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市委各部、委、办、局,市直各办、局(公司),各人民团体,驻永中央、省、三明市属企事业单位:
为加快推进“二级城市”建设步伐,做大做强做美永安城市,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保持永安城市的应有位置,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一流人居环境”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
1、做大城市规模。按照“二级城市”的规划定位和近期“南商北工”、中远期“西连东进”的发展战略,加快城市拓展步伐。到2008年,建成区人口达20万,面积达20平方公里。
2、做强城市经济。立足资源比较优势,重点培育、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到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00亿元,实现比2000年第一个翻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亿元,比2003年年均递增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元,比2003年增长41.6%。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十强,争取进入全国百强行列。
3、做美城市环境。积极建设森林型园林城市,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在城市生态环保、园林绿化、文化休闲、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各方面有显著进步,城市环境吸引力跃升全省县级一流水平,绿色产业比重达2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59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7.7%,城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85%,城市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为“二级城市”建设打好基础。
1、适时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引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按照“二级城市”的整体定位,以及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新一轮修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加强城市专项规划的调整及编制工作。对现有城市各专项规划重新进行修编、调整和完善,使之与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相适应。
(1)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消防专项规划》、《城市燃气专项规划》、《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建设规划》、《城市加油站建设规划》,为解决我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完善城市功能提供科学的指导性文件。
(2)抓紧编制《城市专业市场建设规划》、《城市交通专项规划》、《城市给水系统工程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工程规划》、《城市供电系统工程规划》、《城市通信系统工程规划》、《城市防灾系统工程规划》、《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城市景观设计规划》、《文体设施专项规划》和《教育用地专项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结合城市总规修编,对三明市尼葛高新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抓住“两高一铁”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对泉三高速公路互通口及与城市连接线两侧用地进行规划控制。
(二)加快培育三大产业,以产业集聚促进城市人口集聚。
到2008年,在纺织、林竹、旅游三大产业内部各自在城市形成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带动作用明显,上、下游产品和服务之间成龙配套,众多相关企业之间紧密协作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全省纺织强市、林竹强市和重要旅游胜地。
1、在纺织产业上,工业总产值达40亿,利税总额超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50家,企业用工总人数3.5万,以尼葛工业区为主导园区,将尼葛工业区建成集化纤、纺纱、织造、针织、染整、制革为一体,园区功能完备的大型纺织工业区。
2、在林竹产业上,建成“两个百万亩”和“两个中心”。在贮木场地块建立福建(永安)竹木交易中心、综合会展中心,吸引农村人口和周边资源向永安聚集。
3、在旅游产业上,构建山、水、城、绿相互交融,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森林型园林城市,同时加快城市主题公园建设,兴建六个绿色森林及生态主题公园,开发建设西门电站水上乐园,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20万人次,建成三星级宾馆三座,四星级宾馆两座,使旅游经济成为城市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快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城市功能。
1、加快推进城市南移步伐。南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按照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定位建设。首期巴溪湾开发今年开始实施行政中心南移工程,同步开工建设位处巴溪湾的市级体育中心(占地300亩,内设标准田径场、3000座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及体育俱乐部等)与位处体育场地块的文体休闲中心。加快巴溪湾石门桥地块开发,建设教育城,逐步将电大、进修学校、党校、少体校、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南区分校迁入。2008年教育城、商贸城、行政中心、公园及景观、五个组团组成的高档住宅小区全面完成,并充分体现出其可持续发展力。
2、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体育场地块改造建设为文体休闲中心,内设体育综合馆、科技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新安大院地块改造建设成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贮木场地块改造建设成竹木、建材、纺织交易中心。2008年前完成江滨北路、永安宾馆、榕百、晏公路、探矿厂、省一建、党校、茅坪粮库等地块的改造。
3、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6年完成公共停车场和垃圾中转站、公厕的建设,并使之服务半径达到规范要求,核心城区空中走线基本下地。加快燃气市场建设,引进管道燃气。实施温泉进城项目,加快城市第三水源建设,完善居民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步伐,构筑信息化平台,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4、加大城市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对现有商业布局要组织战略性调整,整合商业布局,按商品类别、行业特点,建立专业市场,促进各类商品向专业市场集聚,推进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形成规模优势,促进产业发展。
5、加大城市景观建设力度。改变有建筑无环境的现状,对城区内未开发的八大地块,引入城市设计理念,构筑城市景观轮廓线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景观和风貌档次。通过城市设计,对城市重要节点及标志性建筑、城市小品进行精心规划、高品位设计,精心打造城市景观,努力打造城市品牌,树立城市形象。2005年完成西门电站至下渡道路拓宽及景观建设。旧城区道路新铺为高等级沥清路面。开始实施解放南路拓改及第二条南北通道建设,并于2008年完成。2006年结合西门电站蓄水区建设,改造大溪桥至化纤厂路段,并形成城区又一新的风景娱乐区。
6、积极创建森林型园林城市。坚持“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森林养城、森林兴城”理念,依托城市“三纵两横”的绿化走廊,结合城市溪河绿带,建设森林型园林城市。至2008年城市预测用地范围内,规划兴建五个绿色生态居住组团(吉山风景区民俗生态居住组团、巴溪湾至东坡林场生态居住组团、吉山甲生态居住组团、麻岭生态居住组团和新安小区生态居住组团),六个绿色森林及生态公园(莲花山公园、北塔公园、龟山公园、阳顶山公园、蝴蝶山公园、东坡森林公园),使城市园林、水体、城市基础设施相互协调。
改善城市绿化休闲步行体系。建设从贮木场至石门桥的燕江、巴溪沿岸的绿化走廊,同时贯穿龟山公园、西门广场、文体中心等城市绿化休闲中心,结合北塔、阳顶山、蝴蝶山三座城市主题公园,建成一条功能合理、布局流畅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休闲景观带,成为城市“肺部”的绿化带。积极开展创建“园林式居住小区”、“园林式单位”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建单位、居住区绿化面积应占总用地面积35%,旧城区单位、居住区绿化面积应占总用地面积的25%。
7、努力提供全面的文体设施。主要建设影剧院、音乐厅、群艺馆、文化站,草地、水上运动项目,公园、广场、街头休闲绿地以及各种体育场所、各类博物馆、展览厅等文体设施,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雅有情趣的活动空间,使人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8、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重新规划坑边组团,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西连发展创造条件。依托国道、省道、高速公路,抓好小陶、洪田、西洋、贡川集镇的建设,通过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产业化的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争2008年使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1%。
9、抓紧在适当地块建设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供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和一部分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居住。
(四)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按照“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原则,把街道办事处以及城建等部门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上来,形成共驻、共建、共管的良好局面。
1、明确职责,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自身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做到责权统一、依法行政、齐抓共管。各街道办事处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从而构建相互协调、运作顺畅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
2、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抓好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与市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城市综合执法大队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共同做好辖区内违章搭建清理整治工作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要探索城市管理运行新机制,使城市管理工作更趋合理、科学和有效。
3、注重发挥社区作用,提高自治水平。要将社区物业管理纳入社区建设范畴,把城市管理与服务的职能落实到社区,切实实现重心下移,并严格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
三、保障措施
1、以科学的发展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合理配置资源,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规划管理。各项规划通过程序批准后,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并建立和完善道路红线、森林及绿地绿线、水体蓝线、电力黑线、文物保护紫线等保护控制机制。
3、加强城市用地控制,合理调整工业布局。今后,中心市区零星工业占地不再扩大规模,限制发展,并逐步建立淡出机制,使城市用地逐步向土地等级较高的方向发展。同时防止地毯式开发工业区。
4、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根据“以地建城,以城养城”的城市经营理念,继续坚持贷款—建设—盘活—还款的思路。一方面,努力增加城市建设经费的来源,从市政府土地、房产及矿产资源开采、拍卖等收入中适量调剂部分弥补城建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建立城市建设经费筹措的运行机制,以保障城市建设投入的需要。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绿色保护与建设,严格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界限,落实“绿线”管理制度。对面城、面路、面江一重山的森林有计划增加阔叶树比重,市区溪河两岸至少留出20-50米宽作为绿化用地控制线。对城市规划区11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体进行高强度绿化,溪河两岸及上游不准新建养猪场和养鸡场。加大规划区范围内粉尘、气体污染的治理,督促现有污染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并限制其发展,引导其逐步外迁。同时禁止有污染的工业在规划区范围内建设。
6、加大教育、卫生投入。结合旧城改造的实施,留足教育发展备用地,通过合理兼并一些规模小、质量差的学校,逐步扩大学校规模。实施教育强市发展战略;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形成由市级医院-区级医院-社区门诊所组成的医疗服务系统,从而使我市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和资源满足“二级城市”发展需要。
7、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全市上下要统一认识,围绕做大、做强、做美二级城市目标,结合各自实际,各负其责,落实好各项工作。
中共永安市委
永安市人民政府
2004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