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是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大省。据福建省食用菌办郑主任介绍,福建省食用菌(鲜品)产量、产值、出口创汇连续17年名列全国第一。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仅次于水果、蔬菜之后的福建省第三大种植业。据农业部门统计,2003年福建省食用菌总产量151万吨(鲜品),比上年增长7.9%;食用菌总产值达到54亿元,比上年增长3.9%。食用菌出口已成为福建省部分山区县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而根据日本于今年4月份实施的《种苗修正案》,利用日本植物种源生产或改良的农产品,要向日本缴纳专利费。专家指出,这种以保护知识产权减少外来农产品对本国冲击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形成新的“种苗壁垒”。
分析——
势必冲击我食用菌产业
“如果我们不紧急采取应对举措,那么它带来的冲击将是严重的。”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泽生提起“种苗壁垒”时,十分担忧。他说,为了适应日本对香菇等食用菌品质的要求,我国出口日本的香菇等食用菌,部分使用了日本品种或其改良品种。
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品种,今后食用菌出口日本将面临加收巨额专利费的压力。据福州海关统计,2003年福建省出口食用菌18.24万吨、价值2.19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分别增长17.74%、36.12%。其中对日本出口食用菌8222.3万美元,增长72.8%,占福建省食用菌出口总额的37.4%。一旦所有利用日本种苗的产品都要被加收专利费,食用菌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将受到极度挤压,食用菌出口将大大受阻,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收入也将受到直接影响。
应对——
多数企业未采取措施
据了解,日本实行的是保护期为20年的品种保护制度。截至2002年底,日本已经公布实施保护的食用菌有22类,通过注册保护的品种达145个。
面对日本的这一做法,一些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反应比较平淡。福建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是一家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去年这家公司的食用菌出口量全省最大,其出口的食用菌(鲜品)有90%以上销往日本。公司综贸一部钱经理对记者说,日本这种新做法无非是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据她了解,很多出口企业对日本《种苗修正案》都持观望态度,还没有采取什么紧急应对措施。福州科力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特色产品白色金针菇,主要出口到美国等国。提到“种苗壁垒”时,公司董事长郑榕生认为,这是日本新设的贸易性保护壁垒,将对福建省食用菌产业造成较大影响,给广大菇农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但如果我们运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食用菌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对进口的种苗进行完全改良升级,可以将这种新壁垒带来的冲击降至最低。
警钟——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王泽生告诉记者,虽然我国也成功培育了许多食用菌品种,但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建立食用菌菌种注册或登记制度。我国自主培育的食用菌品种,许多仅仅是通过专家鉴定会予以确认。这些没有受到注册或登记保护的新品种,一旦出口鲜品,就等于种质资源外流。更令人痛心的是我国食用菌的一些野生品种被不断以各种民间方式流失到国外,反被其他国家所研究并注册。
食用菌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王泽生认为,我们出口到日本的食用菌之所以有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劳动力成本较低。日本《种苗修正案》的推出,除了日本意欲保护当地产业和对农产品品质苛刻的要求外,更主要的是出于保护知识产权。因而,日本“种苗壁垒”的形成对我国食用菌产业敲响了警钟,更对我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欠缺敲起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