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又称为“牌楼”。它综合起源于华表、门阙、衡门等三种建筑,只是将屋宇两柱间的门窗除去,留下雀替以上的构造,仅取其正立面。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利用它来传达自己的治世思想和统治意图,它的主要功能是:“标榜功德、颂扬节烈、表彰忠勇、褒奖孝义”等,其意识形态的意义在于:“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据《史记·周本记》所载,周武王曾命毕公“表商容之闾”。汉代也有“榜其闾里”的制度,唐宋以来旌表功臣贤士,“树厥门里”之风已相当普遍。明清时期,封建的伦理纲常得以强化,牌坊的使用范围则更加广泛,已延及一般符合其道德标准的平民百姓,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定制,旌表“嘉德懿行”逐进入巅峰,成为封建朝廷对臣僚百姓的一种最高荣誉和奖赏。同时,官民也普遍以能获得皇帝的降旨,在故里建一座牌坊为光宗耀祖、流芳千古的大事。它象征着皇帝的恩宠,代表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荣耀。地方官府、宗族乡亲为昭示自己爱民勤政的丰功伟绩和家族美德,常不遗余力地广为张扬进行隆重庆典,并将此载入地方县志和族谱中。仅明清两朝,永安旧县志所载贞妇烈女达300余人,有多人受旌表。邑人邓宪文,以恩贡中雍正元年癸卯恩科第四名,为愿随夫于九泉,夜饮毒而亡的烈妇徐氏作诗曰:“就义从容事不常,今于烈妇见刚肠。激昂独挽江河水,皎洁还争日月光。岂搏芳名留白玉,只标劲节傲青霜。幽潜有日来封表,凛凛千年国史香。”因此,历史上有多少能臣良将忠心耿耿、九死一生,鞠躬尽瘁效力皇上,以期能赢得一座牌坊荣归故里。民间又有多少贞女节妇,年轻时丧夫,便终其一生维守妇道清心守寡,甚至不惜以死相博,想换取一块贞节牌坊,并以此作为毕生最大的追求和安慰。
永安下渡萧氏节烈牌坊,是由基础、立柱、额枋、字牌和檐顶等五个部分构成。旧时,牌坊的形制和规格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一般是以立柱多少来划分,如两柱一间坊为最小,四柱三间坊为中等,六柱五间坊为最大,即柱成偶数,间成奇数增减,牌坊大体可分为“冲天式”和“屋宇式”两种。下渡萧氏节烈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61年)十一月,为四柱三门庑殿式青砂岩石质牌坊。整体通高5.7米、面宽6.3米、进深1.5 米。两柱之间为门洞,称作一间,中门称“当心间”或称“明间”,两侧的为“次间”。节烈坊脊顶中部立一宝葫芦,左右飞檐斗拱饰火焰牌。明间之上共有三层额枋,正楼贴檐小额枋字牌上竖刻“圣旨”二字,因多数字牌边饰刻有龙凤图案,故民间又称“龙凤版”。两旁花雕护板有高浮雕,双向对称的持笏天官石像。中层大额枋题版,深镌“节烈”二字,飞檐翘角有如鸱吻走兽。下层平板枋题版刻勒铭记,自右向左竖读为:“乾隆二十一年九月、礼部题奉、旌表、故儒士陈大德妻、圣旨、男陈应蛟、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建”。两边的花雕拦板,各有一只相向然而而狮子戏球图。牌坊构图丰满,雕刻精细,极富立体感,地方风情跃出。四根方柱稳立于石构基础上,柱根上以抱鼓石加固,数百年的岁月中风蚀雨侵,不倾不圯,巍然耸立。
“节义者,天地之正气也。”据永安清道光年间编修的《永安县志》记载:“萧氏,陈大德妻,诏安学文祖孙媳。矢志殉节,素服自缢。继嗣应蛟二十一年请旌,建坊邑北下渡。”明清两朝,永安此类节妇烈女不枚胜举。陈氏,李希天妻。未婚夫殁,氏闻讣欲奔丧不得,吞金求死,家人救之。复绝粒,七日卒。受旌表建坊上渡。赖氏为张可表妻。十八岁适张,未几夫卒,誓不改适,壁间遍书“烈女不嫁二夫”六字。服满,闭户缢死。节烈事迹,载入省志。永安黄氏,林阶妻。阶供学宫役,嗜酒,家甚穷,谋鬻之,义弗从。艰折备至不为动,度终不免,竟投环死。字里行间不禁腥风血雨,掩卷不忍卒读,难怪有人能从中读出“吃人”二字。然而,邑人名达陈文海听闻后写诗赞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彼人虽二三,我心岂芥蒂。”同时,本地文人郭羽丰亦作诗曰:“烈志终从再去难,青春轻付酒杯残。屋梁月照魄何在?罗帕风清血未干。一片刚肠坚匪石,千秋吹气喷如兰。愿移夫骨陶居侧,莫使来生失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