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坊

安孝义  2004/6/21  8960点  永安之窗
  豆腐,是一种以黄豆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鲜嫩可口的食品。永安在未开县前,城乡已有多家豆腐作坊。数百年来,本地人做豆腐、卖豆腐、吃豆腐,形成了以“豆腐饭”、“煨豆腐”等为代表的极具闽中特色的豆腐美食文化。

  历史上,永安盛产优质黄豆,个大粒圆、色泽灿亮。同时,燕江、巴溪、东门河等境内江流水质清澈毫无污染。永安城乡的豆腐坊是以家庭为单位,居家当作坊,采用手工推磨旋浆,石块压坯,有“三更豆腐,五更卖”一说,制作出洁白、细嫩、鲜美的豆腐。其中,以桥尾、大湖的豆腐为最佳。过去有句俗语叫“有钱能使鬼推磨”,可见推磨之辛苦,而做豆腐的人不论寒暑都要日日推磨。在永安流传着一首《做豆腐》的古老民歌,它唱出了做豆腐人的艰辛。歌曰:“豆腐磨,圆又圆,天天日日找本钱。没钱人做生意,真可怜!一锅豆汁三担水,半夜三更要爬起,邻居说我半夜鬼,老婆骂我没出息。哎唷喂,气得我要死!”这首《做豆腐》你如能用本地话来唱,真可谓一唱三叹,韵味无穷。在长期的制作生产豆腐过程中,为了保护行业利益和饭碗,豆腐业形成了一整套隐语行话。他们称自己为耕“白字田”的人,如称豆腐为“水林”或“水板”,黄豆称“小圆”,石磨称“车心子”,豆渣为“白屑”,豆腐板为“承盘”,划豆腐的方形铜刀为“虎头牌”,锅叫“仰天”,灶叫“作热”,缸叫“阔口”,水叫“三点头”,火叫“二点头”等等。豆腐业行话虽有南北和地方差异,但在圈内多数还是相同的,要不“你就外行了不是”。民国时期,由于多年来制作豆腐的门槛很低,技术早己公开,豆腐质量的优劣全凭实践经验和原材料,豆腐业的行话也多被遗忘或融入方言中被人熟知。

  民国29年(1940年)永安全县大大小小的豆腐作坊有38家,其中桥尾、大湖就占据了半数。据老辈的永安人讲,当年桥尾一带在夜雾弥漫中,十几家豆腐坊一起磨浆燃薪,推磨声隆隆有如春雷,腾起的热气透过乌黑的瓦面,如同梦幻中升起的莲花座一般,那飘荡开来的阵阵清香,漫过小小的观音阁,在西门都可以闻得到。此情此景亦真亦幻!若非亲眼所见实难予以言表。每到清晨,不论是从省城来的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争先恐后来买“桥尾豆腐”,真有点“满城尽说蔡郎中”的味道。次年3月18日,永安县豆腐业同业公会成立,会长赖承唐、吴启才,地址设在县商会内。抗战胜利后,省政府迁回福州。永安豆腐业在百业萧条中一花独放,城乡豆腐坊有增无减。

  1951年,永安全县在人民政府工商科登记开业的豆腐坊有36户。1958年。永安县商业局首家国营豆腐加工厂成立,有职工71人,年生产豆腐722吨。1960年,该厂实现电动磨浆,从而结束了永安手工磨浆做豆腐的历史。就连“文革”人们忙着“斗、批、改”的时候,永安人都没有忘记吃豆腐。不论是平时还是逢年过节,人人都提着竹篮、水桶,捏着豆腐票早早地去排队买公家的豆腐。1972年,永安豆腐年产量1.76万板。1987年,仅永安豆制品厂年生产的豆腐就达18.8万板。永安城乡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有豆腐的销售点。当时,在西门有位豆腐厂卖豆腐的姑娘长辫过膝,她把它编成李铁梅那个样子,挽起来别在腰裙上。看她风风火火卖豆腐的样子,被人偷偷地誉为“豆腐西施”。

  如今,永安多家官办的豆腐厂已相继关门歇业,均被个体豆腐作坊所取代,只可惜他们大多未得到制作豆腐的真传。近来,听说有人要开始恢复永安传统的制作豆腐的方法,细选原料,用手工磨浆,采用小锅熬煮,精心精作,用正宗卤水点豆腐。相信,不久的时候永安又能出现“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哈哈,永安人又有口福了!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燕城银饰也“抗日”

安孝义   18年前   21730点

阉割业

安孝义   19年前   63352点

做篾

安孝义   19年前   22143点

香菇客

安孝义   19年前   20951点

鳖驼

安孝义   19年前   30018点

捕石蛙的瘸佬

安孝义   19年前   28130点

瓦筒

安孝义   19年前   13687点

最后的火柴票

安孝义   19年前   13612点

青铜古矛

安孝义   19年前   14217点

水碓房

安孝义   19年前   24197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