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坪乡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2017/11/22 19:28:47  91947点  永安之窗
  上坪乡历史沿革简述

  一、基本概况

  上坪别名“屏山”,位于永安市东北部,东邻青水乡。南接西洋镇,西连燕南街道,北界贡川镇与三明市的三元区莘囗镇天孟塘。距市区24公里,海拔1100米,最高峰天斗山海拔1568米,属永安第二高峰;现辖10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人口6900余人,总面积1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万亩,森林面积15.69万亩,其中50%的行政村分布在海拔850米以上。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休闲农业示范乡镇称号。

  上坪是竹子之乡。人均毛竹面积16亩,人均拥有量为全省第一,农民家庭收入53%来自竹业;建立全省唯一的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区,10.88万亩竹林成为全省唯一通过FSC认证的毛竹种植供销基地。

  上坪是永安休闲胜地。年均气温14℃,夏天气候宜人,拥有九龙竹海森林公园和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两张国字号名片,有“春看牡丹、夏游竹海、秋赏红叶、冬踏瑞雪”一年四季景不同的生态优势。

  上坪是花世界。山樱花、白玉兰、红叶石楠、红花继木等观赏树遍插永上公路两旁或山坡,龙共桃花与众不同,珍稀植物猴头杜鹃每年开满天斗山;拥有百年牡丹、百亩牡丹园、百户牡丹庭院。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冬天这里冰天雪地,银妆素裹,犹如北国风光,夏季没有明显暑天,清悠凉爽,气候宜人,,胜似庐山;境内还有天斗山、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区、九龙壁、梅溪瀑布、竹海等自然景观。

  近年来,该乡按照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总体部署要求,围绕“旅游品牌带动、竹业示范引导、工业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全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青翠竹海洋,富贵花世界”品牌。完成50亩生态农庄、占地100亩的牡丹园一、二期建设,完善“听涛亭”观景台、休闲登山栈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成了年接纳能力1.5万人次的百花园乡村酒店和牡丹园木屋度假别墅区。在旅游主干道永上线开展沿途景观灯、休憩点等设施配置升级,林下花带种植,形成风景宜人的全程景观道。

  持续推进竹林高效。立足竹林资源,开展竹业高效经营,打造绿色生态竹乡。持续实施现代竹业项目,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设竹林喷灌池,建设机耕道路,提高竹林生产效益,增加竹业收入,全乡竹林实现亩产值5500元,竹林总产值3.6亿元。同时,探索多模式林下经济,在上坪村、龙共村开展林下套种金线莲303亩,在龙共村、荆坪村毛竹林下栽培亩产值1万余元的竹荪35亩,实现林地效益最大化。

  建设“飞地”工业园。2010年采取“飞地”形式,依托麻岭茶场,在城郊麻岭村、西坑村建设“飞地”工业园区,打造竹产品加工福地。建成麻岭工业集中区1500亩,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绿健食品有限公司、明新竹业、三源丰水溶膜等规模以上企业10家,入驻企业41家,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52亿元,年可创产值超17亿元,实现税收460多万元。“筑巢引凤,借鸡生蛋”,新引进合成建材工贸有限公司建材生产加工项目、福建三联通讯有限公司通讯产品生产加工项目,以及沼气炉具生产加工项目,园区实力不断加强。

  挖掘水利资源。全乡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达14000千瓦以上。通过乡办、村办、引进外资、村民集资入股等渠道创办了42座小水电站。装机达13000千瓦,年发电量达3000万度,年发电收入达千万元,农民仅此项人均收入1050元。

  突出抓好四篇文章,建设怡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先后被授予三明市竹业开发十佳乡镇,2003年永安笋竹节先进单位,2005年永安笋竹节林改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永安笋竹业林业工作先进单位。

  二、行政区域演变

  历史上坪区域多变,从建置以来,行政区域经过建、撤、合、分、多次调整,变迁甚为频繁。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之前,上坪属沙县浮流司感义里二十四都管辖。农民领袖邓茂七发动沙县二十四都(今上坪乡和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农民起义,攻城陷府。朝廷震惊,拟以浮流险远,另立县治。到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获准,次年(公元1452年)九月,设置永安为县,含上坪的沙县新岭以南二十四都至三十二都一并归属延平府永安县管辖。故永安设县源于明代邓茂七发起的农民起义之说,到了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福建废府设道,上坪属永安北路道。至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废道,实行县级政制。民国31年(1942年)9月永安改隶龙岩第六行政督察区上坪仍归永安县二区所辖。1947年,推行地方自治,裁撤区暑,上坪改设为上桂乡,乡所在地上坪,管辖8个保,分别为:洋峰、盛泉、龙海、天孟、峰坑、桂溪、九龙、上坪。1950年1月28日永安解放,永安设置第七行政专员公署,4月,废除保甲制,改设区乡政制,上坪归属永安二区,区公所所在地上坪,所辖三个乡,分别为:上桂、槐西、龙青(今青水)乡。1952年10月永安从第二区(上坪)划出槐西、龙青(今青水)2乡设置永安第七区,上坪归属青水区管辖。1955年重设上坪区。1956年6月撤销永安第七行政专员公署,永安县划归龙岩专员公署。1958年建上坪人民公社,管辖5个管理区,33个核算大队。1960年4月,人民公社调整,上坪与槐南、青水合并为一个人民公社。1962年1月永安从龙岩专区划归三明地区管辖,至1966年重新区划为上坪人民公社,所辖10个大队。1984年8月撤销公社、大队建制,建立乡行政体制,辖上坪、龙共、甲盛、共裕、九龙、联合、合群、铜盘、荆坪、大进10个村委会至今。1984年9月12日,永安撤县设市,上坪也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区域建置至确定至今。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行政区划调整,也见证了历史变迁。

  三、上坪民系迁徏与繁衍

  上坪民系属于客家,至有建制后,主要以陈、余、杨、邓等大姓氏宗族为主组成民系,姓氏支系并不繁杂。纵观上坪的历史上的发展史,这里曾经是一处荒凉偏僻,杳无人烟,虎豹出没之地。有人间烟火,最早在这里拓荒耕耘,刀耕火耨,繁衍生息,开拓上坪这片土地的先民,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北宋朝初期的曾姓先民。笔者查阅了修订于明、清年间保存尚好的上坪《曾氏族谱》,大量记载了曾氏先民在这里付出的心血之劳。据《曾氏族谱》记载,曾氏姓氏源流山东省兖州府曲阜武城县,曾子后裔,至第五代南下入闽,定居宁化柳杨,后晋年间,后裔曾元俭遊猎于龙岩县桃源蒲山居住(今大田县桃源镇)。曾元俭后生有七子,各开基漳平、永春等地,惟长子允庆仍留居桃源,允庆他至70岁晩年得子,子名九郎。后“九郎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6年)戊寅岁三月,从桃源蒲山迁徏至浮流二十四都上坪屏山安居”。九郎来到屏山,“草莾荒堆、高山僻塢、并无人烟我”。“蛮荒之地,林菁相阻,瘴疠横行”,他安居四野,无处不是草埔荒山之地。九郎于居傍筑室开窑,他最先的居地名为窰坑。他‘以草埔之地开垦田园、分四隅、定彊域、以制田里,其山场四围广阔“。从此屏山有了鸡鸣犬吠,有了人迹烟火。二年后先后有范、肖两户人家到屏山定居开闢,由于环境艰难,几年后而自离去。

  由于曾氏具有勤劳、节俭与仁慈、愽爱之风格,九郎及其子孙不断繁衍颇盛壮大,成为公认的屏山开辟之鼻祖。到宋钦宗靖康元年丙午年间,曾氏四兄弟(四二公、四八公、四五公、四六公)被誉为“金、玉、满、堂四房”,人囗繁衍数百人之多,并修订族谱,做风水、建宗祠,成为当地望族。到清末,后裔也纷纷向四周播迁、开基于各地,如屏山大梅溪、东溪以及永安城区、洪田、坑边等曾姓,均源于上坪。其中不泛济济人才,或以勋名著,或以高节称,载入史册,恒耀古今。历史变迁至今,虽然曾姓在上坪当地人囗后期繁衍不多,但曾氏先民为开拓上坪,在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精神仍为后人传誉。

  陈姓民系在上坪属大姓,其祖根在贡川。据贡川《陈氏宗谱序》与上坪《陈氏宗谱》记载,唐中丞陈雍,字月铭,为避当朝台司的弹劾,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同次子从浙江吴兴迁到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贡川镇新发冲村)定居,也是永安陈姓开基始祖。

  陈雍的第十三代孙,陈麟,字梦兆,于北宋末年从沙县移居到九龙村,为上坪陈氏始祖。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陈麟高中进士,被授予闽县(今福建闽侯一带)知县。陈麟任职期间一向为人忠厚,性格耿直,从不行媚上欺下之事。他以民为本,恪尽职守,匡扶正义,平反了数起冤狱,深受百姓爱戴。宣和初,朝廷评选县级清官,他被誉为“闽中三循吏“。(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由于政绩显著,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陈麟升任广东韶州知州。时邻寇泊城,陈麟率军民战守,贼众溃败。不久后又擢任湖南道转运判官。史志载,陈麟晚年“以事遁九龙,卒葬九龙水尾”。究竟是何事使陈麟遁居九龙,无法考证,也许是他得罪了朝廷,挂冠而去,回乡隐居。回乡时曾作一首《九龙归隐诗》:“莫问投何处,轻航且别家。野旷啼眠鸟,荒郊聚暮鸦。寒烟笼玉树,斜日照黄花。九龙山色近,题语寄侯葩”。

  陈麟与邓氏夫人生七子,均以邓串名。即第十四代,长子陈邓高,分支九龙前坪。次子陈邓叔,分九龙新舍洋。三子陈邓孙,分九龙墩仔后葵上坪湖仔头。四子陈邓荣,分九龙溪源上坪后林窠。五子陈邓华,开上坪桥头木樨花树。六子陈邓贵,分上坪西坑西坑屋后。七子陈邓宗,分上坪六盂九龙下隔屋后。据《曾氏族谱》记载,“到了南宋高宗二十二年(公元1163年),原住本都石圳的陈麟之五子陈邓华兄弟等三人,见上坪曾氏住处宽阔,懇求在此安居”。九郎及其子四二公、四八公、四五公、四六公“为人尊贤而容众,慨然让屋基、割土地,并将本地桥头处让陈氏三兄弟居住,并为乡邻”。故上坪自古以来有曾、陈两姓联姻友好之说。从史料及曾、陈氏族谱等佐证了上坪曾氏早于上坪陈氏187年开基于上坪。从此陈姓于此拓荒耕耘,繁衍生息,代有贤哲,辈有英豪。成为当地一支巨族、也是开发上坪最早的民系之一。上坪陈氏后裔主要分布于上坪、九龙、龙共、荊坪、共裕、大进、甲盛等村,人口约2200余人,但更多还开基分布于永安、漳州、长乐、霞浦、南平、沙县、尤溪、大田等地域。

  余氏是上坪一支重要民系,该民系在南宋建炎年(公元1127年)就有在九龙一带居住,至今890年历史。据福建余靖公扩祈堂修订的<<余氏族谱>>与三明莘囗<<余氏宗谱>>载:“宋之末年时我余姓在大秀峰普照堂右侧建余氏大宗祠壹座”。余靖公扩祈堂成为上坪区域民系中一座规模建筑、占地面积、祭祀活动等方面较有影响力的宗词。在大秀峰之巅鼎建大宗祠,昭穆宗亲神位,绝非一般人家在人、物、财力上能所为的,可见当年余氏宗族之盛。又据上坪九龙余荆山《余氏族谱》和燕西街道文龙村民国初年修订的《余氏族谱》载,明初,余氏先祖余应永,为避世乱从镛州(今将乐县)白蓬,移居上坪九龙村的余荆山定居。余应永为“八贤堂”余靖的第九世孙(余靖,宋代名臣。公元1000年生于广东韶关曲江,公元1063年任拜工部尚书,赠刑部尚书),其父余宗玉任职镛州(今将乐县)教渝,有四子,余应永为第四子。他筑室荊山之麓,躬率家人,并力经营,垦置田亩,遵先祖“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眧雍睦。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人口繁衍很快,不断昌隆发迹,逐渐发展为当地望族,成为开发上坪的主要民系。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余应永的裔孙余云霄(第18世)从上坪余荆山迁永安仓坪(今联合村)。第20世余文华又开基燕西街道文龙村。永安余氏始祖均源于上坪,从宋、元、明、清至今,至少890年以上历史。但从宋至明朝初这一期间,余氏民系在上坪的200余年社会活动,未找到详细史料记载。余姓在上坪民系中属大姓,人囗约600余人。其主要分布在上坪乡的合群、联合、九龙等村。其后裔分别开基永安曹远镇陈坑、虾蛤(今霞鹤)、汶州村,西洋镇的下螺村,洪田镇的磉溪村,罗坊乡半村村,贡川镇集凤村以及尤溪、沙县、大田、宁化、龙岩、南平、台湾等地。

  上坪乡邓氏开基上坪有800余年历史,在历史上也是望族。其始祖邓千九,分枝于沙县。邓姓源于沙县,沙县有邓姓,自邓光布始。(邓光布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南下入闽,后授崇安镇将,封剑州路将军。)据《闽沙邓氏族谱》载:“公暇之秋,率部曲田猎至荊山同,见其地山川秀丽,必然昌炽,徙沙部曲会聚子孙而卜居斯地,是为荊山(今三元区荊村)始祖”。据《三元邓氏族谱》记载:“邓光布有两个儿子。长子邓顼袭任舅舅罗石的职务,任建州将军。次子邓舜袭职为剑州将军。他率部属和族人在归仁里(今三元区荆东)田猎,并购置宅屋,安居乐业”。经世代繁衍,邓氏后裔播迁福建、江西、广东及港澳台各地;因此,福建大多邓姓都尊邓光布为入闽始祖。十七世后裔邓千九,生于南宋绍熙庚戌年(公元1190年)。20岁时由沙县(今三元荆东)迁居上坪大梅溪北辰荇(今共裕村)。邓千九秉承开基始祖之遗凤,奋发努力,子孙人口繁衍昌盛不衰。其人囗主要分布在上坪乡龙共、荆坪、共裕、大进等村,据近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约550多人。

  据笔者民间采访相传,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前,邓姓人口迅速繁衍,仅上坪地区(含廿四都)近2000人。后来邓姓人口逐渐下降,至今500多人,这是为什么呢?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监察御史柳华巡按福建,要各县乡村壮丁编成名为“总小甲”的“杂伍”,以防“寇乱”。在乡村要道设关隘,建“望高楼”,由甲丁轮流值班。当年廿四都邓氏后裔邓茂七有武艺,当上了二十四都总小甲的甲长。他利用这一合法身份,领导当地贫苦村民进行反抗封建剥削的斗争。号召佃农除交田租外,拒交鸡鸭“冬牲”。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廿四都地主联名向沙县衙门告状,县衙发出传票,要邓茂七受审,他拒不到案。知县下令巡检司派数名弓兵前来逮捕,邓茂七等人即杀弓兵。知县亲自率领官兵300名前来镇压,邓茂七聚众预设埋伏,将官兵全部歼灭。于是邓茂七和参战农民歃血盟誓,杀白马祭天,起义造反。众人拥戴邓茂七为铲平王,发出铲除一切不平的号召,农民蜂拥而来,队伍迅速扩大。邓茂七即将起义队伍从山村转移到贡川等沿河集镇“缔置里图甲役”,建立根据地,实施基层行政管理。1450年后在围攻延平府(现南平市)时,被朝廷从江南各省调集的军队围攻镇压,在混战中邓中箭阵亡。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教训了封建统治阶级。朝廷因而在“浮流”立县治,定名永安。关于邓茂七的籍贯,明嘉靖十五年(1536)修的《沙县志》记述:“邓茂七者,二十四都小民也”(该都区域包括上坪乡)。由于邓茂七起义引起明朝廷极大的震惊,从此,九龙、上坪等地邓姓宗族受到牵连,其邓姓后裔纷纷散居各乡,始徙各地。

  杨氏属上坪一支重要民系,人囗约500余人。据上坪龙共村杨氏族谱记载和杨广义第32世后裔杨光培老人讲述,“上坪杨氏开基始祖杨广义原居住将乐县龙池团,后隐居明溪县紫云台。几年后又改迁沙阳浮流镇龙依坑(今龙共村),生子四人,繁衍众多子孙”。“是为今廿十七都龙依坑开基发详之祖也”。该民系迁播上坪有900余年历史,世代以来他们“以忠孝为训,以耕读为业,或仕朝延而建功,或隐山谷而修徳,代不乏人”。永安曹远镇汶州等地杨姓均属龙依坑后裔。杨氏宗祠还在上坪龙依坑修建“道南堂”,上坪乡《杨氏族谱》始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有22本。1992年编写“续谱”2本,与旧谱衔接。

  上坪民系还有李、林、吴、罗、王、邹、刘、冯等姓氏,但各姓氏迁入该区域相对较迟,人口相对繁衍较慢,占区域人口大约25%。

  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称之客家精神。上坪各先民祖辈正是有了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才不畏艰难险阻连续数百年经历了不同的自然环境、行政地域、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自然环境僻远的山区筚路蓝缕、披荊斩棘、扎营开垦、开基立业,孕育出多支民系。同时上坪几支民系的祖先源于中原,且大多是名门望族,如陈氏的陈雍、余氏的余靖、邓氏的邓布龙等,为了逃避战乱和灾荒,辗转迁移。这几支民系至始就接受“四书五经”的渲染,对儒学有更深刻的把握,更懂得增强血缘宗族观念、提高祖先崇拜对维护扩大其宗族势力的重要性,其儒家传统伦理并未因迁徏而放弃。相反,则较好地传承了儒家的人文精神,更加增强其宗族意识和血缘的凝聚力。“人禀乾坤志四方,仼君随处立纲常”,这几支民系较好地秉承了客家人的宗法意识。他们在区域内修族谱、建宗祠、置族产、订族规等等都表达了崇先根本的理念,是对儒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杨。以上民系促进了上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推动上坪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历史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上资料源于笔者民间采访、《永安县志》及相关姓氏族谱)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7139点

贡川古镇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8年前   97673点

青水畲族乡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8年前   85156点

小陶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8年前   109448点

“财经专家”的情怀-----记永安电大客座教授刘入财

余尔望   8年前   19526点

“神龟问天”

佘尔望   9年前   33189点

霞鹤村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9年前   74634点

母  亲

余尔望   10年前   12684点

李树玉:用心破解迁坟难题

余尔望   10年前   18611点

王清芳:用爱托举起社区的明天 --------记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王清芳

余尔望   10年前   22925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