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上海就开始迷糊
张军回忆,刚刚决定要到上海发展时,他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并不明确,就是看重了上海的赚钱机会多,想在这里总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于是,不论是在招聘会还是网上,只要是上海的销售公司,他都会把自己的简历投过去。结果,接到的面试通知倒也不少,可有的公司规模和所给的薪酬还不如他以前的工作单位。有的公司面试后就让他开始进入试用期或听起来比较正规的培训,可呆在公司越久,就越会发现公司的不足之处。由于培训往往安排在周末,这使他很少有机会参加招聘会,于是他再次干了不足一个星期就走人了,但这样“屡试屡走”的代价却是生活成本的大量消耗和只出不进的的资金账单。
直言不讳心比天高
张军说自己既然来上海了,就要比原来赚得钱多,以前到外地出差,每天报销的吃住、交通费用是70-100元,可到了上海,很多公司还是给他开这个价位。当记者问到他在来上海之前有没有对上海这个行业的薪酬情况作一下了解时,张军回避了这个问题,又开始数落众多公司的不是。
张军是个自信开朗的人,他常常把“什么样的待遇只能留什么样的人”这句话挂在嘴边,包括在面试时也会对主考官说出这句话。他还认为,社会上找工作的人是很多,但有一定层次的人并不多,而他自认为自己便是业务能力很强的人才。所以虽然他的简历投出去后,有90%都能得到面试机会,但当他面试或试用后了解到一个公司的经营方案令他不满意,或是觉得自己的上司能力还不如他时,他就会头也不回地离开这家公司,又开始找新的工作。
新的目标渐渐形成
找了那么多工作也摸索到了些找工作的经验,现在张军不再“有公司必投”。而是给自己有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定位———能赚到更多的钱,或者能学到更多新的东西。他的职位定位也发生了改变,开始不做经理也可以,如果是他认为的有前途的公司,做业务员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他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目标定位降低。
求职路上诚信为本
曾有一家单位通知张军去试用,这也是一家张军非常喜欢的单位。开始工作时,张军也是兢兢业业,十分投入,也因此受到了领导的赞赏。但由于张军的老家是外地的,他经常会给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打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有时甚至会聊上一个多小时。结果他在公司的这个月,单位为此多支出1000多元电话费,公司主管感到很气恼,于是将电话费账单一一打出来,结果发现全是张军打的。这一次,公司并没有将他解雇,而是作了警告。
后来公司要召开一次客户礼品馈赠活动,这个活动由张军负责,客户从单位的数据库中抽取。馈赠的礼品有吹风器、CD、电水壶等等。张军想,反正是自己负责这次活动,何不将礼品寄给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
于是他自作主张给好几位同学邮寄了部分礼品。一天,主管将张军叫了过去,问他某中学的那个客户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主管的太太就是那个中学的老师,她看到了自己的同事收到了该单位的礼品,就向丈夫提起了这件事。张军一想,那个人就是自己的大学同学,结果他面红耳赤地告诉主管那个中学的老师是自己的大学同学。没过两天,张军就被解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