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安,从古至今死者多用棺木(又叫棺材、寿床)土葬,葬法分穴葬和洞葬。穴葬俗称“包理”,“洞葬俗称“矿洞”,不论穴葬、洞葬,一般都要经过十年左右开棺检骨,另装入特制的土烧瓮,俗称“黄金瓮”,然后做“坟墓”永久安葬。但坟墓也有直接葬棺木。坟墓的地址可生前选好,亦可死后由家人选定。做坟一般由坟堂、坟凳、坟面等组成。明朝的坟墓坟心(坟肚)凹下,清代的则凸起。另外,永安在明清时期还有建造一种像铜锣状的铜锣坟,用砖和三合土建造。圆形,中心直径约3米,高1米,周围有排水沟,正面建一至二个拱形矿洞,放置“黄金瓮”或棺木。有的还将祖宗几代的“黄金瓮”集中葬入,以免后代失传。棺木的制作是用四块厚3寸的杉木块制成,状如“曰”字和“日”字。解放前,富人家生前就备好寿床和寿衣,寿床漆红配画装饰,寿衣以棉绸为料,要单数件,男的长衫马褂,女的凤冠裙袍。穷人家一般临时备制,用布衣裹身薄殓。
二、火葬
在永安,火葬有两种,一是佛教徒死后用砖头砌成“化身窑”火化,然后把骨灰装进骨灰盒或瓷罐,存放在由佛教寺庙建的“海会塔”中。解放后,城区下渡“云岩寺”的“海会塔”从1950~1991年共安放佛教徒(含干部死后寄存)的骨灰盒和瓷罐189个。二是自70年代以后,一些干部、工人和居民死后,有将遗体送往火葬场火化,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中自行保存或存放“安息楼”。
三、其它丧仪
送终:病人弥留之际,亲人须临床哭泣,听从临终嘱咐,与其诀别,异地亲属亦须赶回“送终”。
讣音:出殡安葬等吉日选定后,孝子与族人分头奔送讣音,奉告外家及其亲属最为重要,谓之“报丧”。亲友闻悉,带香烛纸箔前来吊唁。外家到时,孝子跪拜门前低头哭泣迎接。
灵堂:死者洗身更衣后,将遗体移置祖屋厅堂,排七床,挂寿帐,设灵位,点寿灯,昼夜不熄。灵前供果品,点香烛、纸婢、金银山及挽幢,合家穿白戴孝,三餐灵前供饭,女眷早晚哭灵,孝子昼夜守灵。
灵牌:制木牌尺许,顶圆底方,圆为天,方是地,称“神主牌”或“木主牌”。牌上书写“显考(父)或显批(母)XXX之神主”,须以七、十二、十七字为宜,取生老病死苦中的“老”,叫“合老”。“主”字只写“王”字底,须请有资望者或外家用朱笔加上一点,谓之“点主”。
入殓:先家奠,后人殓盖棺。莫时,点香烛,供牲酒撰,唱赞礼,涌祭文。孝子、五服内亲戚按礼制分别跪拜祭奠。奠毕,由亲人捧死者遗体入棺,外家亲视人殓盖棺。
送葬:又称“出殡”。葬无定期,贫家棺薄速葬;富家格厚迟葬。旧俗,灵枢停放在家长至两月或百日,甚至有困于迷信,长达一、二十年。民国25年,县长黄凯元勒令革除。送葬时,常有铭放引路,鸣锣开道。孝子执丧棒、披麻衣、戴斩箍、束草索、穿草鞋,扶棺哭送。亲友穿白衣,戴白花或执香送至城外。沿途哀乐、鸣炮、撒纸。富贵人家披盖丧罩,设路条,装“五肖”,用全猪、全羊和鸡、鸭、兔、鱼等装饰成孙悟空偷仙桃、凤凰穿牡丹、鸳鸯戏水、鲤鱼跳龙门等花样,随枢伴送,以示哀荣。
拜忏:解放前群众迷信浮屠,为求亡者早登极乐世界,请和尚或道士做“道场”,诵经拜忏,超度亡魂。死者“归”七日,为“头七”,孝子贤孙穿孝服、备牲撰哭拜祭奠,叫“做七”。每“七”必做,直到七“七”为止。六旬请道土法事,焚灵屋,烧灵船。第二年起做“周年”。三周年孝满,除去一切守孝陈迹,谓之“大祥”。
孝制:孝子和重孙服丧3年,齐期孙1年,曾孙5个月。丧满起服。服丧期间,孝子和重孙外出,不论晴雨都须打伞遮颜,防止意外罪孽深重,祸延父母。内遇喜事宴请,不得随意赴宴。头发留至60日后,须征求外家、长辈许可后才可理发。家木设宴、不作乐、不嫁娶。如婚事已订,可先结婚,后办丧事,谓之“发慌张”。古时土不应试,官不莅任,谓之“丁忧”。
青水畲族在治丧完毕,外家返回时,设香案于门前,陈牲酒,置猪腿(带尾),孝子合家跪送,待外家满意接受猪腿,口颂“福留后裔”奉还猪尾,始告礼成。
解放后,政府提倡丧事简办,推行开追悼会新风尚。追悼会隆重简朴,一般有奏哀乐、默哀、致礼、致悼词、亲属讲话、向遗体告别等程序,用遗像代替神主,献花圈取代焚香供祭,戴黑纱、白花替换披麻戴孝。70年代末,政府推广火葬,但群众仍以土葬为主。即年后,丧事大操大办日益盛行,农村请道士做法事、超度亡魂等又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