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清代卖房契约

安孝义  2004/5/13  10506点  永安之窗
  在我收藏的地方民俗藏品中,有一份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永安民间买卖房屋的契约。这是近年来,我们对本地民俗文化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

  清朝自爱新觉罗·福临以顺治年号入主中原以来,历经268年传有十帝。永安清政权于顺治三年首任知县高咸临开始,其间历任知县达100余人。但是,代表地方最高权力象征的县衙大印,规格式样如何?各种文史资料中已无从查考。在我们解读这份卖房契约时,这一长期困挠我们的历史悬案终被迎刃而解。契书中两颗半鲜红夺目的大印,不经意间填补了这一空白。永安县衙大印,长、宽各6.5cm,自右向左竖读为"福建永安县印",左边为满文。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有严格的交印、验印制度,地方官吏的印信,均统一由朝廷吏部按等级标准刻制下发,若谁胆敢私刻仿制必治重罪。永安地方官员上任和卸任,需由上级官府派员监督交接。知县失印即意味着丢官,故历来县印有专人保管,日夜守护严密。为这一颗小小的县印,多少年来百官如行云走马,谨慎交接、任任相传,丝毫不敢有半点的马虎。据老辈人讲,在清未民初时还有人见过这颗县印,后因军阀混战、时局动乱,从此踪迹全无。

  这份卖房契书,还使我们获取了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永安旧县二十七都西洋桂溪纸槽生产的文章纸,又称为"京庄纸"。其纸于道光年间开始制作,色白如雪、韧性极好,书写绘画墨汁不混化,久存不褪色,这在当时就颇负盛名。产品曾远销上海、北京,并辗转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各地。十分难得的是该契书以通张桂溪文章纸书写,长60cm、宽22cm,虽历经180余年的岁月风雨,仍墨色如新,保存基本完好。这为我们研究早期桂溪文章纸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原始实物。

  我们还从这份500余字的契约中,了解到永安当时丰富的人文状况和世俗风情。清代,永安人习惯将房屋一幢称为"植"。卖契开篇事由为"立卖书契约人林鹤千同胞侄君侯敦武等……。"从契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了解到,林鹤千和两个侄儿因"应用紧急",需将座落在南门城外坟堂巷四植计九间的祖产变卖。在先行问及同姓族人房亲叔伯无人应买后,由中人王砥川、刘焕章等7人见证成交,卖给异姓罗树宣。卖契详细介绍了房屋大小现状及座落四围界址,房产来源,权属若何等,大家三面言议,以九八成色银玖拾伍两整,现金交讫。契书言明"此乃公平交易,并无估折抑勒,情由之来二家甘心意允,各无反悔。欲后有凭,立卖书契约永远存照。"此契约用词断句真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代书人欧御千既有文彩,又懂大清律法,精通人情世故,行文简洁老辣,恐非一般街市卖字先生所能及,看来应为县衙专职书手。卖房契书一式两份,均加盖永安县衙大印,上手印的一份留存县衙存档备案,并缴交监证税银贰两捌钱五分,另付契书笔资银三钱。

  最为有趣的是,该卖房契书经许多资深书法爱好者看后,竟不约而同地夸曰有书圣王羲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的那种味道。笔墨之间,有几分"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势。北宋著名的书法大家黄庭坚曾不胜感叹:"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想不到清代道光年间永安县境一份卖房契书中,有人竞学得书圣几分神髓,笔墨之间山高水深,竟也藏龙卧虎。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燕城银饰也“抗日”

安孝义   19年前   23218点

阉割业

安孝义   20年前   71444点

做篾

安孝义   20年前   26806点

香菇客

安孝义   20年前   23649点

鳖驼

安孝义   20年前   31910点

捕石蛙的瘸佬

安孝义   20年前   29357点

瓦筒

安孝义   20年前   14797点

最后的火柴票

安孝义   20年前   14463点

青铜古矛

安孝义   20年前   15381点

水碓房

安孝义   20年前   25433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