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宁洋县主要历史概述(1949-1956)

王磊之  2014/11/17 9:07:52  34529点  永安之窗
  嘉靖末年,明政府镇压了漳平香寮一带以苏阿普为首的几股农民起义之后,于隆庆元年(1567年)将龙岩、漳平、永安、大田四县毗邻地区的十一个都(约相当于后来的乡),划出另置新县,隶属于漳州府辖。因其县治位于东洋、西洋两溪之畔,故取县名“宁洋”,意谓“安宁的双洋”。

  清雍正十二年(1732年),设龙岩直隶州,辖漳平、宁洋两县,1913年废州。民国期间,宁洋县隶属于设在永安的、国民党福建省政府第六行政督察区管辖。

  1929年5月,红四军二次入闽。8月2日,朱德率二、三纵队,一举攻下宁洋县城,并帮助宁洋人民建立了一些区、乡苏维埃政府。

  1934年3月26日,红九团再次解放宁洋县城,歼敌县保安团700余人,缴获甚众,有力地支持了反“围剿”斗争,使宁洋成为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游击队和平解放宁洋,成立宁洋县社会治安维持会

  1948年4月,我地下党林志群奉命回沙县主持中共闽西北工委工作,组建了中共漳(平)宁(洋)工委。任命王仁宣为书记,共有20多名党员。

  1949年6月,中共闽西北工委组建宁洋县地方工作团;任命吕沁为主任,刘正凤为副主任。

  1949年9月,我闽西北游击纵队第六支队与林维邦领导的游击队、合编为宁洋县游击大队。林维邦被任命为大队长,原六支队政委王楠,被任命为大队政工室主任,地下党王仁宣被任命为第一中队长。

  林维邦,大田谢洋人,国民党福建省咨议员,曾任漳平、大田、宁洋等县县长,是地方实力派,国民党内的开明人物,也是我党的统战对象。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在武器和给养方面,暗中支持过我地下党游击队。曾拥有100多人枪,在政局动乱中,多已遣散回乡。1949年,又在漳平西埔拉起了一支游击队,表示接受我地下党的领导。

  1949年9月7日,我宁洋县游击大队和平进驻宁洋县城,国民党县长俞水潮迫于形势,伪装拥护起义,同意和平解放,表示改邪归正,并将其110多人枪造册缴验无误。我将其部属整体改编为县游击大队的第二中队,并派政工室蒋立到该中队任指导员。

  宁洋和平解放后,根据上级指示,我们多次与各界人士召开筹备会,并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宁洋县社会治安维持会”。它是个临时权力机构,暂代行县政府的部分职能,大体任务是:

  一、维持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严禁一切旧习俗;

  二、保管好国民党县政府所移交的全部文书档案材料;

  三、保管好一切公共财产,保护好仓库粮食以及全部田粮册籍;

  四、认真学习宣传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各项方针、政策;准备迎接大军到来和干部接管,积极做好支前和移交工作。

  原宁洋县游击大队长林维邦,被任命为维持会主席;原国民党宁洋县参议长林国勋,被任命为副主席。

  林维邦公布:章梓民、傅德高、谢性光、林之奇、余文碧五人为维持会委员,他们都是地方各界人士和原国民党县政府的起义人员。

  俞水潮叛逃赤水,另行组织国民党县政府

  1949年10月8日,早在一个月前已于宁洋城厢宣布和平起义,并接受我和平改编的原宁洋县长俞水潮,伙同原伪自卫队长汤玉金,策动原自卫队士兵100余人,进行武装叛乱,把队伍拉到20多里外的俞水潮老家赤水,一夜之间,全部换上了国民党的帽徽。俞自任宁洋县县长,并任命俞冠林为秘书长、汤玉金为自卫营长,并叫嚣要打回城厢,梦想重做土皇帝。

  当时,我宁洋县游击大队兵力薄弱,毗邻的大田,龙岩虽告解放,但漳平、永安尚为匪据,宁洋城厢形势岌岌可危。林维邦、王楠立即派人分别向大田、龙岩告急求救。

  大田均溪游击大队教导员马长光,亲率侦察排赶来宁洋支援;龙岩第八军分区也立马派出警卫二营营长陈菊,带100多人枪直奔赤水。活跃在宁洋中村一带的我“宁永游击队”,在队长俞俊尧的率领下,迅速与我宁洋县游击大队密切配合,共同围困了赤水的大小全部碉堡。11月下旬,攻打赤水的战斗打响。

  经过半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匪大部分碉堡均被我攻破,敌人龟缩在坚固的三个品字形大碉堡内,负隅顽抗。

  12月6日,八分区司令部续派主力部队259团炮兵排,由副团长罗明率领赶往赤水。18日上午,以炸药炸开大碉堡墙角和大门,解放军蜂拥而入,活捉匪宁洋县自卫营营长汤玉金,及小陶镇伪镇长俞德春以下官兵115人,赢得了赤水剿匪的彻底胜利。

  匪首汤玉金,战后经公审就地枪决。匪众经八分区教育后,全部在龙岩释放遣返回家。侥幸漏网的匪首“福建省游击总指挥部第七纵队副司令、宁洋县长、国民党宁洋县党部书记长”俞水潮,“宁洋县民众自卫总团团副、少校参谋”曹孝斯等,漏网潜逃至小溪一带,继续为匪作恶。

  1951年3月1日,匪首曹孝斯和副官陈永南及陈清之等3名残匪,被我县、区剿匪武装在三区小溪之尖山顶击毙。

  同年3月9日,我剿匪武装,相继在小溪和尚山击伤匪首俞水潮之大腿,俞潜逃至漳平县南洋区永兴村。3月11日,在南洋区中队配合下被捕获,后押归宁洋公审处决。

  共产党正式接管政权,成立宁洋县人民政府

  1949年岁尾,中共福建省委在福州组建了永安地委和永安地区各县领导班子的框架。1950年1月2日,原拟接管永安地区的华东南下纵队第七大队,奉命由原驻地福州东郊迁往南门外的加洋,进行整编补充,准备进军永安。

  1950年1月13日,省委书记张鼎承到加洋对七大队全体干部讲话,并公布了地委、专署和各县主要领导成员名单。他要求部队转业干部、地方干部和南下干部,要加强团结,克服因难,遵照党中央有关接管新区的各项指示精神,努力做好接管建政等一系列工作。

  地委书记、原84师政委代表部队转业干部;专署专员、原闽西北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林志群代表地方干部;专署副专员、原华东南下纵队第七大队大队长任曰淼代表南下干部,分别在大会上表态,表示坚决在省委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积极完成任务。

  1950年1月14日,第七大队统辖所属部队转业干部、地方干部、南下干部、南下服务团和少量新吸收的干部,共约400人左右,自福州启程向永安进军。在沙县休整周余,于1月末胜利抵达永安。

  1950年2月,中共宁洋县委在永安地委指导下于永安成立,由张其俭等5人组成宁洋县委领导班子。张其俭为县委书记,林云祥为宁洋县长,黄嘉琪为县委组织部长,蔡子敬为县委宣传部长(因病未到职),曹品素为县公安局副局长。

  1950年2月16日(农历大年三十),张其俭和林云祥率20多名接管干部,带领解放军主力一个加强连,自永安出发经西洋直达宁洋城厢。次日是正月初一,向治安维持会接管了政权,正式宣告宁洋县人民政府成立。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上街热烈祝贺。

  接管后,根据永安军分区指示,原宁洋县游击大队改编为宁洋县武装大队,大队长由县长林云祥兼任,副大队长为王仁宣,政委由县委书记张其俭兼任,下辖三个中队和三个区中队。

  解放初期,宁洋县共设置三个区,其党政领导分别为:

  一区:当时称城厢区,撤县后改称双洋区。

  区委书记:史元昌。

  区长:孟继业(1950年9月牺牲)。

  二区:当时称小陶区,1951年底迁大陶,改称大陶区。区委书记兼区长:杨锡荣;副区长:王楠。

  三区:当时称邹山区,1955年迁往小溪,改称小溪区。区委书记:辛玉楷;区长:周效先。

  罗干伍猬集匪众,攻打我小陶区公所

  匪首罗干伍,小陶美坂人,解放前曾任国民党洪大乡乡长、联保主任、大刀会会长等反动职务,解放后投靠国民党派遣特务头子、“反共自由军闽粤赣区总司令”唐宗麾下,被收编为“团长”,盘踞在洪砂一带,继续为害人民。

  1950年5月,罗干伍匪部先后在其老巢美坂,杀害我剿匪部队战士刘志富,区中队战士冯锦桂,区粮站干部崔焕章;在上坂村杀害我工作队干部秦镜元等多人,犯下了滔天罪行。他扬言:“七月十五,过河普渡,赶走区署!”散布了攻打我小陶区公所的言论,露出一片杀机。

  1950年9月11日(农历七月二十九),罗干伍串通苦竹大刀会头子游天雀部,湍石股匪吴永福和磉溪股匪黄如泰等部数百人(对外号称千人),于拂晓前埋伏在冯家大厝、和平路、民主公坪等多处,严密包围了我小陶区公所,并在冯家大厝架好机枪封锁我区公所后门,妄图阻断我晨练干部战士之退路,趁区公所空虚之际,一举攻下区公所。刚巧,我县委组织部长黄嘉琪和团县工委干事蒋杏富,前一天来小陶检查工作,天刚麻麻亮便起床到街上去上厕所和散步,被大刀会匪徒发现,双方展开了激烈搏斗,终因寡不敌众,黄、蒋两位同志不幸英勇牺牲。

  枪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刚踏上练兵场的我方干部和战士,在区委书记周效先的率领下,进行了有组织的排枪还击。匪机枪手尚未来得及开枪,便被周效先的驳壳枪击伤了,匪大刀会头子也负了重伤。

  我全体干部战士,均安然退入区公所内,分别把守着几座碉堡,固守待援。匪众见良机已失,怕夜长梦多,不敢恋战,只好抬上伤员狼狈而去,小陶战斗宣告结束。

  次日,我连城县大队从姑田来援,永安五区洪大工作队,也组织了大陶民兵赶来增援,宁洋县大队也自城厢赶来了。我们收殓了战友的遗体,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安葬了长眠的烈士。

  1951年2月22日,匪首罗干伍被我民兵管彩金在美坂智捕。3月2日,在小陶营公审处决,有永安、宁洋两县群众参加。

  宁洋县城迁驻小陶,政权建设日臻完善

  宁洋县地广人稀,山多田少,解放前除偏远的小陶一隅有延(平)朋(口)公路过境外,全县交通闭塞,仅靠徒步爬山涉水肩挑身背。特别是县治所设在双洋,与周边各县的沟通及境内区乡之联络,相当不便,故而解放后中央决定将宁洋县治由双洋迁往小陶。

  1951年11月,税务和公安部门先期搬迁,县委、县府等领导机关和企、事业县级单位,由于全部靠人力走山路,搬迁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至1951年底,方全部搬迁完毕。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宁洋县治驻小陶期间,曾先后建立和充实以下权力机关和主要企、事业单位:

  1952年4月,成立县供销合作社,以辛玉楷为主任,同年9月,由李奎继任。

  1952年8月,组建县人民法院,院长辛玉楷。

  1953年组建县人民检察院,由郑树兰兼任检察长。

  1953年,县委成立农业生产合作部,部长马增祥

  1954年9月,在赤水设第四区,由郭仁明任书记,叶诚光任区长,廖双仁任副区长,1956年2月,该区撤销,与第一区合并。

  1955年9月,县委成立财贸部,部长李奎,副部长黄声池。

  1956年5月26日至31日,中共宁洋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小陶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宁洋县第一届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县委书记:郑来潮;县委副书记:姜金城、郑树兰。

  1956年9月,宁洋县奉国务院命撤销,这个“首届”成了该县唯一的一届。

  宁洋县在中国历史上结束了近四个世纪沧桑历程

  宁洋自1567年(明隆庆元年)以“四县析置”建县,至1956年以“一分为三”撤县,历时389年,将近四个世纪,经历了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

  宁洋县治初设现属漳平的双洋,历时384年。解放后的1951年末,始迁于现属永安的小陶,仅5年多时间,县制即奉命撤销;时间虽然短暂,但其政治意义不小,它是在中国历史运行了近四个世纪的古县终结之地。

  1956年6月,永安专区奉命撤销,其所辖七县之永安、清流、宁化、宁洋四县,划归龙岩地区;三元、明溪两县,划归南平地区;大田县划归晋江地区。同年8月,国务院复命撤销宁洋县,自8月10日起,宁洋县的一切办事机构,全部停止对外办公。

  宁洋撤县时所辖双洋、大陶、小溪三个区,大体上按原建制分别划归漳平、永安和龙岩三县所辖,基本上吻合建县前的分属情况,可谓“落叶归根”了。

  现将三个区移交给三个县的辖属情况列后,以供后人参阅,查找。

  一区:所辖城厢(双洋)、员当、徐溪、溪口、城口、中村、温坑、坑源、赤水、田兜、安坑、香寮等12个乡(镇),划归漳平县辖,仅孔党等个别村划归龙岩县辖。1957年,漳平县双洋区的虎山等16个自然村,奉命划归永安县西洋区小螺乡辖。

  二区:小陶地区所辖乡、村,历史上在永安、宁洋两县之间,经常拆来划去变化较大。撤县时大陶区所辖之:小陶、湖口、坚村、麟厚、吴地、大陶洋、松山、洪砂、石峰、古竹、磉溪、留山等12个乡(镇),全部划归永安县辖。

  三区:所辖珍坑、陈地、邹山、小溪、营兜、大科、罗畲等7个乡全部划归龙岩县辖。

  宁洋县从“四县析置”到“一分为三”,在中国历史上风雨兼程,经历了悠悠近400年的沧桑岁月,既有血雨腥风,也有歌舞升平,在1956年9月,划上了令人追思和探索的句号。小陶镇作为宁洋县治的终点站,虽然仅五年多的时间,但对该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却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绩不可泯。

  作者附言

  我是三明市商业系统离休干部,长期在永安工作,现年85岁,解放初期曾在宁洋工作过一段时间,我对文史工作情有独钟。曾先后在《永安文史资料》和其它刊物,发表过一些文史稿件,被永安市政协聘为特约文史研究员,曾担任过《山东南下福建干部回忆录》副主编。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史高潮中,宁洋已撤县多年,原域由各县分辖,有关该县末期的一些乡土史料,乏专人负责搜集梳理,实为憾事。如果已经发掘或尚待发掘的该县末期资料,由此而散失或湮没,那将更为史者所痛心。作者痴望以拙文抛砖引玉,获得“三亲”老前辈之共鸣,为宁洋晚期史料拾遗补缺,力求将“古县”这个句号,划的更加圆满。

  作者邮编:366000

  联系地址:永安市燕江东路二级站分巷5-1-302

  电话:0598-3628330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永安市农村安全饮用水发展历程

吴刚毅   10年前   14576点

金姑田,银麟厚的传说

黄光棉   10年前   14090点

永安城区电影院的兴衰

李国梁   10年前   42508点

航空先驱的抗战岁月

黄光棉   10年前   23587点

虾蛤村抗战文化旧事

洪顺发   10年前   20629点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亚南在福建永安

林洪通   10年前   34878点

《永安抗战文化史话》目录

林洪通   2年前   21133点

爱心热线

一点通   3年前   18360点

上坪乡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2247点

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7554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