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江产业集群的萌生与发展看政府的推动作用

龚清概  2004/4/28  9771点  永安之窗
  (作者系福建省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

  编者按:在当今世界经济版图上,由于大量产业集群的存在,对其标识就是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被创造出来的。

  晋江原是个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的地方,如今却已经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鞋业制造、纺织服装、化纤工业、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同时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纸制品以及制药、家具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逐渐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的态势。

  晋江的产业集群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其中政府起了怎样的作用?实践证明,“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都要起作用———前者起的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后者起的是引导产业发展、营造产业环境、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把产业集群比喻成一张“网”,或者类似于一种生态系统的话,那么,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这个企业与那个企业、企业主体与支持组织,都按照分工协作的关系彼此组织在这张“网”中,政府要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推动作用,就必须抓住“纲”。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县市的经济竞争力如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该地的产业集群的发育情况。福建省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同志撰写本文,希望晋江市20多年的实践对各地发展壮大区域经济有所裨益。


  4月19日,“首届中国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晋江)论坛”在福建省晋江市举行。这说明,晋江的产业集群现象已经引起了政界、学界和商界的重视。

  改革开放后,富有拼搏与开拓精神、重商与创业传统的晋江人依托侨乡优势,从家庭作坊起步,迅速实现了农村工业化。

  1994年召开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晋江)研讨会,把晋江作为与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并列的发展范例,概括出“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晋江模式”。

  10年过去了,重新审视晋江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如果说当时学术界对“晋江模式”内涵的揭示主要是从经济制度变革着眼的话,那么,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角度来看,则走的是一条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产业集群客观存在、由来已久,但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在国内研究和实践的历史并不长。与许多地方一样,我们对当地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从认识比较肤浅到逐步深化的过程,并在尊重发展规律、贴近产业需求的基础上有效发挥了政府营造产业环境、服务和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的地方要发展成为产业集聚区,关键在于吸引四面八方的相关资源和要素向那里流动、集中在晋江6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鞋业制造、纺织服装、化纤工业、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或者说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同时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纸制品以及制药、家私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逐渐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的态势。这些集群共聚集企业6000多家,年产值近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

  如何确认和划分产业集群,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我们认为,以产业链关系为工具来划分比较易于观察集群的全貌。在晋江6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鞋业制造、纺织服装、化纤工业、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或者说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同时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纸制品以及制药、家私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逐渐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的态势。这些集群共聚集企业6000多家,年产值近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由于这些集群的存在,晋江被授予“中国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中国食品工业强县”等区域品牌,东石、永和、磁灶、深沪、英林等富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区被授予“中国伞都”、“中国石材之乡”、“中国建陶重镇”、“中国内衣名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等称号。

  晋江这样一个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的地方,是怎样脱胎换骨、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集聚区的?

  我想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市场主体的角度。从大办企业到形成产业再到发展产业集群,晋江构建了地方生产系统。

  在短短20多年里,晋江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制造基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晋江制造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发地选择了一条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又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

  资源和基础的贫弱,迫使晋江从起步阶段就反传统发展路径而行之,不是依托当地资源选择产业,而是借助外部资源发展产业,通过市场途径引进设备、技术和原材料来组织商品生产,吸引四面八方的相关资源和要素向这里流动、集聚,在这里整合、加工。

  在短缺经济的时代,由于有利可图,也由于地缘、血缘、人缘以及当地“爱拼才会赢”的人文精神,许多人就群起而效之、大办同类企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形成了专业生产区。

  当时还没有“产业集群”的概念,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专业镇”、“专业村”。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办产业的转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一些企业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的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产业集群就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地方生产系统逐步构建起来。

  其二,产业载体的角度。从“满天星星”到工业园区,再到城市工业组团,这里建立起工业制造基地。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源于集群内企业和机构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创新互动,这就需要努力实现区域集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建设专业化工业园区是引导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晋江的制造业,是从家庭作坊、草根工业起步的,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布局走向产业集中、从农村工业走向城市工业的过程。“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草创阶段对完成资本初始积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发展空间窄小、资源效益低下等等“负产品”,成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的严重障碍。

  为了扭转这种状况,1988年国家实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后,我们就开始探索土地成片开发的路子,当时叫做“三闲”起步、“三来”过渡、“三资”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

  1996年,已经是一个县级市的晋江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联系起来,提出“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和集镇集中,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的原则,有序引导企业向市、镇两级工业园区集中,逐步缓解了资源、环境等压力,也促进了产业集群的成长。

  现在,晋江已经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为中等城市,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整合好、利用好、保护好,实现更高平台上的更快发展,并为子孙后代留足发展空间。

  于是,又根据建设中等城市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内在要求,确定了“现代化制造基地、著名侨乡、生态型滨海城市”的发展定位,把形成城市工业组团作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重点之一加以实施,通过编修城市概念规划、调整产业发展布局、连片整合工业园区等办法,引导工业园区在空间地理上连片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功能明晰;并着眼于降低集群运营成本和营造互动创新环境,突出现有企业的存量迁移、新增企业的产业链招商,整合、建设专业化园区,强化了入区企业的产业联系。

  其三,制度创新的角度。从股份合作制到挂靠乡镇企业再到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接轨。

  晋江工业的起步,从形态特征上看是“家庭作坊”,从制度安排上看,则是农民创造的一种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正是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联合,整合了当地的“闲人、闲资、闲房”等初级生产要素,形成了股份合作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在与侨乡优势的结合中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同时,由于这种联合一般在地缘、血缘、人缘的圈子里进行,就决定了晋江的绝大多数企业是家族企业。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姓社”、“姓资”争论风行,新生的民营经济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冒着政治风险,默许、甚至帮助民营企业戴上集体企业的“红帽子”、涂上“公办”的保护色,以求争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所以,我们在谈到这段历史时,常常形象地说“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搭台、帮助企业化装唱戏”。

  应该说,没有政府的政治胆略和企业的坚韧精神,就不可能造就晋江民营经济先行一步、发展较为充分的优势。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民营经济政治保障、法律地位、国民待遇等等问题的逐步解决,“戴红帽”、“戴洋帽”的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产权不明、责任不清、管理不规范、分配不合理,阻碍着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有鉴于此,我们于1998年召开企业制度创新会议,对企业经济性质进行全面甄别,摘除“红帽子”、“洋帽子”,还企业庐山面目。

  在此基础上,大力倡导企业制度创新,按照《公司法》的规范实行有限责任、法人主体、公司形式。针对家族管理的弊端,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逐步褪去家族管理色彩、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进化”。

  目前,晋江的登记注册企业绝大多数是按照《公司法》规范建立起来的有限责任公司,并组建了10家股份有限公司。

  其四,品牌打造的角度。从仿样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打响自有品牌,晋江塑造出“品牌之都”的雏形。

  晋江产业集群有一个鲜明的“亮点”,就是拥有一大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和消费崇尚度的著名品牌。比如,就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而言,鞋业集群拥有“安踏”、“爱乐”、“亚礼得”;服装集群拥有“七匹狼”、“九牧王”、“柒牌”、“SBS”;伞业集群拥有“梅花”;纸品集群拥有“安尔乐”。10项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98项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使晋江成为福建省拥有知名品牌最多的县级市,也从一个侧面集中体现了晋江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我在晋江从政多年,感受最深的就是晋江的造牌之路。大家知道,晋江的产品过去叫做“国产小洋货”。

  所谓“国产小洋货”,其实就是借助侨乡的地利和灵通的信息,仿照港台和海外产品“依样画葫芦”,这在卖方经济背景下和封闭的环境中曾使晋江产品风靡一时。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买方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产小洋货”逐渐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这时晋江的很多企业就只能为国外的企业搞贴牌生产,同样的一双鞋、同样的品质,贴上外国的牌子就身价百倍,而生产者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于是晋江的企业家就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民族品牌,政府也支持他们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先后在1995年、1998年和2002年出台了“质量立市”、“品牌立市”和打造“品牌之都”的战略,并一以贯之、长期不懈地实施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诉大家,作为地方的领导,我和我的同事们已经很久不再为晋江的产品质量问题而烦恼,因为在我们的背后,有比较先进的技术、有比较著名的品牌、有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

  现在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把晋江优秀的民族工业品牌在更大的空间里打到国际市场上去,不仅要打到发展中国家,而且要打到发达国家;是怎样提升整个晋江区域品牌的内涵和层次,使人们一看到晋江就想起晋江的产品,一看到晋江的产品就想到晋江。

  今年4月初,我们花1800多万元重奖2003年度的创牌、认证、采标企业。钱花得不少,但很值得,因为鼓励创牌就是引导集群,品牌做大集群才能做大,集群做大经济才能强大,经济强大政府才会有更多的税收和更大的能力来提供公共产品、解决民生问题。

  其五,微观管理的角度。从依靠权威、依靠聪明到依靠制度、依靠诚信,再到仰赖企业家素质和企业文化,增强了企业的生命力。

  有人总结,小企业的运作主要依靠企业主的权威和聪明,中企业主要依靠制度和诚信,大企业则仰赖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的人格魅力。

  这三个阶段,形象地反映了晋江企业从家庭作坊到中小企业再到产业龙头在管理手段上的变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外界有些同志对晋江企业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过去的“低、乱、散、小、差”上。其实,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晋江企业已经今非昔比,不乏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家,不乏一批高素质的企业。比如,在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和组织生产上,全市已经拥有质量体系、产品质量、环境管理等认证证书704张,国家免检产品21项,中国拉链业的行业标准就是由我们的浔兴公司制定的。

  1995年,我们针对企业布局“满天星星”的状况,实施了“65规模工程”,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育出5个产值超亿元企业。而实际情况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2003年底已经出现了100家,上5000万元的有187家,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2%,也就是说,晋江的大部分财富,是由规模企业创造出来的。我们现在的目标是,用5年的时间,扶持出50个营销收入上10亿、30亿乃至50亿元的企业。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企业的进步速度、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晋江的许多企业在管理上已经跨越了靠企业主的权威和聪明的阶段,进入靠诚信经营和制度管理的阶段;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文化导向型的企业,比如与美国汤姆斯集团合作深层次推进企业管理变革的恒安、倡导“安心创业、踏实做人,打造百年品牌”的安踏,奉行“为社会进步多做贡献”的凤竹,以“挑战人生,永不回头,突破传统,开拓进取”为公司精神的七匹狼,等等。

  从总体上看,晋江已经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品牌运营也正在进入新的境界,所以我们感到,大力倡导企业文化构建与创新,是发展晋江产业集群下一步的重要任务。也是在重奖品牌企业的会议上,政府与企业界面对面地交流和探讨了许多问题,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共识。

  政府在产业集群的萌生与发展中发挥作用,其关键是:尊重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一是引导产业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政府是服务的主体;只有尊重生产力,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创造产业环境。高效配置资源、实施扶大扶强;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分工协作;三是提供公共服务。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成为发展产业集群、实现经济社会更高平台、更快发展的重要环节;四是构建支持系统。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集群创新支持系统、集群发展服务系统

  以上五个方面,或许有些情况与集群理论并无关联,但晋江企业的这些变化,都是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中发生的。没有集群,这些变化至少不会发生得如此迅速,因为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那么,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到底起不起作用?

  论者往往各秉一词。从我介绍的情况中也不难看出,“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都起作用,前者起的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后者起的是引导产业发展、营造产业环境、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作用。

  一是引导产业发展。

  我们一贯坚持两个观点:其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政府是服务的主体;其二,只有尊重生产力,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在我们眼中,政府对于企业,不是指手划脚、横加干预的“婆婆”,而是把共同利益建立在发展地方经济、承担社会责任基础上的战略伙伴关系。当然,这必须以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

  尽管集群的发生往往是自发的,但作为资源配置组织者的政府却可以起到“催生”的作用,比如我刚才谈到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就是一个例子。尤其是在集群的发展阶段,政府的引导作用更为显见。

  “九五”以来,我们以“培育主体、营造载体、注入动力,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打响”为中心,致力于研究解决发展后劲和结构调整问题,先后出台了扶持重点企业、鼓励采标创牌、吸纳优秀人才、增强出口能力、引导入园发展、培育产业集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实施制度、技术、管理、市场、组织和文化创新,扶持有条件的企业重组资产、上市融资,力促品牌经营与资本运营“双翼齐飞”。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力促晋江制造业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群。

  二是创造产业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资本和要素是流动的。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投资、营造商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产业环境。

  产业集群,“集”是过程,“群”是结果;“集群”是表面现象,“结网”才是事物本质。产业集群其实更像一张“网”,或者类似于一种生态系统。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这个企业与那个企业,企业主体与支持组织,都按照分工协作的关系彼此组织在这张“网”中,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政府发挥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抓住“纲”:

  其一,高效配置资源、实施扶大扶强。

  在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数量和层次时必须扶大扶强。这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中小企业的不公,但资源有限,两害相权、必取其轻,两利相权、必取其重。规模企业、品牌企业、骨干企业、龙头企业是集群这张“网”上的“节点”,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产业环境,只有把有限资源的配置向它们倾斜,才能产生更多的配套需求,强化产业链延伸和相关行业配套的拉力,从而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其二,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分工协作。

  细密分工、紧密协作是集群得以存在的价值,互动创新是集群内企业发展的动力。从晋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来看,其竞争优势总体上仍然主要来自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不够细密和有效,创新氛围不浓,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局限。因此,政府不仅要把引导集群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产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和空间集中度上,更要关注产业关联度的提高;同时要致力于提高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和产业工人乃至劳动力后备军的素质,引导企业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产业集群的持久竞争力。

  三是提供公共服务。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政府要提供高效、低廉的公共服务,就必须实现职能的转变。因此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成为发展产业集群、实现经济社会更高平台、更快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其切入点则在于推进行政许可改革,走出“审批经济”的怪圈,实现从重事前审批向重事后监管的转变。

  在这方面,晋江已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在行政审批的内容、流程、方式和载体上都作了比较到位的改革,创办行政审批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审批事项的当场办结率达78%,规定时限办结率达100%,审批时间缩短23。

  接下来,我们还将全面启动创建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重组组织结构、再造工作流程、更新管理方式,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与市场、与公民的关系。四是构建支持系统。

  其一,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把组建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功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大有作为。

  其二,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

  其三,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沟通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改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正如斯科特所言: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版图上,由于大量产业集群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被创造出来的。我们为晋江能够成为这些“经济马赛克”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永安市安砂镇九龙湖果业协会

邱加荣   17年前   33588点

永安市安砂镇九龙湖茶叶协会

邱加荣   17年前   30150点

如何运作农业产业化

丁力   19年前   13283点

县域产业定位“小、民、净、特、聚”五字诀

19年前   12886点

以农业产业化促“三农”裂变 :农民变工人,农村变城镇,农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19年前   13319点

江苏各级政府官员认识到,产业集群远不止是企业自己的事,政府在其中大有可为

19年前   12214点

用工业思维指导农业产业化

石晶   20年前   12330点

集群化发展: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新举措----苏鲁部分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调查

包永辉、尹洪东   20年前   12700点

壮大产业集群 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   20年前   23407点

产业集群引领跨越发展――对晋江产业集群的调查

20年前   19540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