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川古镇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2016/11/23 15:46:06  98186点  永安之窗
  贡川古镇历史沿革概述

  采编:余尔望

  贡川,发迹于唐,盛于明清,距今已栉风沐雨走过1275年的历史行程。“先有贡川,后有永安”。史料载,永安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而贡川开发立镇则始于唐代开元后期(741年),比永安早了700多年。贡川,是一座承载优秀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古镇,是一座充满人文关怀而可持续发展的古镇,是一座开放而富有吸引力的古镇。

  千年薪火相传,古镇熠熠生辉。贡川,印证着不可磨灭的人间沧桑,向历史叙述着中原文化在这里延续发展的故事。解读古镇昔日的繁华与兴旺,耐人寻味,令人陶醉。

  一、贡川地名的由来

  唐朝开元晚期,玄宗皇帝因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且重用奸臣,朝廷渐渐腐败,危机四伏。面对每况愈下的朝廷,一向务实的御史中丞陈雍忧心忡忡。陈雍是唐代中期的政治家,先后辅佐过唐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中宗(复位)、玄宗六朝五个皇帝,是将大唐推向鼎盛的功臣之一。他在政治生涯中,预感中原将发生大乱,京都不可久留。为了保全家庭,使子孙延绵不绝,年逾八旬的陈雍毅然决定率领其家族南迁隐居,并叫身居仆射兼尚书省事的次子陈野辞官一同前往。

  神州茫茫,归家何处?历经数月的跋涉,陈雍率领的亲眷和族人入闽来到了闽中沙溪河畔固发冲,陈雍被这里的美丽景色吸引住了,四周青山叠翠,树木葱茏,于是在此定居立基创业。他定居贡川后14年,安史之乱爆发了,京都成了战场。而地处东南僻隅的贡川由于这位政治家及其家族的到来,日渐兴旺起来,发展成了闽中的一个重镇。据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贡川原叫挂口、发口。“延平枕头挂口席,沙县女儿不用挑”是当地流行民谣。自陈雍举家定居开发后,这里一直保持着编织草席的习惯。发口草席具有耐用、吸汗、冬暖、夏凉的特点。至宋朝,探花陈瓘(陈雍后裔)便以地产草席为贡品进贡朝廷,深得圣上欢心,一次,钦宗皇帝收到编织这般好的草席贡品,并问此席出自何地,陈瓘说,来自福建临汀郡“发口”,钦宗认为此地名拗囗、不雅,于是他便御笔一挥,随即赐名为“贡川”,意为:献贡物品,川程遥之,这就有了贡川地名。贡川也成为一座皇帝赐名的城堡。“先有贡川,后有永安”,显示了它是永安文化的源头和摇篮。

  二、贡川民系形成

  人类的延续和发展,亦在于不断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贡川民系的孕育形成,崛起播迁,不断演变的家族制,都与适应当地环境、改朝换代、战乱,地理环境的改变,居住地的生产、生活承载量,播迁的起始等直接的关系。

  贡川是多民系迁徙的聚居地,其人口繁殖始于固发冲。民间传说:先固发冲,后挂口。据1986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贡川共有121个姓氏民系,姓氏之多为鲜见。据贡川《陈氏宗族谱•雍公传记》载:开元廿九年(公元741年),八十高龄的陈雍,为避即将来临的社会动乱,举族从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千里迢迢迁徙到闽宁化石壁,随后留长子陈苏居宁化,又携次子陈野一同到南剑州沙阳西门马坑(今沙县水南),最后选择固发冲(今贡川镇新发冲村)定居,生息、繁衍,有了绵延世族,派衍支藩,终成为贡川一大望族,遍及海内外,贡川也遂成为闽西北陈氏家族的发源地。陈雍以孝悌修家,忠信交友,礼义处邻,廉耻存身,蹈中守常,陈氏家族迅即崛起,后裔科甲蝉联,先后登进士第达十多人,尤其是八世祖文余公生九子,俱登进士,女婿也同登进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亦赠联曰:“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科名”。陈氏家族遂成为远近闻名的"士大夫之家",不仅其社会声望和影响达到了一个顶峰阶段,而且奠定了贡川人文鼎盛的局面。陈氏家族人才荟萃,与其传统的良好家风不无关系。在陈氏祠堂门前有一块祖训石碑,碑文曰:“汝曹事亲以孝,事君以忠,为吏以廉,立身以学。居官不爱子民,为衣冠之贼;立业不思积德,如眼前之花。”诠释着儒家经典的传统教育思想。开发贡川,建屋构楼,开荒辟田,忠信交友,礼义四方,著书讲学,移风易俗,传播文化,陈氏家族便成为开发贡川最有贡献的家族之一,为贡川在后来成为闽中文化重镇打下坚实基础。

  古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科举制度的茂盛,启沃和促进了贡川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人口繁衍繁荣。举凡地灵之处必有人杰,贡川镇应验了此说。自唐代开始到宋、元、明、清历朝贡川先后有陈、李、姜、刘、邓、扬、高、罗、林、张、黄、严等姓氏民系迁居贡川,当地人曾称为百家姓挂口。到清代中叶贡川已有居民村落点40多个。永安开县建制后,贡川的陈、李、姜、刘、邓、扬、高、罗、林、张、黄、严等12姓都为显赫的大姓,据历史资料记载,其中陈、李、姜、刘占贡川人口的54%之多。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86年贡川其中以李姓1683人为最多。据李氏族谱内载,唐高祖李渊先世为四川人,其二十子元祥,封江王于闽越。入闽后,元祥六世孙尚昊在长安为官,公元783年长安战乱,他为避难回闽,与长子希悦定居剑州尤邑四十二都皇历(今槐南乡皇历村),开发皇历,繁衍生息。到了第十六世其洪于后汉从今槐南乡皇历村迁沙县崇仁里二十六都贡川双峰上村。贡川洋峰为李氏开基祖,其民系分布于龙岭、南块、龙大、贡堡等地,故李氏成了贡川重要民系。

  其次是姜姓。据姜氐族谱记载,姜姓入闽始于唐末,姜氏先祖九郎在宋宣和元年(1119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归化(今明溪),次年迁徙熊金山(今张荆),立足后其子孙迁居贡堡不断开枝散叶,并分布于井岗、双峰、集凤、大坂、观成、攀龙等地,为永安姜姓开山始祖。民系中刘氏在贡川中也占了一定比重。据刘氏家谱记载,刘氏于宋代由江西抚州迁居永安岭后,二子桃、六子鸾迂居贡川,其后裔分布攀龙、岩下、延爽、集凤、观成等地。

  由移垦而孕育形成的贡川民系,充满了艰辛与神奇,贡川先人由北而南,秉承中原传统文化,挟先进生产技术,运作于闽中荒原之地,为了生存空间不断迁移和定居,千百年来,其民系随着环境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即早期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体现于举族迁徙;到以地缘为依托的聚族而居;先民从江、浙、闽北入永定居贡川,经生息、繁衍后,再迁徙到永安各地和外地,贡川的陈、李、姜、刘、邓、扬、高、罗、林、张、黄、严等姓氏先民是贡川地区的开拓者。也验证了“先有贡川,后有永安”之说,道出了贡川镇深邃的历史渊源。

  贡川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传入了居住地,他们有孔孟之道的根基,儒家的风范,深明“学而优则仕”的道理。为生存、发展的需要,贡川先民历来崇文重教,重视兴办教育,在宋代就办了师古堂,后来又陆续创办了栟榈书院、云龙书院、纹山书院,讲习授业,注重人才的培养。翻开《永安县志》,建县以来,明代共出了五名进士,而贡川小镇一条百米长的巷子中,一朝就出了三个,足见当地读书风气之浓,文化底蕴之厚。

  贡川各姓氏中名人辈出,繁衍出众多人才,其中不乏国家栋梁之才。如唐朝御史、入闽始祖陈雍;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奠基人、泉州知州、朝议大夫陈偁;宋朝的先宪尚书陈世卿;宋朝的中国纸币首创者、尚书左丞张若谷;北宋著名理学家、左司谏陈瓘;宋朝理学家陈渊;宋末的外交官、左正言邓肃;明代的坚守道义的监察御史林腾蛟;明朝的督粮功臣、岳州知州严九岳;明朝的知行合一的萧山县知县罗明祖;明朝的中国古琴仙杨表正;清代的奉直大夫罗南星;清朝的廉吏、刑部江南清吏司主事聂儆;清朝的公正严明的中宽大夫聂大勋;清末教育家刘德骥;清朝的福建解元邱垣;民国中国航空实业的先驱者李宝峻等。贡川镇在历史上出过2名探花,16名进士,13名举人,24名贡生,3名理学家。他们大都有著作行世,其著述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伦理、教育、文化诸方面。他们的功业、气节、品行,大多引领时代风骚,堪为后世楷模。其中陈瑾、陈渊在朝为官政绩卓著,宋徽宗特赐其故里贡川为“大儒里”。《延平府志》记载,“南剑七贤”贡川占了三贤,堪称闽中书香名镇。

  贡川民系始终遵循、保持着尊祖、敬宗、报本这一特征,即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内聚力,以地缘为依托的家族团结性,以寻根谒祖为报本的宗族意识,正是贡川民系不同于其它民系的特征之一。修建公祠(香火厅、祠堂),是贡川人尊祖敬宗共同心理的物化体现,尤其是明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更迫切要求家族内部的团结,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又为建宗祠、修族谱提供了经济条件。仅贡川境内修建了10余座诸如陈氏大宗祠、李氏宗祠、姜氏宗祠、刘氏宗祠、余氏宗祠、张氏宗祠、严氏宗祠、邢氏宗祠、机垣杨公祠等,这在全国古镇中也是少有,也是当时贡川民系兴旺发达、家族形象代表的缩影。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煥发耀眼夺目的光彩,彰显其各家族在这个古镇中生生不息的活力。

  三、 贡川建置演变

  贡川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它在建置、空间形态和内部结构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特征,反映了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可溯源的建置史已有1200多年。

  发迹于唐,定名于宋的贡川,从唐、宋、元、明隶属临汀郡(汀州府)沙县管辖。到了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才把沙县南部(廿四都上四保、廿五、廿六、廿七、廿八、廿九、三十、卅一、卅二都)和尤溪西部宝山十三个都,单独划分出来,设置了永安县。从此贡川、冲村、杨家畲、张荆等隶属永安县廿六都。故贡川也有廿六都之别称。

  民国时期建置。到了民国23年(1934年),贡川隶属永安县第九区,并设立保、甲制度,贡川共设置10个保。第九区编制共设4人,分区长、区员、事务员、录事各一员。设保安队10人。当年二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进驻贡川,组织成立贡川农会。

  民国25年(1936年),贡川改制为“永安县第四区署”。并辖属安砂联保(安砂、石碧、水碓)、曹远联保(上下早、铺头、鸬鹚)。民国29年(1940年)“永安县第四区署”从贡川迁址大湖办公。之后设在沙阳“永安县第一区署”迁址贡堡办公,辖属区域划分贡东、贡南、贡西、贡北等地。当年国民党成立贡川区党部,(至1949年党部下分11个区分部,有党员169名)。民国32年(1943年),永安县撤区改乡,贡川成立乡机构,辖属贡一、贡二、贡三、贡四等11个保,同时划出洋丰、张荆、龙岭、大西坑、坂尾(今燕北)合并为龙岭乡。

  民国35年(1946年)永安县进行乡、镇、保整编,贡川乡编置为10个保,原龙岭乡撤编,所辖各保划属贡川和上挂乡,当年6月在贡川筹设警察分驻所。据档案记载,民国35年(1946年)贡川有1375户5290人。上列辖属机构均延续至新中国成立。贡川自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政府腐败加之兵匪祸患结连,百姓民不聊生,百业凋零,曾一度衰败趋势

  共和国成立后建置。一唱雄鸡天下白。1950年2月27日贡川解放,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随即成立中共第三区区委会。在新政权领导下百废俱兴,旧貌换新颜。当年贡川政权设置为永安县笫三区公所,管辖大湖、贡川乡。1951年9月划编岭后、荆岗、龙大、坑边、增田、新冲等9个乡。1952年建立了贡川首个党支部,党员3人。1956年9月永安县笫三区公所又改名为永安县贡川区,管辖9个乡,区公所在贡川。1958年5月撤区并乡,由贡川、新冲、龙大3个乡合并成立贡川镇,同时上坪乡的洋丰、双丰划为贡川镇管辖。

  1958年10月成立贡川人民公社,并成立中共人民公社党委会,下设11个支部,已有党员99人。之后划延凤、龙成、新冲、龙大、黄岚、荆丰6个管理区。1961年原管理区改设为生产大队,当年贡川公社有15个生产大队。1966年文革始,受左倾思想影响,许多大队名称纷纷更改,如攀龙村改为红卫大队,集凤村改为东风大队,延爽村改为红武大队,观成村改为红旗大队。拨乱反正后,许多村名又得以恢复。

  1984年7月,贡川人民公社管委会改称为贡川镇人民政府,原生产大队管委会改称行政村,全镇辖属15个行政村。据档案记载,当年人口增至9295人,户数2110户。1994年11月7日,永安市政府决定增设龙凤居民委员会。至今,贡川整个建制未变。

  (刊登于永安市作家协会《翠园》刊物)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上坪乡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2252点

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7561点

青水畲族乡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8年前   85457点

小陶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8年前   109791点

“财经专家”的情怀-----记永安电大客座教授刘入财

余尔望   8年前   19698点

“神龟问天”

佘尔望   9年前   33343点

霞鹤村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9年前   75084点

母  亲

余尔望   10年前   12779点

李树玉:用心破解迁坟难题

余尔望   10年前   18684点

王清芳:用爱托举起社区的明天 --------记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王清芳

余尔望   10年前   23071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