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2017/5/26 16:22:43  89619点  永安之窗
  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一、基本概况

  西洋镇地处永安市南部,是永安的南大门,为福建省中、西部通往闽南沿海的交通枢纽和贸易要地。东界青水乡,南邻大田县和漳平县双洋乡林坑村,西靠洪田乡,西北接燕南街道与上坪乡。东经117度19分17秒-117度33分09秒,北纬25度39分34秒-25度56分27秒,距市区19公里,鹰厦铁路和省道307线、208线横贯境内,全线贯通的有永漳高速,泉三高速,境内设有货运站、服务区和高速公路互通口。南三龙快速铁路横贯西南正在抓紧建设。规划中的杭广高铁南三龙路段纵贯我镇。全镇下辖1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716人,辖区总面积339平方公里,拥有森林面积45万亩,耕地面积2.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73%。镇内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全镇有小水电站35座,装机总容量16520千瓦。地下隐藏着丰富的铁矿、石墨、钠长石等资源。

  西洋镇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9.1摄氏度,温暖湿润,是全省闻名的"水果之乡",水果面积4.2万亩,总产量2万多吨,位居永安市第一。“春桃、夏李、秋柿、冬桔”一年四季瓜果不断,素以“果竹之乡”、“商贸大镇”而闻名于省内外。西洋镇还是永安市小城镇综合试示点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在发展中求创新,在改革中促发展,围绕建设‘工业强镇、商贸旺镇、交通活镇、果竹名镇’总体目标,全力打造和培育建设‘一个品牌,两个园区,三条走廊’,(‘一个品牌’就是打造水果之乡品牌,‘两个园区’即建设葛福工业园区和集镇中心规划区,‘三条走廊’即新农村建设示范走廊,竹林高效经营示范走廊和林改特色先行区走廊)。

  西洋人杰地灵,自然与人文景观得天独厚。西洋年轻的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福庄古建筑群,林田宁洋古道,虎山贞节牌坊,红军活动遗址与游击队活动区,天宝岩国家自然保护区……,形成独特名胜古迹,增添了这块土地的神奇、厚重与智慧。

  二、区域演变

  据《宁洋县志》记载,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宁洋正式开县,西洋大部分区域归属宁洋县管辖。宁洋县区域由龙岩集贤里五图,延平府大田县三图,永安县三图(即永安的廿八都洪田、廿九都西洋、卅都小陶)区域组成。至嘉靖年间设13坊、12都、63图。在乡为都。西洋属二十八都4图,辖区为桂口、邢庄、东西洋、林田、岭后、小螺、芹菜洋、忠洛、蚌口。民国初年西洋区域仍沿袭清朝行政区划。

  至民国27年(1938年)西洋划归小陶三区,一并划归三区的还有洪田乡、古马乡、洪大乡。民国31年推行地方自治,裁撤区署改设1镇15乡,西洋属15乡之一。民国36年(1937年)西洋乡管辖10个保,即西洋一、西洋二、福蚌、桂囗、林田、小螺、银坑、吉岭、內炉、岭头等10保。

  1950年4月废除保甲制,改设区乡,西洋属六区,一并划入六区的还有吉山乡,区公所设西洋。1956年9月宁洋县撤销,小陶、大陶等地并入永安,而虎山从此则划入西洋管辖。1956年西洋区,调整管辖西洋、黄历、福庄、岭头、小螺、虎山、內炉、桂溪。到了1958年,永安撤区并乡,改设3镇24乡,西洋原区行政分设西洋、小螺、內桂3个乡。同年12月又撤销乡镇建制改设公社、管理区、大队三级管理体制,西洋又由乡设为管理区,大队数增设至15个。1961年6月,撤销西洋管理区,改设西洋人民公社,下属15个大队,分别为下洋、上洋、西坑、新街、下街、福庄、葛州、红星、蚌口、吉岭、岭头、桂溪、内炉、三畲、旧街。而林田、上螺、下螺、银坑、虎山则划归为小螺人民公社管辖。

  1984年8月,西洋撤销人民公社与大队体制,建立镇、村行政体制,设立西洋镇人民政府。至此全镇下属18个行政村138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现有人囗19716人。民族构成主要为汉族,并有个别畲族、回族、苗族、壮族、侗族、布依族等。

  三、商业集镇形成

  道路交通状况与地区商贸经济决定了人口的集约形成,它能促进物资交流与信息传递,密切与外部区域的经济交換关系,从而获取比较优势的经济利益,推动集镇经济的发展。西洋做为永安南大门之重镇,自古以来就与交通、商贸密切相关。明清时期西洋境域内就开辟有2条驿道,即官道,路宽1公尺用石头铺砌。-条从永安南门一桂囗一西洋一东洋铺一大田县城,全长100公里;还有-条是始于南门一桂囗一蚌囗-林田一马家山铺一宁洋县城,全长60公里。据明万历本《永安县志》记载,永安有6条驿道,在西洋境域内占据2条,可见西洋交通的重要便捷。驿道上设有“铺”,由地方厅、州、县管辖,那一时期永安共计设有8铺,明清时期西洋境域内就设有桂囗铺、林田铺、东洋铺,桂、林二铺有驻司、兵两名,凡州、县往来公文均由铺递传。官道的开辟极大改变西洋地区经济发展。

  西洋商贸在明朝时期就很活跃。土纸中桂溪文章纸(又称京庄纸)最出名,据清道光<<永安县续志>>载:”桂溪人造纸,行贩四方,今呼为贡纸”。西洋蚌口草纸在清朝嘉庆年间,也很有名气。西洋的商业那时以经营茶山及制茶叶贩卖为主。当年西坑有四家茶山,还有颜耒作、颜金成、郑斗、郑金珍等制茶厂家,专门制作名茶远销福州及国內外。至清末,因郑斗茶厂茶叶掺假,几百箱茶叶在福州被查出而全被烧毀,逐西洋茶叶滞销,茶叶生产因此歇业不振。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在各地争权夺利混战不休,地方匪患刼掠客商,因此西洋商贩处境艰难。民国7年(1918年),西洋旧街被北洋军阀驻军烧毀,整条旧街遭刼,大多商户从此破产,为了生存他们寻亲找友凑些本钱才搭起草屋贩些生活用品摆个摊位以度生活。

  西洋商业大多为小商小贩,但商业气息十分浓厚。至民国32年(1943年)旧街内经营食杂的行业有11家,棉布店7家,百货店3家,饮食店3家,酱油加工5家,以及线面加工、糕点加工、农产品贩卖收购、屠宰业、打铁、中医药诊所、西医诊所等50多家。有不少经营木材商户,从岺头等村开驴路运输或用水牛拖拉运至船坂(地名),再转換水路至漳州市出售。

  民国后期,1937年12月永大公路通车(永安至大田)、1938年永德公路也开通(永安至徳化)。西洋成为永安公路干线必经之路,人流与物流加速西洋集镇形成。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內战,西洋虽有过境的公路,能通永安、大田、永春、泉州等地,但路面年久失修凹凸不平。故商贩商品运输主要靠架子车、自行车作为运输工具或肩挑。从外进货的商品如棉布、百货、海产、食什之类。从转手批发为主的有红白糖、酒类。手工业制品如竹器、农具、铁噐以加工零售为主,大多为小本商贩借以谋生。

  到了民国25年(1936年)旧街才恢复建设,西洋商业又比较活跃起来。民国32年(1943年),沿海晋江、福安、南安、永春等地人口逐年迁徙西洋,商户巨增,商业得到发展,仅旧街各行业商家达近70家,西洋商业呈现往年所沒有过的繁荣景象。到了民国后期、解放初期,国民党滥发纸币,通货膨胀迅速,西洋商户深受其害纷纷倒闭而转务农为生。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西洋墟市,就渐趋形成,永安有六大墟市,西洋已在其中,每隔5天-墟。墟市是乡村定期集市的通称,它对促进西洋农产贸易、交換市场情报、人口流动起到积极作用。到了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墟场集市日益兴旺,公元1833年还曾在桂溪设立墟市。

  解放后,西洋政府不断扶持私营商业,继而通过互助合作,组织小商贩走上合作经营道路,加强对资本主义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使西洋市场秩序不断稳定。

  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设立岭头站,改善了西洋商品流通条件,商业集镇日趋发达兴盛。1978年改革开放后,个体和集体商业迅速得以发展。

  来自八方的商贾带着商业信息在西洋寻找发展之路,商贾云集,商品经济市场逐步发展。而具有海纳百川广阔恟怀的西洋人,在与外来商贾往来中讲求诚信,地利与人和使西洋在各个历史朝代形成商业集镇,也从一个资源型乡镇转为商品流通消费型、人口密集型大镇。

  解放60多年来,西洋人声气相求、戮力同心、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拥有一种充满创造性、蓬勃向上的张力,它的魅力与实力日益彰显。

  四、人囗繁衍与姓氏迁徙

  人口是经济活动主体,其数量的多少,决定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西洋人囗递增时期大约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之后开始。清政府规定:“凡流亡人开垦无主荒地者,可以永维为业,并免缴三年钱粮。缺乏牛种者,由官府借贷。”康熙七年(1668年),即将原属明朝潘王所有土地,无偿交给原耕农民承种。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宣布“其征收钱粮但缘康熙五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时期(1723一1735年)又采取“地丁合一”和“摊丁入亩”政策实施,从而推动了西洋地区民户人口繁殖并如实登记。同时明、清及民国初期,因避战乱、逃荒、经商、任职等,又有大批江西、闽西、及闽东区域的人迁来,遍布西洋各自然村。

  西洋主要为汉族,通用语言永安话与闽南话,其中有7个行政村居民讲闽南话为主。西洋是杂姓聚居之地,同姓不同支系,人口构成复杂,有几十个姓氏,约近半居民是从闽南迁徙而来,在抗战期间曾有10余个省份人氏迁徙。从闽南迁徙而来其姓氏主要为颜、李、郑、林、詹、苏、潘、陈等。

  根据笔者调研及相关材料记载,西洋外来人囗主要分四个阶段,一是在清嘉庆5年(公元1800年),闽南人颜氏,为最早迁徙来开发西洋的,次为李姓、郑姓。二是民国初年一批闽南人陆续从永春、德化等地迁徙而来,分为林、詹、苏、潘、陈等。三是到民国32年(1943)年西洋商业发展,又有沿海晋江、福安、南安、永春等地人口逐年迁徙西洋。第四阶段为解放后政府有组织的库区移民,据相关资料记载,1968年、1970年、1972年以及1993年先后从沿海的汀溪水库、山美水库、九都水库等库区移民计1047人,落户于西洋境內的林田、内炉、蚌口、葛州、三畲、福庄等7个村。西洋移民以爱拼会赢的精神,不断自我发展,对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大大地丰富了西洋文化内涵,增强了西洋区域活力。

  西洋虽地处山区但交通优越(宋代就开辟官道、民国开通闽南公路),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山青水秀,当然吸引众多氏族,其中不乏有名门望族,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播迁发展。

  从现有资料分析证实,邢氏是在西洋繁衍并开基较早的一支民系,至今785年历史。据嘉靖六年(公元1567年)修定的《福庄邢氏族谱》记载,福庄原名邢庄,系因当地巨族姓邢而得名。邢氏原居河间郡(在今河北省),因周公封第四子于邢而以国为姓。后为避战乱,辗转南迁。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27年),其始祖邢世岩(大六承公),于南宋徽钦之乱时从江西避居于丰田洋(今青水丰田村),在大岚山打猎,后见西洋福庄山川明秀、土物肥饶,于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迁居福庄,辗转至此,躬耕结庐,苦读诗书,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生齿渐繁,人员辐辏,逐渐形成望族。开基后“子孙日蕃、人文日起”,迄今已传卅余世。邢家在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年)最兴旺,会清堡(俗名白土堡,邢家大土楼)也是那时期所建。有360余户1000多人囗,仅田亩上万,分布于今福庄、下洋、小螺、林田、葛州、蚌囗、小陶、贡川等地,堪称永安南路大族,富甲一方。邢族建屋构楼,开荒辟田,忠信交友,传播文化,为西洋在后来成为永安南路重镇打下坚实基础。当时西洋民众对邢族有民谚曰;“走的是石板路,住的是砖瓦房,吃的是鸡鸭肉。”真可佐证其富足。清道光年间有邢氏兄弟同登科第,得益于前辈皆督劝后人读书成才,如考上秀才以上者每年奖励谷子二十四桃,均由族中公田租支付,据族谱记载,从明至清末邢庄出各类贡生、举人有20人之多。更为西洋民众乐道的是邢家读书中举者多,威势显赫,因而素有永安“南门出城数福庄”之称。到咸丰三年(1853年),洪秀全之太平军途经福庄,村里房屋几乎烧尽,仅剩二户及会清堡,后虽有复兴但远不如初。而邢族到了民国后期曾-度衰退,不少子孙把土地、房屋家业挥霍殆尽,至新中国成立时邢庄田产仅剩2000亩,全村人囗300来人,不及盛旺当年的三分之一。时至今日,大岚山下邢氏仍留有许多珍贵的古迹和美丽的传说。

  西洋詹姓也是西洋一望族。詹姓建有“靖恵祠”。据西洋《詹氏家谱》载,上祖詹赞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官为唐朝光禄大夫,他于唐朝光启年间,同王审知入闽,后居仙游县。宋代后,其子孙詹峅、詹琲迁徙安溪县,至清代第29世詹风端、风江兄弟从安溪上华多卿村迁西洋定居,为西洋詹姓开基始祖。詹氏落户西洋后繁衍生息,仅少数迁大田桃源。据相关资料佐证,永安詹姓主要集聚西洋,且分布在新街、旧街、下街、虎山、林田,人口约2000余人。

  据史料记载,西洋较早有民居生活活动始于隋朝。隋恭帝杨侑年(公元617年),西洋林田的范姓人就在林田一带定居了,至今1400年历史。迁徙西洋境内较早的民系还可追溯有桂溪的陈姓、林姓与吴姓;林田村的詹姓、陈姓、范姓与张姓;还有上螺村的麻姓与赖姓,上螺村这两姓虽然人口繁洐不大,但开基也比较早。据传以上姓氏大都是在唐、宋时迁徙西洋而定居。由于笔者手头尚缺资料难以详情可考。

  历经风雨荣衰的西洋人,不同姓氏的人们在这里安家垦殖,休养生息.数代的繁衍使得人口的压力很快地超出地域的生态承载能量,于是在境內不断开拓新的生活空间。

  具有开拓精神的西洋人,将中国的民族团结人文精神情景交融地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开出绚烂的奇葩。而“积厚流芳”的牌匾,高竖入云的“旌表”,沧桑的“官道”,更能够引发思古之幽情,让后世永远铭记自已的先祖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西洋人博大、包容、敢拼、豪放的风貌犹如一幅肃穆而恬静的山水画,一阕抑扬缠绵的曲韵,一首澹远曲丽的诗篇,叫人读不完看不够。而西洋人永远是这块古老田园牧歌中不变的耕耘者。

  四、西洋地名由来

  西洋地名来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据传,当时区域以白鹤溪为界,东为东洋,西为西洋坑。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上螺有位富豪名吴万银,他来到西洋坑一处叫“牛心形”山凹风餐露宿、寝苫枕块、筑屋置田、开设墟场,从此西洋坑人囗得以繁衍,吴氏成为当地开基始租。至清末,由于战乱相继有许多“下府人”(永安人对闽南人俗称),迁徙西洋坑。因后来的“下府人”受到先来“下府人”排挤欺负,廹于生计不得离开西洋坑,渡河而东、隔岸依山拓土定居生活。因西洋坑人类活动早于东洋,在社会进程活动中民间倾向习惯于把西洋坑称西洋叫法,故西洋也就约定俗成而得名。

  (本文形成源至笔者民间采访,参阅相关姓氏族谱,参考《永安县志》、《永安市志》、《燕商发展史》、《永安姓氏志》《永安政协文史资料》等资料)

  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撰写:余尔望

  一、基本概况

  西洋镇地处永安市南部,是永安的南大门,为福建省中、西部通往闽南沿海的交通枢纽和贸易要地。东界青水乡,南邻大田县和漳平县双洋乡林坑村,西靠洪田乡,西北接燕南街道与上坪乡。东经117度19分17秒-117度33分09秒,北纬25度39分34秒-25度56分27秒,距市区19公里,鹰厦铁路和省道307线、208线横贯境内,全线贯通的有永漳高速,泉三高速,境内设有货运站、服务区和高速公路互通口。南三龙快速铁路横贯西南正在抓紧建设。规划中的杭广高铁南三龙路段纵贯我镇。全镇下辖1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716人,辖区总面积339平方公里,拥有森林面积45万亩,耕地面积2.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73%。镇内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全镇有小水电站35座,装机总容量16520千瓦。地下隐藏着丰富的铁矿、石墨、钠长石等资源。

  西洋镇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9.1摄氏度,温暖湿润,是全省闻名的"水果之乡",水果面积4.2万亩,总产量2万多吨,位居永安市第一。“春桃、夏李、秋柿、冬桔”一年四季瓜果不断,素以“果竹之乡”、“商贸大镇”而闻名于省内外。西洋镇还是永安市小城镇综合试示点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在发展中求创新,在改革中促发展,围绕建设‘工业强镇、商贸旺镇、交通活镇、果竹名镇’总体目标,全力打造和培育建设‘一个品牌,两个园区,三条走廊’,(‘一个品牌’就是打造水果之乡品牌,‘两个园区’即建设葛福工业园区和集镇中心规划区,‘三条走廊’即新农村建设示范走廊,竹林高效经营示范走廊和林改特色先行区走廊)。

  西洋人杰地灵,自然与人文景观得天独厚。西洋年轻的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福庄古建筑群,林田宁洋古道,虎山贞节牌坊,红军活动遗址与游击队活动区,天宝岩国家自然保护区……,形成独特名胜古迹,增添了这块土地的神奇、厚重与智慧。

  二、区域演变

  据《宁洋县志》记载,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宁洋正式开县,西洋大部分区域归属宁洋县管辖。宁洋县区域由龙岩集贤里五图,延平府大田县三图,永安县三图(即永安的廿八都洪田、廿九都西洋、卅都小陶)区域组成。至嘉靖年间设13坊、12都、63图。在乡为都。西洋属二十八都4图,辖区为桂口、邢庄、东西洋、林田、岭后、小螺、芹菜洋、忠洛、蚌口。民国初年西洋区域仍沿袭清朝行政区划。

  至民国27年(1938年)西洋划归小陶三区,一并划归三区的还有洪田乡、古马乡、洪大乡。民国31年推行地方自治,裁撤区署改设1镇15乡,西洋属15乡之一。民国36年(1937年)西洋乡管辖10个保,即西洋一、西洋二、福蚌、桂囗、林田、小螺、银坑、吉岭、內炉、岭头等10保。

  1950年4月废除保甲制,改设区乡,西洋属六区,一并划入六区的还有吉山乡,区公所设西洋。1956年9月宁洋县撤销,小陶、大陶等地并入永安,而虎山从此则划入西洋管辖。1956年西洋区,调整管辖西洋、黄历、福庄、岭头、小螺、虎山、內炉、桂溪。到了1958年,永安撤区并乡,改设3镇24乡,西洋原区行政分设西洋、小螺、內桂3个乡。同年12月又撤销乡镇建制改设公社、管理区、大队三级管理体制,西洋又由乡设为管理区,大队数增设至15个。1961年6月,撤销西洋管理区,改设西洋人民公社,下属15个大队,分别为下洋、上洋、西坑、新街、下街、福庄、葛州、红星、蚌口、吉岭、岭头、桂溪、内炉、三畲、旧街。而林田、上螺、下螺、银坑、虎山则划归为小螺人民公社管辖。

  1984年8月,西洋撤销人民公社与大队体制,建立镇、村行政体制,设立西洋镇人民政府。至此全镇下属18个行政村138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现有人囗19716人。民族构成主要为汉族,并有个别畲族、回族、苗族、壮族、侗族、布依族等。

  三、商业集镇形成

  道路交通状况与地区商贸经济决定了人口的集约形成,它能促进物资交流与信息传递,密切与外部区域的经济交換关系,从而获取比较优势的经济利益,推动集镇经济的发展。西洋做为永安南大门之重镇,自古以来就与交通、商贸密切相关。明清时期西洋境域内就开辟有2条驿道,即官道,路宽1公尺用石头铺砌。-条从永安南门一桂囗一西洋一东洋铺一大田县城,全长100公里;还有-条是始于南门一桂囗一蚌囗-林田一马家山铺一宁洋县城,全长60公里。据明万历本《永安县志》记载,永安有6条驿道,在西洋境域内占据2条,可见西洋交通的重要便捷。驿道上设有“铺”,由地方厅、州、县管辖,那一时期永安共计设有8铺,明清时期西洋境域内就设有桂囗铺、林田铺、东洋铺,桂、林二铺有驻司、兵两名,凡州、县往来公文均由铺递传。官道的开辟极大改变西洋地区经济发展。

  西洋商贸在明朝时期就很活跃。土纸中桂溪文章纸(又称京庄纸)最出名,据清道光<<永安县续志>>载:”桂溪人造纸,行贩四方,今呼为贡纸”。西洋蚌口草纸在清朝嘉庆年间,也很有名气。西洋的商业那时以经营茶山及制茶叶贩卖为主。当年西坑有四家茶山,还有颜耒作、颜金成、郑斗、郑金珍等制茶厂家,专门制作名茶远销福州及国內外。至清末,因郑斗茶厂茶叶掺假,几百箱茶叶在福州被查出而全被烧毀,逐西洋茶叶滞销,茶叶生产因此歇业不振。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在各地争权夺利混战不休,地方匪患刼掠客商,因此西洋商贩处境艰难。民国7年(1918年),西洋旧街被北洋军阀驻军烧毀,整条旧街遭刼,大多商户从此破产,为了生存他们寻亲找友凑些本钱才搭起草屋贩些生活用品摆个摊位以度生活。

  西洋商业大多为小商小贩,但商业气息十分浓厚。至民国32年(1943年)旧街内经营食杂的行业有11家,棉布店7家,百货店3家,饮食店3家,酱油加工5家,以及线面加工、糕点加工、农产品贩卖收购、屠宰业、打铁、中医药诊所、西医诊所等50多家。有不少经营木材商户,从岺头等村开驴路运输或用水牛拖拉运至船坂(地名),再转換水路至漳州市出售。

  民国后期,1937年12月永大公路通车(永安至大田)、1938年永德公路也开通(永安至徳化)。西洋成为永安公路干线必经之路,人流与物流加速西洋集镇形成。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內战,西洋虽有过境的公路,能通永安、大田、永春、泉州等地,但路面年久失修凹凸不平。故商贩商品运输主要靠架子车、自行车作为运输工具或肩挑。从外进货的商品如棉布、百货、海产、食什之类。从转手批发为主的有红白糖、酒类。手工业制品如竹器、农具、铁噐以加工零售为主,大多为小本商贩借以谋生。

  到了民国25年(1936年)旧街才恢复建设,西洋商业又比较活跃起来。民国32年(1943年),沿海晋江、福安、南安、永春等地人口逐年迁徙西洋,商户巨增,商业得到发展,仅旧街各行业商家达近70家,西洋商业呈现往年所沒有过的繁荣景象。到了民国后期、解放初期,国民党滥发纸币,通货膨胀迅速,西洋商户深受其害纷纷倒闭而转务农为生。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西洋墟市,就渐趋形成,永安有六大墟市,西洋已在其中,每隔5天-墟。墟市是乡村定期集市的通称,它对促进西洋农产贸易、交換市场情报、人口流动起到积极作用。到了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墟场集市日益兴旺,公元1833年还曾在桂溪设立墟市。

  解放后,西洋政府不断扶持私营商业,继而通过互助合作,组织小商贩走上合作经营道路,加强对资本主义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使西洋市场秩序不断稳定。

  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设立岭头站,改善了西洋商品流通条件,商业集镇日趋发达兴盛。1978年改革开放后,个体和集体商业迅速得以发展。

  来自八方的商贾带着商业信息在西洋寻找发展之路,商贾云集,商品经济市场逐步发展。而具有海纳百川广阔恟怀的西洋人,在与外来商贾往来中讲求诚信,地利与人和使西洋在各个历史朝代形成商业集镇,也从一个资源型乡镇转为商品流通消费型、人口密集型大镇。

  解放60多年来,西洋人声气相求、戮力同心、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拥有一种充满创造性、蓬勃向上的张力,它的魅力与实力日益彰显。

  四、人囗繁衍与姓氏迁徙

  人口是经济活动主体,其数量的多少,决定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西洋人囗递增时期大约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之后开始。清政府规定:“凡流亡人开垦无主荒地者,可以永维为业,并免缴三年钱粮。缺乏牛种者,由官府借贷。”康熙七年(1668年),即将原属明朝潘王所有土地,无偿交给原耕农民承种。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宣布“其征收钱粮但缘康熙五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时期(1723一1735年)又采取“地丁合一”和“摊丁入亩”政策实施,从而推动了西洋地区民户人口繁殖并如实登记。同时明、清及民国初期,因避战乱、逃荒、经商、任职等,又有大批江西、闽西、及闽东区域的人迁来,遍布西洋各自然村。

  西洋主要为汉族,通用语言永安话与闽南话,其中有7个行政村居民讲闽南话为主。西洋是杂姓聚居之地,同姓不同支系,人口构成复杂,有几十个姓氏,约近半居民是从闽南迁徙而来,在抗战期间曾有10余个省份人氏迁徙。从闽南迁徙而来其姓氏主要为颜、李、郑、林、詹、苏、潘、陈等。

  根据笔者调研及相关材料记载,西洋外来人囗主要分四个阶段,一是在清嘉庆5年(公元1800年),闽南人颜氏,为最早迁徙来开发西洋的,次为李姓、郑姓。二是民国初年一批闽南人陆续从永春、德化等地迁徙而来,分为林、詹、苏、潘、陈等。三是到民国32年(1943)年西洋商业发展,又有沿海晋江、福安、南安、永春等地人口逐年迁徙西洋。第四阶段为解放后政府有组织的库区移民,据相关资料记载,1968年、1970年、1972年以及1993年先后从沿海的汀溪水库、山美水库、九都水库等库区移民计1047人,落户于西洋境內的林田、内炉、蚌口、葛州、三畲、福庄等7个村。西洋移民以爱拼会赢的精神,不断自我发展,对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大大地丰富了西洋文化内涵,增强了西洋区域活力。

  西洋虽地处山区但交通优越(宋代就开辟官道、民国开通闽南公路),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山青水秀,当然吸引众多氏族,其中不乏有名门望族,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播迁发展。

  从现有资料分析证实,邢氏是在西洋繁衍并开基较早的一支民系,至今785年历史。据嘉靖六年(公元1567年)修定的《福庄邢氏族谱》记载,福庄原名邢庄,系因当地巨族姓邢而得名。邢氏原居河间郡(在今河北省),因周公封第四子于邢而以国为姓。后为避战乱,辗转南迁。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27年),其始祖邢世岩(大六承公),于南宋徽钦之乱时从江西避居于丰田洋(今青水丰田村),在大岚山打猎,后见西洋福庄山川明秀、土物肥饶,于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迁居福庄,辗转至此,躬耕结庐,苦读诗书,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生齿渐繁,人员辐辏,逐渐形成望族。开基后“子孙日蕃、人文日起”,迄今已传卅余世。邢家在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年)最兴旺,会清堡(俗名白土堡,邢家大土楼)也是那时期所建。有360余户1000多人囗,仅田亩上万,分布于今福庄、下洋、小螺、林田、葛州、蚌囗、小陶、贡川等地,堪称永安南路大族,富甲一方。邢族建屋构楼,开荒辟田,忠信交友,传播文化,为西洋在后来成为永安南路重镇打下坚实基础。当时西洋民众对邢族有民谚曰;“走的是石板路,住的是砖瓦房,吃的是鸡鸭肉。”真可佐证其富足。清道光年间有邢氏兄弟同登科第,得益于前辈皆督劝后人读书成才,如考上秀才以上者每年奖励谷子二十四桃,均由族中公田租支付,据族谱记载,从明至清末邢庄出各类贡生、举人有20人之多。更为西洋民众乐道的是邢家读书中举者多,威势显赫,因而素有永安“南门出城数福庄”之称。到咸丰三年(1853年),洪秀全之太平军途经福庄,村里房屋几乎烧尽,仅剩二户及会清堡,后虽有复兴但远不如初。而邢族到了民国后期曾-度衰退,不少子孙把土地、房屋家业挥霍殆尽,至新中国成立时邢庄田产仅剩2000亩,全村人囗300来人,不及盛旺当年的三分之一。时至今日,大岚山下邢氏仍留有许多珍贵的古迹和美丽的传说。

  西洋詹姓也是西洋一望族。詹姓建有“靖恵祠”。据西洋《詹氏家谱》载,上祖詹赞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官为唐朝光禄大夫,他于唐朝光启年间,同王审知入闽,后居仙游县。宋代后,其子孙詹峅、詹琲迁徙安溪县,至清代第29世詹风端、风江兄弟从安溪上华多卿村迁西洋定居,为西洋詹姓开基始祖。詹氏落户西洋后繁衍生息,仅少数迁大田桃源。据相关资料佐证,永安詹姓主要集聚西洋,且分布在新街、旧街、下街、虎山、林田,人口约2000余人。

  据史料记载,西洋较早有民居生活活动始于隋朝。隋恭帝杨侑年(公元617年),西洋林田的范姓人就在林田一带定居了,至今1400年历史。迁徙西洋境内较早的民系还可追溯有桂溪的陈姓、林姓与吴姓;林田村的詹姓、陈姓、范姓与张姓;还有上螺村的麻姓与赖姓,上螺村这两姓虽然人口繁洐不大,但开基也比较早。据传以上姓氏大都是在唐、宋时迁徙西洋而定居。由于笔者手头尚缺资料难以详情可考。

  历经风雨荣衰的西洋人,不同姓氏的人们在这里安家垦殖,休养生息.数代的繁衍使得人口的压力很快地超出地域的生态承载能量,于是在境內不断开拓新的生活空间。

  具有开拓精神的西洋人,将中国的民族团结人文精神情景交融地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开出绚烂的奇葩。而“积厚流芳”的牌匾,高竖入云的“旌表”,沧桑的“官道”,更能够引发思古之幽情,让后世永远铭记自已的先祖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西洋人博大、包容、敢拼、豪放的风貌犹如一幅肃穆而恬静的山水画,一阕抑扬缠绵的曲韵,一首澹远曲丽的诗篇,叫人读不完看不够。而西洋人永远是这块古老田园牧歌中不变的耕耘者。

  四、西洋地名由来

  西洋地名来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据传,当时区域以白鹤溪为界,东为东洋,西为西洋坑。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上螺有位富豪名吴万银,他来到西洋坑一处叫“牛心形”山凹风餐露宿、寝苫枕块、筑屋置田、开设墟场,从此西洋坑人囗得以繁衍,吴氏成为当地开基始租。至清末,由于战乱相继有许多“下府人”(永安人对闽南人俗称),迁徙西洋坑。因后来的“下府人”受到先来“下府人”排挤欺负,廹于生计不得离开西洋坑,渡河而东、隔岸依山拓土定居生活。因西洋坑人类活动早于东洋,在社会进程活动中民间倾向习惯于把西洋坑称西洋叫法,故西洋也就约定俗成而得名。

  (本文形成源至笔者民间采访,参阅相关姓氏族谱,参考《永安县志》、《永安市志》、《燕商发展史》、《永安姓氏志》《永安政协文史资料》等资料)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上坪乡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6年前   85770点

贡川古镇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7年前   90898点

青水畲族乡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7年前   78267点

小陶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8年前   101556点

“财经专家”的情怀-----记永安电大客座教授刘入财

余尔望   8年前   17019点

“神龟问天”

佘尔望   9年前   28964点

霞鹤村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9年前   69109点

母  亲

余尔望   9年前   11081点

李树玉:用心破解迁坟难题

余尔望   10年前   16914点

王清芳:用爱托举起社区的明天 --------记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王清芳

余尔望   10年前   20447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