(俞励挺,1982年)、“缅怀往事忆杨潮”(赵家欣 谢怀丹,1982年)、“悼念羊枣同志”(陆诒,1982年)、“怀念好老师羊枣”(王淮冰,1982年)、“羊枣被捕前后”(陈美柏,1982年)、“为民主而牺牲”(章敏,1982年)、“羊枣和福建社会科学研究所”(章振乾,1983年)、“追忆和沉思”(农慕之,1983年)、“羊枣与“永安大狱””(叶康参 赵家欣 王一帆,1984年)、“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谢怀丹,1985年)、“学习、发扬羊枣精神——纪念“羊枣事件”四十周年”(王石林,1985年)、“羊枣与《国际时事研究》”(任远,1992年)等。
一些党史工作者和文人学者发表了纪念、研究羊枣的文章,如林洪通和卢汝镇的“羊枣事件始末”(1992年),曹敏华的“抗战时期的羊枣”(1993年),张如腾的“抗战时期的“新闻巨子”—羊枣”(2005年),林洪通的“抗战时期的军事政治评论家羊枣”(2005年),江沂的“探询羊枣短暂的一生”(2005年),闫伟的“论羊枣的军事评论”(2008年)等等。此外,近年来在网络上也发表了不少纪念羊枣的博文,表达了年轻一代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为了更好地宣传羊枣战斗的一生,学习和传承他高尚的革命品质,一些地方党史研究者和老新闻记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撰写专著,系统地介绍羊枣一生的斗争经历和革命事迹,歌颂他“一生无眉骨,致死不饶罪”的革命精神。如198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羊枣和“永安大狱”》,1990年中共仙桃市委党史研究室吴德才著、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巨子:羊枣传记》,1992年永安市党史研究室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羊枣事件》,1997年原衡阳《大刚报》记者王淮冰编着,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名记者丛书-羊枣》等。此外,在《福建抗日救亡运动》、《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烛照东南—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始末》、《中共闽浙赣边区史》、《福建革命史》、《落日——闽台抗战纪实》等抗战文化和历史专著中,都有相当篇幅描述当年羊枣的革命事迹,表明羊枣在福建革命史,尤其是抗战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一些读者在阅读了有关羊枣的著作后发表了深情的读后感,表达了对羊枣的崇敬与缅怀,如陈森镇的“羊枣精神名垂青史—读《羊枣事件》”(1993年)、姚北桦的“呼唤当代羊枣—王淮冰著《羊枣》读后”(1998年)等。
1989年由永安市与福建省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四集电视剧《羊枣之狱》,2002年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福建支部生活杂志社联合摄制了福建爱国主义教育电视系列片之一《永安大狱》,将羊枣同志的光辉形象再现于荧屏,通过声像手段更直观、生动地反映了羊枣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收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更勾起人们对羊枣的追忆与怀念。
羊枣,“一个最优秀最有才能最富正义感的新闻记者和政论家”离我们而去了。尽管时光已流逝六十余载,人们对羊枣“在抗战中默默地努力,在胜利后默默地死去的一生”“ 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为了中国的民主,他战死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这天将破晓的时候”,依然感到无限的悲痛和感慨;对“他团结文化界进步人士,利用可能利用的文化阵地和社会影响,写评论,编刊物,做时事报告,分析抗战形势和国际形势,不知疲倦地劳动着,战斗着”“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秉烛达旦,日出万言”那种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表示深深的敬意;对“他的文章材料丰富,立论正确,有预见性,且能切中时弊”“对形势的分析和战局的判断,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令人信服”“他就像火种似的,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热火朝天地出现一片进步文化的生机”的学识和才华表示由衷的钦佩。而他“在豪爽任性之中带着强烈的不知虚伪为何物的诚实。丝毫没有老庄气味,从来不知道逃避消极,丝毫不懂世故权诈,从来就不肯自欺欺人”“豪爽、坦率、正直、诚实,爱憎分明,对朋友热情亲切,对看不惯的人则冷眼相对”的鲜明个性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羊枣的一生虽是短暂的,却闪耀着灼热的光辉。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追求真理,伸张正义,把自己的全部光和热献给民族解放事业,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我们永远怀念羊枣同志,学习和弘扬羊枣的革命精神,激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20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