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水畲族乡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2016/8/1 16:34:51  84702点  永安之窗
  青水畲族乡历史沿革概述

  青水畲族乡位于永安市东部,东北邻槐南、南界大田、西靠上坪西洋、北与三明交界。面积260.7平方公里。共有21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总人口1.89万人,其中畲族人口60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3.1%。距永安市区45公里,离泉三高速公路桃源互通口13公里

  青水畲族乡属三明市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1992年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乡镇获”,1994牟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并先后获“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生态乡镇”、“福建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沧海畲族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这片深厚的土地上,具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轨迹,畲族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青水畲族民风纯朴,民俗文化相对集中,早期的服饰文化、山歌文化、饮食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在这里得以较好的保存。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传统古建筑群,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腔戏,有1120多年历史的开闽王王审知之母“徐氏夫人墓”和王氏祖祠(王审知驻军旧址)-“罗兜祠”,有国家级传统村落沧海村,有为永安市申报2006年CCTV“中国魅力城市”赴京展演而声名远扬的“傩面舞”,有奇特瑰丽的琼山螺旋通天岩、巍峨壮观的玉顶美女峰、美桃峰,有千姿百态的地质景观葫芦洞和有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还有风情万种的畲族歌舞—古老的山歌文化及劳动之余的竹竿舞等等,这些独具浓郁畲乡特色的人文文化,带着神秘,带着魅力,等着人们来揭开面纱。

  区域演变

  青水在明朝景泰三年以前,属尤溪县万足里四十一都和四十二都管辖,惟丰田村系属沙县崇仁里二十七都管辖。景泰三年永安建县,改隶永安县。清末民初政权,永安东路四十一都(靑水)设议亊会,议长为钟元音,统率维持社会治安。民国九年(1920年)永安东路青水设民团,各村设甲首,直属民团,历任民团团总职责为处理民事纠纷、征粮等。民国廿四年(1935年)起青水地区设保甲制度,保设保长,甲设甲长。有青水、龙吴等7个保,保以上为联保,设联保主任与民政、户籍等干事。民国廿七年(1938年),由龙吴、青水两村名的首字为名,设立龙青乡公所,直属永安县第二区,乡公所设乡长、主任干事、民政、户籍、亊务员、所丁6--7人组成。民国卅年(1941年)县设参议会,乡设乡民代表会,龙青乡乡民代表会主席首任钟扬镳。

  解放前叫龙青乡,建国后改名青水。其名为青水由一口清澈见底的池塘而得名。1950年至1952年,青水属永安县二区仍名为龙青乡,改保为村。1952年10月由永安二区划出另立七区,含青水、槐南、西华等乡。青水乡又划为青水、龙吴、槐南三个乡,青水原辖的炉丘、丰田两乡属二区管辖。1953年成立第一届青水乡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8月由青水等三个乡划为青水、龙吴、陈厝洋、槐甫、东井、黄傒、丰田等乡。炉丘乡又划为炉丘、三溪两乡。1955年二区的丰田划入青水,1956年9月二区炉丘划入青水管辖。1957年底撤区并乡、划青水、炉丘两乡成立人民政府。1958年10月青水、炉丘先后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5月,青水、炉丘合并为青水人民公社。1961年冬又划为青水、炉丘两个人民公社。1984年8月机构改革,在行政区域不变的基础上合并改为青水乡人民政府,21个大队改为21个村,121个生产队改为121个村民小组。1987年福建省民政厅168号文件批复青水乡改设青水畲族乡。于1987年10月9日正式成立。

  解放前,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发展制约,青水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极低,“寒冬火笼当棉衣,腊月无被盖棕衣。穷人代代住旧房,富人架屋也稀奇。三碗饭三件衣,不会冻死不会饥。煮菜用油划十字,读书子弟也无几。”这首民谣真实写照了民众生活。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青水人民劳动情绪空前高涨,生活日益得到改善。1980年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鼓舞下,青水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年年丰收,工商业蓬勃崛起发展。仅1984年的粮食产量,为建国时的四倍,农民收入由建国时的人均25元增为人均350元。青水人民精神面貌起了巨大变化,呈现活跃、腾飞景象。2015年全乡实现农林渔牧业总产值3.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8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365元。

  畲族民系渊源

  畲族古有盘、蓝、雷、钟4姓。姓氏由来,据宗谱和传说: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盘,叫盘自能;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放在篮子里养,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子生下时,天上响雷,就姓雷叫雷巨;第四个孩子生下时,是一个泼妮崽(女孩),下地时刚响起“当当当”的钟声,就姓钟,招女婿叫钟志深。这一传说,畲族人世代相传,家喻户晓。后来,四兄妹都在朝中当了大官,辅佐高辛皇的后人。但后来,番王的继承人作乱,老大,老二,老三出征,老大盘自能,不幸战死,后继无人,至今,畲族只有雷,蓝,钟三个本姓,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的族称。“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地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据史料记载,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高皇歌》既是畲族民歌,神话,又是本民族发迹史。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畲族居民仍以盘、蓝、雷、钟为主要姓氏。畲民旧时由于居处常有虎豹出没,兽害极多,为了安全和生活,他们一般都会打猎。畲族《起源歌》里说,始祖盘瓠是在森林中打猎而殉身的,所以他们狩猎,除了消除兽害,还带有替始祖报仇的意思。他们频繁地迁徙,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在畲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山洞作住房,蓑衣作衣裳,烤火代棉被,野菜作粮草,辣椒作油炒。”在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下,绝大部分土地仍然集中在汉族地主手中,而广大贫苦畲民则向汉族地主租佃土地,承受高额的地租剥削,生活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他们男女共同耕作,虽然生活艰苦却保持着乐观的性格。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畲族文化的积淀,使畲民的民俗文化居有特色且别秀一枝。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畲族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如畲族青水沧海村的"傩面舞"。"傩面舞"是祭奠祖先、颂扬先祖功德的一种纪念活动,距今已有540余年的历史。畲族其服饰、婚嫁、祭祖、丧礼、红年猪、操石磉、水竹嗒等,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畲族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口头文学。据文献记载,如今我国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而闽东、浙南是畲族重点聚居地区,这两个地域的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

  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1987年福建省民政厅168号文件批复青水乡改设青水畲族乡。如果说青水畲族乡诞生前,青水畲民是一只雏鹰,那么是国家民族政策让这只雏鹰脱胎換骨变为雄鹰,展翅飞翔。确认青水为畲族,更是畲族文化的不断传播、演绎,最后成熟定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青水畲族人民数百年来在青水地区的渐进孕育后诞生,是畲族文化意识、畲族精神在青水的升华、积累、发展的结果。

  畲族钟氏与青水的渊源

  青水畲族钟氏是青水民系的重要部份。它的形成使青水区域多了一个族群,而且成为一支个性鲜明,非常耀眼,为人称道的族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族群的民系形成与众不同。

  公元1404年以来这里一直是畲汉两族交融地,青水畲族乡的畲族姓氏主要有钟姓和篮姓,除畲族姓氏外,还有王、郑、林、黄、杨、蔡、朱、罗、刘、张、胡、管、蓝、陈、游、吴、熊、邢、俞、李等50多个姓氏。青水先民多为外地迁徙而至,带来了各地的方言,因此青水的方言也较复杂,可分为青水本地土话、永安话、大田话、闽南话、长汀话和槐南话等六种语言。

  畲族的历史悠久,迁移活动频繁,虽然其迁移路线和住地错综複杂。但青水钟氏源流清晰可查,可找到有关入闽的记载。钟姓郡望地有颖川(今河南长葛县),竟陵,主要堂号有“颖川”、“知音”、“敬爱”、“大宗”等。青水钟姓郡望堂号为“颖川”。始修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青水《钟氏族谱》及史料记载,晋代时,颖川钟氏、钟接的第三十世孙钟贤渡江南下,转徙至江西赣州孝义坊,兴国蓝田里。南北朝时,钟贤之子钟朝为黄门侍郎,奉宋武帝刘裕之命入闽平乱有功,擢升至福建宁化都督任职,居于宁化石壁,成为钟氏入闽始祖。据族谱载,钟朝是携母马氏、妻欧阳氏、三男(远、逸、道)一起入闽的。后见汀州的白虎村山丽水秀,遂同母、妻欧阳氏与三男筑居立业。明景泰三年(1452年),钟接的第五十四世孙钟道庸,在明朝廷的支持下屯军开垦,当年钟道庸携妻王鞠娘,肩桃三岁孩儿钟明三和三尊菩萨(魁星、圣祖仙妃、真武)从江西赣州府兴国县太平乡迁徙到尤溪万足里四十一都定居繁衍(今青水祭头村盖竹洋),为青水畲族乡钟氏开基始祖,至今664年。后裔主要分布于青水畲族乡青水、祭头、汀海、百芑丘、沧海、三房、龙吴村,罗坊乡盘兰村。现居住在沧海的畲族钟姓于清乾隆二十年由青水汀海圆安坂和际头城楼厝两村开枝来沧海积庆祠居住,至今约240年。至于畲族中的蓝氏,是蓝念四的后裔蓝毕德、蓝毕玉,于清末后,才从福建上杭官庄迁到青水小罗溪定居,为蓝姓入永开基始祖,相较钟氏在青水历史较短。

  畲族钟氐先民早在公元1452年,就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山劈岭,拓荒造田,新建家园。当时畲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所以“农耕”与“狩猎”是青水畲民早期的生产特点。长年辛勤劳作,他们所到之处,荒山变茶园、沟壑变良田。青水畲族钟氏民众为开发畲乡作出了巨大贡献。青水畲族,由于历史上迁徙路线的特殊性和所定居区域汉族地域性文化影响的差异,显现出自身的特性,其中最为显著的则是宗族观念在青水畲族民众思想观念中的积淀。钟氏肇基始祖祠“龙安堂”就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相继还建有“龙归堂”、“龙聚祠”、“龙归祠”、“龙镇祠”、“兴福祠”、“新兴祠”等。

  青水的钟姓畲族几百年来始终以一个完整的群体生活下来,形成民系,定居繁衍,他们与先后迁徙而来的汉族和睦相处,并在这块乡土繁衍生息,为青水注入活力与生机。它经历了不同自然环境、行政区城、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使其形成独特的畬族文化与经济背景。青水畲民始终用本族语言及内在文化特质维系着族群的认同,同时能智慧地促使本族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与周边汉族的同步,应归因于畲民的开放、包容与智慧。

  王氏民系在青水的巨大影响

  青水历史沿革及区域演变过程中,王氏民系成为地方望族并起着重要作用。据史料与首修于明万历年的《太原郡青水龙吴王氏族谱》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期间,黄巢起义,群雄割据。时任河南光州固始县佐王审潮与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兵响应黄巢起义,偕母徐氏参加黄巢起义军王绪的一支军队从军,辗转南下,进入福建,征战八闽缰界。

  唐僖宗光启元年886年春月,在途经沙县二十七都到积谷竂十八盂的蝙蝠洞(今青水畲族乡丰田村山百寮)到原尤溪四十一都昆岗境内(今青水龙吴村光坑)征战时,其母徐氏夫人因在随军途中粮草紧缺、加之山路崎曲,长途跋涉,不堪旅途颠簸劳顿身患重病,王氏兄弟有立屋住三年,公元890年不幸病逝,王氏兄弟并就地选中了青水龙吴光坑“东边挂月”的一座小山山丘上,按唐制风格建造墓地,安葬其母。当时并特派亲属和部分兵丁守护陵寝。(公元904年),王审知应泉州绅士张延鲁之邀,到泉州攻打廖若彦,后攻打福州受封闽王。公元907年,王审知统一八闽,便命其四子王延政偕其子王继成、王继昌复回青水光坑罗兜开基定居,守护徐氏墓,继续就地繁衍生息。“徐氏墓”自安葬世代守护至今,已有1126年历史。

  据《福建通志》与新编《固始县志》说,当年随王审知入闽约5000兵丁。其实还有更多的是当时随军而行“后营”的家属和以后王审知得福州之后闻风南来的吏民人等,总数约有三万人之多。“十八姓随王”即有十八个姓氏的官兵随从闽王王审知兄弟入闽,所以王审知被称为“八闽人祖”。王审知及其子孙经营闽地数十年,原来入闽时所率本部军校多为光州人,后来都在闽地落籍。王审知非常重视来自故乡固始县的移民,可以自行择地定居,并赐给不菲的田地,自行耕作,免交租税。

  根深者枝茂,王氏源远流长。他们在青水龙吴一带繁衍生息,拓疆辟土,沿袭着中原祖居地生活方式,发展青水的经济和文化,一改青水地区地旷人稀之状,世世代代皆为青水的繁荣富庶作出巨大的贡献,成为地方望族。唐代以来,从此散居各地的王氏后裔纷纷到青水认祖归宗,大家都认同王审知子孙后裔的根是在青水。青水是王氏发源地,也成为八闽及东南亚王氏民系的温床与摇篮。“罗兜祠”距今已有112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八月十一,三王入闽周年祭祀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开闽第一”“俎豆重光”鎏金牌匾高悬王氏祖祠,对于这位有功于闽的先达,青水王氏子弟自然是不会忘却,进而尊崇有加。“开闽第一”乃是当时及后世对王审知开闽功绩一种至高无二的推崇和爱戴。

  在青水民系沿革中,郑氏历史也是渊源流长的。其开基始祖郑章公,是宋朝开国元勋承泰公的四子,生于景德初年,以修儒业著名,少年得志,官至光禄大夫。其三子名金紫,分枝到青水枫林(今三房),故村名三房。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以金紫为首联络各兄弟,在三房纱帽山脚建了一座"郑氏宗祠",并尊章公为开基始祖。距今已910多年历史。

  族群的发达,促进了生产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的发展,这些都是青水区域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上坪乡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6年前   91532点

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6612点

贡川古镇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7年前   97086点

小陶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8年前   108997点

“财经专家”的情怀-----记永安电大客座教授刘入财

余尔望   8年前   19325点

“神龟问天”

佘尔望   9年前   32943点

霞鹤村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9年前   74133点

母  亲

余尔望   10年前   12569点

李树玉:用心破解迁坟难题

余尔望   10年前   18507点

王清芳:用爱托举起社区的明天 --------记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王清芳

余尔望   10年前   22671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