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要通过税费改革减负增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只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乡镇财政的荷包鼓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抓发展问题上,基层组织要着力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即不能把税费改革作为缓和干群关系、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法宝”。在农村即便实现了“零负担”,如果群众的收入没有增长,经济没有真正的发展,一年不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仍然不会满意。只有把税费改革带来的压力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坚持紧扣发展这一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二是思路问题。即发展经济要有正确的思路,思路决定着出路。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最根本的一点应该认识到,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和中央农村政策的调整,农业税逐步取消已是大势所趋,温家宝总理在一些谈话中也已表露出这一观点。因此,一方面要未雨绸缪,大力发展二产和三产,把走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作为主攻方向,在底子薄、起点低、实力弱的情况下,可以首先依托本地独有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三来一补”型、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积累原始资本,培植骨干财源,壮大乡村财政。另一方面,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在财政还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和手段发展经济,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如引导农民群众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用股份制、合作化的办法兴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不能一说发展经济、兴办事业就只会向财政要钱,向群众伸手。
其次,要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能不能抓好,关键在领导班子。但现行的管理和财税体制,造成乡镇和村干部生存于夹缝中,上面的任务要完成,下面又是“八不准”、“十不准”等道道高压线,让他们整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致使相当一部分干部产生了畏难发愁情绪,想撂挑子,这在村干部中更为明显。因此,必须警惕这一苗头,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按照《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明晰乡镇党政之间、村“两委”之间的职责权限,使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必须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第一职责,切实解决好税费改革后基层干部难选、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一是要健全选拔机制,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难选”问题。农村圈子很小,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表率作用立竿见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不强的村干部,自己穷得叮当响,怎么能赢得群众信任呢?因此,从治穷先治官的角度出发,一些地方出现的“能人村官”、“富人村官”现象值得借鉴和提倡。只要有了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和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那些人们担心的负面影响就可以降到最小。二是要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难当”的问题。要加强经常性的思想作风建设,充分运用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建立起来的经常性教育机制,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的“难留”问题。要在政治待遇上给予适当的考虑,经济待遇上给予必要的保障,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稳定基层干部队伍。
最后,要夯实配套改革这个基础。据报道,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湖北省从去年起对全省29个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一费制”改革试点,但试行近一年来,农民负担轻了,教育运转却难了,仅今年春天,某县即流失教师800余名,有些村小学只剩下“留守”老师。由此可见,我们对税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不能一改了之,不管不顾;也不能头脑发热一刀切。而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加强配套,全面推进。一是要加快乡镇机构改革的步伐,大力精简人员。特别是乡镇“七站八所”的改革,一定要痛下决心,不留情面,完善到位,切实理顺权责关系,努力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改革氛围,利用节约下来的资金,为群众兴办实事,让群众看到改革的成效,从而自觉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二是要大力化解乡村债务。税费改革为化解村级债务提供了机遇,各地要结合税费改革彻底斩断债权债务,进一步强化减债措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建立效能制度,严格管理,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坚决制止新的债务增加,积极稳妥地做好化转分摊工作,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消除困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沉重包袱。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加强教育引导,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民主素质。要建立起尊重民意的选举机制,认真做好乡镇“两推一选”试点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工作。
作者地址:山东平阴县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