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通编著: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  电视系列片脚本(文学本)

林洪通  2022/6/8 9:16:46  12737点  永安之窗
  林洪通编著: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  电视系列片脚本(文学本)

 

【按:福建永安是一座浓缩了全国民族抗战文化历史的文化名城。据央视《永远的长征•坚忍不拔》、中共党史出版社《图说长征(丛书)序曲卷》等权威资料介绍: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九军团在永安小陶镇石峰村及洪砂一线集结,举起北上抗日的大旗,并发布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三个宣言书,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从此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生于永安下渡村的永安人邹韬奋,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他与沈钧儒、厉麟似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11月,国民党为了扑灭国内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酿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邹韬奋出狱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1943年因患耳癌秘密返沪就医。1944年7月24日不幸逝世于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终年48岁。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正式党员,1944年11月15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为邹韬奋同志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从福州内迁至福建中部山城永安,作为战时省会长达七年半(1938年5月—1945年10月)之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爱国进步人士、热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隐蔽的共产党员云集永安,组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他们以笔墨作刀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舆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活动,使得永安成为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由原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林洪通同志退休后编著的《永安抗战文化史话》共37万字,于2013年10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1200册,多数已赠送与林老师有联系的各界人士,受林洪通老师的委托,现将其中的书稿及相关书评逐一在网上发布,以供各方人士了解永安抗战文化。本次网页发表的是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史话》255页至279页《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 福建爱国主义教育电视系列片脚本(文学本)》,其他书稿及其书评将陆续发布。搜索“林洪通编著”或本网页中的相关标题或关键字句,可找到本网页。搜索本文标题,在其他网站,多数有照片。受托网上发布者管其乾欢迎各界人士到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永安市吉山村等地参观国家级永安抗战遗址群。】

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
[福建爱国主义教育电视系列片脚本(文学本)]
林洪通

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可曾知道,五十多年前,就在福建中西部的一个小山城永安,有过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和文化界爱国民主人士,在当年的文化战线上,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了长达七年半的英勇斗争,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安成为著名的抗战文化城。
(画面):日机轰炸,日军进攻。我军反击,日军败退。
《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片名。
永安抗战文化活动
  (画面):永安新貌。
(解说):永安,现在是福建省的一个新兴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后,已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然而,50多年前,永安又是怎样的呢?
(画面):1939年的永安城特写(相片)。永安城区省直机关分布地图;省政府办公厅旧址(永安文庙实景);1939年浮桥、南塔、“龟山夕照”等(相片)。
(解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福建省会由福州迁到中西部的永安县。一批革命知识分子、文化界爱国民主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相继从各地辗转来到永安。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和进步文化活动,永安成为驰誉东南和海外的抗战文化城。
(画面):《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标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集487页,永安党史办亦存)(内文特写)。
(解说):中共中央在“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很可能广泛发展与极应该广泛发展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抗日文化运动”。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这样一支文化军队,在永安进行了轰轰烈烈、卓有成效的斗争。
(画面):各类图书封面、封底(相片)。
(解说):1938年5月至1945年10月七年半的时间,永安这座小小的山城曾先后出现过出版社39家,新闻通讯社4家,编辑单位20家,书刊发行机构15家,印刷所19家,文化学术团体和群众组织40余个,出版报纸12种,期刊129种,书籍800多种,丛书、丛刊近40套。参加抗战文化活动的专家、学者达100多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景象。
(画面):1939年高时良所撰介绍《老百姓》报短文。
(解说):1938年6月《老百姓》报最早在永安出版发行,拉开了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序幕。
(画面):叶文烜、叶康参像(相片);叶文烜编辑《老百姓》报笔记(实物);高时良、徐君梅、徐君藩、卓克淦、林浩藩像(相片)。
(解说):《老百姓》报,是在中共福建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创办的宣传抗战的通俗报纸,由中共地下党员陈培光任主编,由叶文烜、叶康参负责编印,发行量达5000份。它观点鲜明,内容通俗,被誉为“在荒芜的本省民众读物中,是一株最早萌芽的茁壮青苗”。经常为该报撰稿的有高时良、徐君梅、徐君藩、卓克淦、林浩藩等。
(画面):黎烈文、沈炼之像(相片),《改进》等六种期刊封面(相片)。
(解说):1939年初,由著名进步作家、翻译家黎烈文组建并担任社长的改进出版社,先后编行了6种固定期刊,出版八大丛书和单行本共100余种,每年销行量高达37万余册。尤其以《改进》半月刊和《现代文艺》月刊最为突出,在东南各省和大后方都拥有大量的读者。
(画面):再现不同式样的《改进》封面;《改进》发刊词《我们的希望》(原刊复印件,下同);《改进》部分著名作家名篇;巴金:《和平主义者》(1卷6期);马寅初:《中国统制物价问题》(1卷3期);老舍:《归自西北》(2卷9期);郭沫若:《二年来敌国的社会状况与反战潮流》(1卷9、10期);孟秋江:《“皇军”溃退三百里》(2卷4期);范长江:《国际新形势与抗战前途》(2卷7、8期);千家驹:《如何对敌执行经济反封锁》(2卷7、8期;邵力子:《从苏联归来》(6卷11期);臧克家:《最后的讽刺》(5卷9期)。
(解说):《改进》由黎烈文、沈炼之先后主编,黎烈文在《改进》创刊号中阐明,办刊宗旨是:“配合长期抗战需要”,“推动内地文化据点”的建立,以鲁迅“推重车上峻坡”的精神,力求“对抗战和建国两重工作都能有些许贡献。”《改进》期刊作者阵容宏大。他们之中有郭沫若、巴金、老舍、马寅初、孟秋江、范长江、邵力子、臧克家、谷斯范、郭大力、王亚南、羊枣、黎烈文、邵荃麟、王西彦等130多人。这一大批著名作家、学者在《改进》等刊物上发表大量文章,大大繁荣了永安抗战文化。
(画面):改进出版社印刷厂旧址、印刷机(实景或相片)。邵荃麟、葛琴、王西彦、章靳以像(相片);邵荃麟、葛琴在永安虾蛤村的住所(相片);《现代文艺》封面、目录;刊内名著:邵荃麟:《英雄》(1卷1期);王西彦:《死在担架上的担架兵》(1卷1期);何其芳:《为人类工作》(7卷1期);张天翼:《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7卷1期);巴金:《怀念》(4卷5期)、《伤害》(相片);章靳以:《别人的故事》(6卷1期)。
(解说):《现代文艺》先后由王西彦、章靳以主编。该刊是中共东南文委书记邵荃麟委托王西彦到永安开辟的战斗文艺阵地。目的是“尽可能利用国民党的刊物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创刊两年多,共出版33期,先后发表中短篇小说80余篇和大量通讯、散文、诗歌、译作和文艺理论等作品。
(画面):《村野恋人》原书(永安龙岭新村曾树立存)。
(解说):1941年10月王西彦离开永安,建国后担任上海《文艺月报》编委,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60多年来著述丰盛,已出版长篇小说《古屋》等8部,中短篇小说10余集,散文集与回忆录2部,《王西彦选集》5卷。
(画面):《现代青年》创刊号封面、目录(相片);几种不同样式的《现代青年》封面(相片);部分《现代青年》主编头像;卢茅居、赵家欣(40年代相片);《现代青年》上刊登的木刻画;《现代青年》上发表的部分作品:郑贞文(省教育厅长);《现代青年与抗战建国》(新1卷1期);卢茅居:《理想与奋斗》(新1卷1期)、《精神重于物质》(新1卷2期)、《时间、生命、年龄、事业》(新1卷4期);赵家欣:《地狱与天堂》(新1卷2期)。
(解说):《现代青年》原由省教育厅创办,1939年11月由改进出版社接办。先后由陈东帆、卢茅居、卓如、陈培光、赵家欣担任主编。该刊以中学生和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内容以宣传抗战为主,也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常识,该刊的“青年园地”曾先后刊登80多位青年作者的文艺作品。
(画面):《战时民众》封面(几种不同样式)。
(解说):《战时民众》旬刊原由省教育厅创办,姚勇来主编,有浓厚的民众口味。比较适合在农村发行。1940年4月编出《讨汪特辑》,鞭挞汪伪之流。
(画面):《战时木刻画报》主编之一萨一佛像(相片);《永安劫后画展》(相片);《萨一佛永安劫后素描画展》目录(原件,《永安党史参考资料》23期原底稿,永安党史办档案目录4,案卷4,页号85)。
(解说):《战时木刻画报》是一份颇具特色的通俗画刊,由萨一佛主编。作品有木刻、漫画、故事画、连环画等。每当日机轰炸永安后,萨一佛就冒着硝烟,在残垣断壁的瓦砾堆中现场写生,汇集了100多幅诗画,在建瓯、南平、福州、沙县、永安各地展出。曾选出40余幅画由诗人覃子豪配诗,美国新闻处拍成相片寄往国外发表。这是1944年在南平剑津公园展出的情形,左边站立者和端坐者为木刻画作者萨一佛。
(画面):《现代儿童》封面;几种不同的《现代儿童》封面;葛琴、柯咏仙像(相片)。
(解说):《现代儿童》先后由张文郁、葛琴、邓治馨、许粤华、柯咏仙和郭风主编。是少年儿童的通俗读物,内容广泛,趣味性强,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画面):改进出版社各类图书封面,封底(相片);《伟大的命运》、《苏联的建设》、《第三帝国的士兵》、《麒麟寨》、《科学与人生》、《何谓法西斯主义》、《生命之谜》、《生命》、《权力》、《达尔文》、《托尔斯泰》、《马志尼》、《卢骚》、《大战前夕》、《俄罗斯母亲》、《罗马哀歌》、《强者的力量》、《英国人》、《风尘》;期刊总汇。
(解说):改进出版社还编行了八套丛书和单行本100多种,远销全国各地。特别以《现代文艺丛刊》影响最大,多为唐弢、艾芜、邵荃麟、聂绀弩、黎烈文等名家作品。
(画面):《闽政与公余》旬刊封面,《闽政与公余》旬刊26、27、28号合刊目录,刊内文章:朱德:《八路军的抗战》,郁达夫:《全面抗战的线后》,郭沫若:《节约与抗战》,沈钧儒:《向青年提出四个要点——切实!伟大!坚强!宁静!》,金仲华:《第四期抗战形势的展望》,方秋苇:《战略论》。
(解说):《闽政与公余》旬刊,1938年5月由福州迁至永安出版。原由郁达夫主编。该刊先后刊登郭沫若、沈钧儒、巴金、郁达夫、孟秋江、范长江、曹聚仁、许涤新、金仲华等名家作品,同时也刊登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消息,还转载朱德、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的文章,公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抗战路线。
(画面):《剧教》月刊、《福建剧坛》半月刊、《剧讯》月刊封面和部分目录(相片);林舒谦、陈启肃像(相片),部分剧作封面;林舒谦:《喷火口》、《好汉子》;陈启肃:《徘徊着的女人》、《岭上梅》;朱一震:《青春曲》;果戈理:《狂欢之夜》;王沣泉:《芸花一现》;剑平:《工作的魔鬼》;萨兆琛:《县长太太》;谷剑尘:《逃兵》;吴慈:《后方一角》。
抗战宣传街头话剧历史影片资料。
(解说):永安的抗战戏剧活动十分活跃,尤其是话剧盛况空前。1940年4月,福建省教育厅成立由郑贞文、黎烈文、陈启肃、林舒谦、李澜平、石叔明等十一人组成的戏剧教育委员会,由陈启肃、林舒谦、石叔明创办《剧教》月刊、《福建剧坛》半月刊和《剧讯》月刊。戏剧团体有话剧团、评剧团、歌咏团、音乐团、施教团等十多个,不少剧团除在永安公演外,常深入乡村宣传演出,鼓舞民众抗战斗志。各剧团从1940年到1943年在永安和全省演出700多场,创作、改编和移植剧目200多种。
(画面):福建研究所《院务月报》第一期封面;《福建教育通讯》封面;《福建教育》封面;《中等教育》封面;《战教导报》封面;《新福建》封面(相片);《今日的师范学校》封面(相片);《音专通讯》封面(相片);《抗战歌曲选集》封面及目录;歌曲:《救国军歌》;《打回老家去》;省教育厅旧址(吉山);省立音专旧址(上吉山);《音专通讯》(相片);省立永安师范学生自治会会刊《永安师生》封面(相片),音专寒假旅行演奏团合影(相片)。
(解说):福建省研究院、教育厅、省政府编译室、省农学院和省立永安师范、省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等单位创办的刊物,也都围绕抗日救国这个主题,发表不少好作品。他们与改进出版社彼此呼应,相互支持。此外各大中专院校歌咏活动声势浩大。
主持人:随着全国抗战的深入,国民党顽固派却采取了“防共”、“溶共”的政策,于是,发生了皖南事变,“闽西事变”,“南委事件”。国统区政治局势日益恶化。国民党顽固派采取高压手段,限制和取缔各种抗日活动,摧残进步文化。1941年7月,福建省成立“图书杂志审查处”。至1942年底,《战时民众》、《战时木刻画报》、《剧教》、《福建剧坛》、《剧讯》、《现代青年》、《现代文艺》等刊物被迫停刊。改进出版社只剩下《改进》和《现代儿童》支撑门面。虽然寒霜遍地,但是爱国进步文化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并不为国民党顽固派的高压政策所吓倒。他们总结斗争经验,开展政治、军事评论和社会科学的宣传,把抗战文化活动同不断高涨的民主运动融为一体。此时,中共地下党员、著名军事政治评论家杨潮(羊枣)、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和一批青年爱国志士相继来到永安,他们和先来的文化战士联合作战,很快又建立了一批具有战斗力的文化阵地。把永安抗战文化活动推向更高层次。
(画面):《建设导报》刊头;社论:《巩固抗战农村基础》;文章:谷斯范:《发扬急公好义的优良传统》;冯玉祥:《打回老家去》(1943年9月1日);王石林:《国际一年》(1944年元旦);谌震像(相片,1985年)。
(解说):《建设导报》创办于1943年5月,是刘建绪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后,为推行“地方自治”而建立的言论阵地。社长谌震,总编辑周左严,编辑为谢怀丹、林子力;李达仁和王石林分别担任主笔和采访部主任。该报基本上为进步文化人士和地下党员所掌控,发行量达3万份。报纸巧妙地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如1943年秋,当共产国际解散,全世界反共声浪叫嚣很凶的时候,该报在1944年元旦发表了王石林的《国际一年》的文章,引用斯大林答记者的谈话,反击了反共叫嚣,澄清了是非,消除了人们的误解和疑虑。由于该报的进步倾向,1944年2月被迫停刊。
(画面):《民主报》刊头;颜学回像(1951年相片);社论、评论:羊枣:《只有牺牲才有胜利》(1944年8月13日第二版)、《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1944年8月20日二版);《剧变中的欧洲战局》(1944年9月11日)、《统一——团结——粉碎敌人的攻势》(1944年9月24日);《我们还需要进步》(1945年2月2日)、《民主的旗帜是胜利的旗帜》(1945年2月27日)、《伟大的胜利》(1945年5月5日)、《日本颤栗了!》(1945年6月27日)、《日寇往哪里走?》(1945年5月23日)。
(解说):《民主报》前身是《闽北日报》,1936年创刊于建瓯,1942年1月改名为《民主报》,1943年9月迁永安出版。《民主报》总编辑颜学回是国民党内坚持抗日进步的爱国人士,办报比较开明,并大量吸收进步文化人士和共产党员为其撰写社论,因而《民主报》成为进步人士进行抗日宣传的战斗阵地。《民主报》最大的特色是每天发一篇社论或评论,特别是杨潮(羊枣)担任主笔以后,社论的战斗力大为增强。
(画面):李达仁(李品珍)、赵家欣1992年10月考证《民主报》社论作者的情形(相片)。
(解说):经当年参加撰写社论的当事人李品珍、赵家欣1992年考证,1944年6月至1945年7月的一年时间中,羊枣为《民主报》撰写的社论和评论就有76篇。李达仁撰写的社论有70篇,他在《我们需要进步》的社论中,揭露国民党统治区域和国民党当局所谓抗日“总动员”的虚伪性,指出“中国仍然没有总动员”,“没有全民抗战”,其原因就在于“政治不够民主”。
(画面):《民主报》副刊《新语》刊头画若干;董秋芳像(30年代相片);刘金像(近影);周璧像(40年代);张垣像(40年代);陈耀民像(40年代相片);《新语》文章:《漫谈人生》、《太阳神赞》、《伟大作品的产生问题》、《为女子鸣不平》、《改善囚犯生活》、《路、女人、社会》、《打“落水狗”原来不是痛快的事》、《苦难的春天》、《当心汉奸上岸》、《沉默之美》。
(解说):《民主报》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副刊《新语》办得有声有色。《新语》的主编是鲁迅的学生、左翼作家董秋芳。董秋芳利用《新语》园地,团结和吸收了一大批青年作者和老作家,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国家民主而呐喊。其中青年作者刘金一人就为《新语》写稿近200篇。更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至1945年间国民党《中央日报》(永安版)连续发表一批诽谤鲁迅、高尔基,大肆攻击进步文化界的文章,《新语》同它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针锋相对的“论战”。
此时,董秋芳任省政府图书馆馆长,利用业务上的方便,通过进步人士的私下传递,让一些进步青年能看到某些“禁书”,知道中共中央的政治主张和毛泽东的言论。因此省政府图书馆也成为传播进步文化的阵地。
 (画面):东南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天下一家》、《东京归来》封面、封底(相片),郭沫若:《先秦学说述林》、《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夏衍:《水乡吟》,张天翼:《贾宝玉的出家》,王亚南:《社会科学论纲》,茅盾、于潮(乔冠华):《方生末死之间》(均为封面),李达仁像(1953年相片),王石林像(1985年相片)。
 (解说):东南出版社创办于1943年秋,谌震为社长兼发行人;李达仁、李力行、王石林先后任经理,江子豪为董事长。建社之初,以谌震从重庆带回的《天下一家》、《东京归来》、《联合国概观》三本书的纸型开始办社,出版后得到好评。后印行郭沫若的《浮士德》、《先秦学说述林》,夏衍的《水乡吟》,王亚南的《社会科学论纲》,茅盾、于潮的《方生未死之间》等30多种书籍。又接办了《联合周报》,成为传播抗战文化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画面):《十日谈》(原刊1—4辑)封面、目录,刊内作品:董秋芳:《向血的现实进军》(第1辑),许天虹:《狂人笔记》(第2辑),徐中玉:《高尔基论批判的现实主义》(第3辑),许杰:《再谈鲁迅的〈药〉》(第3辑),王西彦:《刀俎的人们》(第4辑)。
(解说):《十日谈》旬刊1944年5月创刊于永安,海岑为主编,朱侃、马云为编辑,以《民主报》副刊的名义出版,是一种纯文艺刊物。曾发表过著名作家、理论家、翻译家的作品。
(画面):《联合周报》2卷17期封面,作品:郭沫若:《秦楚之际的儒者》,羊枣:《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王亚南:《三论战争与社会进步》、《论社会科学的应用》。
(解说):《联合周报》1944年2月创刊于永安,原由蔡力行主编,后由东南出版社接办。每周一期,每期登稿3.5万字。该报稿件多为名家所撰,倾向进步,观点鲜明,公开抨击当时社会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前方浴血抗战,后方歌舞升平”的现实。
(画面):《民意》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封面、目录,作品选录:羊枣:《东线的伟大胜利》(1卷2期),史任远:《论生活态度与民主主义》(1卷4期),王亚南:《民主问题与经济问题》(1卷4期),赵家欣:《论自尊心与民主精神》(1卷5期)、《新闻自由与新闻政策》(2卷2期)。
(解说):《民意》月刊1944年7月创刊于永安,赵家欣、黄哲真主编。曾发表羊枣、王亚南、李达仁、赵家欣等人士的文章,起到了“导扬真正民意”的作用。
(画面):《社会科学》创刊号封面、目录,社会科学研究所全体同仁合影①②《1945年相片》,王亚南像(相片)、章振乾像(1985年相片)、谢怀丹像(30年代)、郑书祥像(1951年)、余志宏像(40年代)、汪德耀像(近影),作品:王亚南:《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1卷1期)、《混合经济制度论批判》(1卷2、3期),章振乾:《租佃制度原论》(1卷1期),谢怀丹:《国际问题研究方法简论》(1卷1期)。
(解说):《社会科学》季刊1944年底创刊于永安,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为主编。在王亚南的主持下,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成为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所创办的《社会科学》季刊先后发表王亚南、郭大力、章振乾、余志宏、郑书祥、张来仪、李达仁、谢怀丹等人学术价值颇高的论文。王亚南在永安一年时间即在各种报刊发表论文近20篇和出版多种专著。
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在永安从事抗战文化活动的这支“文化军队”,不论是中共地下党员,还是革命知识分子和爱国进步人士,他们都为争取抗战早日取得胜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时至今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离开了我们,我们只采访到他们中健在的几位老前辈。现在让我们以极其崇敬的心情向大家介绍他们的经历和事迹。
(画面):王西彦访谈录(上海)。
(解说):王西彦是浙江义乌人,1934年加入“左联”,曾任多所大学教授,1938年担任湖南《观察日报》编辑,1939年底受中共东南局文委邵荃麟的委托和改进出版社黎烈文的邀请,到永安创办《现代文艺》月刊,并在《改进》、《现代文艺》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和评论,创作了《村野恋人》、《暗淡的春天》等中长篇小说。
(画面):赵家欣访谈录(福州)。
(解说):赵家欣早在抗日战争初期,作为厦门《星光日报》、香港《星岛日报》特派战地记者,到武汉访问八路军办事处,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成立大会,采访台儿庄战役和闽、浙、赣东战场战时新闻,写了大量战地通讯和文艺作品。1942年夏,受黎烈文之邀到永安主编《现代青年》,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曾主编《新福建》月刊、《民意》月刊,出版《沦陷区的故事》通讯集。1944年底在永安汇编出版羊枣的论著《太平洋战争新局势》,并为《改进》、《民主报》、《联合周报》、《东南日报》等报刊撰写大量文章。现为福建省政协常委、省新闻协会、新闻学会顾问、民盟福建省委会顾问、福州市委会名誉主委,“文革”后出版《风雨故人情》等散文集5部。
(画面):章振乾访谈录(福州)。
(解说):章振乾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后赴日本深造。曾担任《新福建日报》编辑、《国光日报》总编辑,1938年到永安,担任省银行董事会秘书,其间为《老百姓》报发行人。1942年至1944年夏任中山大学经济系教授,1944年下半年再到永安,担任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后任研究所所长,在《社会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是王亚南的得力助手,同王亚南有深厚的情谊。解放后历任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现为福建省政协常委、民盟福建省委名誉主委。
(画面):陈耀民访谈录(福州)。
(解说):陈耀民1942年到永安,1943年到省卫生试验所会计室当雇员。1943年至1945年间,常用夏侯、梁楚等笔名,在《新语》及其他报刊上发表进步文章60余篇,“羊枣事件”中被捕入狱,1946年2月出狱。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福州地下市委所属的特别支部书记、总支书记、福州联合小组副书记等职,建国后任福建省卫生局秘书、福建省医科所书记等职。
(画面):李品珍访谈录(广州)。
(解说):李品珍,化名李达仁,笔名史任远,1938年曾任中共湖南宁乡县委书记,1943年10月到永安,担任《建设导报》主笔兼东南出版社首任经理。1944年7月进入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先后为《民主报》撰写社论近百篇,并协助羊枣编辑《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羊枣事件”中被捕入狱。1946年4月释放。出狱后到上海、南京,以“小雅出版社”的名义再版《方生未死之间》等。不久到湖南参加游击队,曾任湘中第一中队、湘中第三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建国后先后在衡阳、韶关、广州等铁路部门从事教育工作。
(画面):谌震访谈录(长沙)。
  (解说):谌震1941年以前曾担任南京《早报》、湖南《观察日报》、《国民日报》、九战区《阵中日报》、桂林国际新闻社和湖南衡阳《开明日报》的编辑或总编辑。1941年到永安,任刘建绪的随从秘书、《建设导报》社长、东南出版社常务董事。1945年7月12日被捕。1946年3月获释。后在福州主编过《世界语双月刊》。1948年回长沙,担任《长沙晚报》“法报”主笔。解放前夕在醴陵等地参加起义活动,曾任湘东纵队政治部主任。解放后曾任《湖南日报》编辑、《大众晚报》主笔等职。
  (画面);王一帆访谈录(汕头);《永安狱中记》(载《羊枣事件》126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解说):王一帆,又名王石林,四川中江人。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7年9月出川抗日,随国民党部队在东南前线抗战三年,因为从事抗日宣传,后以“共党”嫌疑被赶出部队。1940年6月到湖南担任《力报》记者、编辑,后到桂林从事教育工作。1943年10月应谌震之邀与李品珍同到永安,担任建设导报采访部主任等职,1944年3月到漳州担任闽南新报总编辑。1945年3月返回永安,担任东南出版社第三任经理。同年7月12日被捕。1946年4月获释,7月到粤东一中学任教。1948年进入粤东游击区,担任中共潮汕地委机关报团结报副社长兼总编辑,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离休。
抗战文化活动的杰出代表--羊枣
主持人:在众多革命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60余名共产党员荟萃永安,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进步文化活动的激流中,羊枣是最杰出的代表。
(画面):羊枣侧面像(特写);羊枣192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时与同学的合影。
(解说):1923年羊枣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33年经周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曾担任“左联”宣传部负责人。
(画面):《羊枣政治军事评论选集》及其篇目。
(解说):抗日战争爆发后,羊枣四处奔波,曾在上海、桂林、香港、衡阳等地从事文艺和新闻时事工作,为许多报刊撰写政治、军事评论,分析抗战形势,坚定而有效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画面):日军进攻历史影片资料。
  (解说):1944年春,日军进犯湘桂,衡阳告急,羊枣精辟地分析了形势,认为日寇打通粤汉线以后,必将顾此失彼,兵力分散,东南一隅可能出现偏安局面。6月,羊枣毅然决定到福建战时省会永安开辟新的抗日宣传阵地。
  (画面):战时永安省政府办公厅大门(永安文庙相片),刘建绪(相片)。
  (解说):羊枣到永安后,被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聘为福建省政府参事;福建省研究院聘羊枣为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政治研究组组长。1944年7月底,羊枣又被民主报总编辑颜学回聘为该报主笔,为该报撰写社论和专论。
  (画面):《民主报》刊头,羊枣论文《只有牺牲才有胜利》。
  (解说):1944年8月13日,羊枣为《民主报》“每周评论”栏撰写了第一篇社论《只有牺牲才有胜利》。一方面热情赞扬衡阳军民坚守孤城45天的爱国牺牲精神之外,一方面鞭挞了国民党最高当局的消极抵抗政策。8月20日发表了社论《普遍实现联合作战》。8月28日发表了社论《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该文讴歌了人民力量的伟大,提出了“重建我们的全民抗战问题”,他写道:“我们必须把全民抗战真正实现在全民的基础上,必须使每一个民众动员起来,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和自己本身而战斗”。羊枣大胆地、有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全民抗战”路线,使《民主报》的论坛耳目一新。
  (画面):《民主报》社论若干。
  (解说);1944年9月起,羊枣邀集了在永安的李达仁、赵家欣、叶康参、余志宏、郑书祥、谌震、谢怀丹等人组成社论编写委员会,为《民主报》撰写社论。羊枣本人自1944年7月到1945年7月被捕以前,就为《民主报》撰写论文76篇,12万字。
  (画面):《国际时事研究》周刊l—39期封面及刊头标题。
  (解说);与此同时,为了扩大宣传阵地,羊枣提出要办《国际时事研究》周刊,并担任主编。立即得到社科所的王亚南、章振乾和省政府编译室的李由农、赵家欣、谌震、叶康参、钱念文和省政府秘书长、爱国进步人士程星龄的支持,并通过刘建绪的随从秘书谌震请刘建绪题写了刊名,避免了图书杂志审查机关找麻烦。这是羊枣善于做统战工作的一个范例。由于羊枣的周密筹划和编辑李达仁、谢怀丹的积极配合,《国际时事研究》周刊于1944年9月1日问世。第一期即刊登羊枣的两篇论文:《解放浪潮在欧洲》、《罗斯福访问夏威夷后的太平洋战场》。
  (画面):《暂缺)
  (解说):尽管当时永安的物质条件极差,生活十分艰苦,但羊枣经常从凌晨伏案写作到夜晚。
  (画面):1945年羊枣在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永安)时的合影,论文若干标题。
  (解说):1944年底,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从南平迁到永安,羊枣被美国友人聘为美国新闻处顾问,为国际新闻特辑撰稿。羊枣精通英文,在美新处阅读大量英文资料,为他撰写论文提供了优越条件。他以扎实而敏锐的理论修养,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与同盟国在欧、亚、非各个战场的战略战役态势,用犀利的文笔,作出精辟的论述。
  (画面):《国际时事研究》论文《战神降临敌帝国》、《返回菲律宾》、《决定意义的大海战》、《太平洋战争新局势》、《环绕世界战场》、《历史空前的攻势》、《人类命运在铸造中》标题,赵家欣主编的羊枣论文集《太平洋战争新局势》封面及羊枣自序。
  (解说):羊枣撰写的一系列国际军事评论,文思敏捷,立论正确,观点鲜明,预见性强,对战争的全局和每一重大战役都能作出精辟的分析和恰如其分的判断。敌对双方征战的结果,往往和他的分析相吻合。读者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看清战争的现状,也可以看到战局的发展前途。
  (面画);苏军攻克柏林、美苏易北河会师的影片资料;《从柏林到东京》——《最后胜利的日期》(原文特写)。
(解说):羊枣1945年5月18日在《从柏林到东京》的论文中,作出了“至多三四个月,日本便可能完全崩溃”的预见。他写道:“如果苏联参战,如果美国空军对敌国本部的战略轰炸特别有效,如果我军反攻有力,在总攻发动后或甚至以前,日本都可能投降。”果如羊枣所料,这篇文章发表不到三个月,日本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人们无不佩服羊枣的准确预见。羊枣的老战友、文化界知名人士金仲华曾作这样的评价:“抗战八年,在出现于报章刊物上的极少数军事评论家中间,羊枣是特殊杰出的一个”, “我们应当把他的军事论文,和美国的麦克斯•威尔纳与伊利奥特少校、英国的佛勒少将与李特尔哈特上尉并列”。 
(画面):羊枣的政论文章《方兴未艾的欧洲政争》、《从莫斯科看欧洲》标题。
  (解说);羊枣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军事评论家,也是杰出的政论家。他在《国际时事研究》上发表的一系列政论文章,对当时各国所采取的政治策略的历史背景及现实需要,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教给人们“从两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对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这两个支配历史事件的基本因素,来分析欧洲和国际政治,引导读者穿过历史的迷雾,去寻求纷繁万端的世界政治军事演变的本质。指出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不可抗拒的,决定欧洲和世界的局势,主要不是哪一个强国的军事和外交行为,而是绝大多数的人民。 
  (画面):《国际时事研究》最后一期,6月25日特写及其他报刊刊载的羊枣论文若干标题。
  (解说):《国际时事研究》周刊于1945年6月25日被迫停刊,十个月时间共出39期,每期2万多字。其中羊枣论文54篇,40余万字。除此以外,羊枣还分别为《改进》、《新福建》、《联合周报》、《民意》、《东南日报》和《民主报》等多家报刊撰写论文。据不完全统计,羊枣在永安的13个月时间里,发表论文达140多篇,70多万字。羊枣的这枝如椽大笔,为反对国际法西斯,为争取中国抗战的早日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但也因此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仇视。
七月大逮捕
  主持人: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前夕,1945年7月,国民党顽固派在永安制造了迫害羊枣等进步文化界人士的大逮捕事件——“羊枣事件”,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永安大狱”。顽固派特务从永安到全省各地实施大逮捕。永安城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这个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
  (画面):新四军抗日历史影片资料。
  (解说):1945年初,美国军队曾经打算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对日作战,希望得到有关沿海日军的情报。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的秘书谌震便将改进出版社的助理编辑周璧介绍给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处长兰德。2月下旬,周璧和未婚妻彭传玺,在省行政干部训练团的刘文铣的陪同下去浙江,找到新四军浙东纵队负责人,传达了美新处要与新四军联系的要求。浙东纵队请示党中央后答复,应由美国大使馆与延安联系。之后,刘文铣留在浙东参加了新四军。周璧、彭传玺则于5月在返回永安途中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画面):周璧访谈录(常州)
  (解说):周璧1943年到永安,先后在《中央日报》、《民主报》和《东南日报》副刊发表宣传抗战文章,还在其他进步报刊任记者、编辑。并协助董秋芳编《新语》。周璧于1946年3月出狱,解放初在苏州参加工作,1982年退休。
  周璧并不是共产党员,被捕后在特务胁迫下交代了一些他认识的文化界人士,而国民党顽固派便把这些人作为逮捕的对象。妄图取缔永安的抗战文化活动,并企图从中挖出永安的地下共产党组织。所以,他们根本不管周璧是受美新处派遣,持的是美新处护照这一事实,也不与美新处联系,就悍然施行了大逮捕,一手制造了“永安大狱”。所以,周璧被捕成了“永安大狱”的导火线。  
  (画面):刘金访谈录(上海)
  (解说):刘金因浙江家乡沦陷,1942年流落到福建三元,第二年随省干训团迁到永安。1943年起在《民主报》副刊《新语》上发表进步文章近200篇。45年2月底随同周璧前往浙东后,留下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军师部队的报纸当记者、编辑,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转业到上海,历任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文学报总编辑、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等职。著作有《前线的故事》、《马上随笔》、《愁死岗的黄昏》、《阿Q后传》等多部。
  《画面》;《中央日报》(福建永安版)社论(2篇)。
  (解说):事实上,国民党顽固派早就把永安抗战文化活动视为洪水猛兽,伺机镇压。早在1945年3月13、1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福建永安版)发表的《肃清危害党国的毒菌》和《强化本党革命的壁垒》两篇社论,就已经凶相毕露地道破了他们要进行镇压的罪恶阴谋。社论诬蔑进步文化界人士“深入文化机关团体,盗用公私报纸杂志发布谬论”,叫嚣要对“潜藏在福建境内的反革命及假革命分子”“实行大刀阔斧的手段彻底对付”,为镇压抗战文化制造舆论。  
  (画面):“闽省文化界”《通电》。
  (解说):1945年7月7日,《中央日报》以“闽省文化界”的名义泡制一份所谓130人的联名《通电》,污蔑,谩骂中国共产党和进步文化界,叫嚣要“立即赶而堵击”。目的是为他们即将施行的大逮捕又进一步制造舆论。
  (画面):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大门口照片,顾祝同照片。
  (解说):1945年5月,窜到福建活动的国民党少将特务俞嘉庸,秉承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密旨, 于7月l1日在永安召集本省军统、中统特务头目制订抓人计划。他们首要的目标就是立即逮捕羊枣和谌震。
  (画面):刘建绪签发的“逮捕令”(相片);省政府主席公馆(永安上吉山)。
  (解说):1945年7月12日凌晨,特务头目俞嘉庸亲自窜到刘建绪官邸,胁迫刘建绪以“商谈公事”为由,通知羊枣、谌震到省政府开会,刘建绪迫于顾祝同的压力,只好照办。
  当天上午七点多钟,省政府打电话要羊枣马上来开会。羊枣赶到省政府办公厅,见情况异常,知道事态不妙,立即打定“走”的主意。他没有拿走进门时挂在衣架上的西装,装着去解手,神态自若地走出会议厅,又走出省政府大门,奔向郊外山上,在草莽、荆棘中边走、边爬、边躲,直到深夜,才到达美国新闻处。羊枣夫人沈强当天下午就到了美新处暂避。  (画面):(暂缺)
  7月12日这一天,特务搜查了羊枣和谌震的住处。一连几天搜查了东南出版社、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省政府编译室,省政府图书馆、省气象局,省行政干部训练团及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等单位有关人员的办公室和宿舍,翻箱倒柜,寻找共产党人的“罪证”,但一无所获。
  逮捕行动由特务头目俞嘉庸坐镇指挥,省党部调查统计室主任中统特务赖文清和中统永安区区长蒋海溶带领特务抓人。军统特务头子、省政府调查统计室主任易聘珍在外地闻讯,急忙赶回永安,参与逮捕行动。
  (画面):(暂缺)  
  (解说);当特务得知羊枣躲在美新处后,他们立即武装包围美新处,逼美新处交人。美新处负责人兰德以羊枣是美新处职员为由加以拒绝。相持几天之后,顾祝同电告重庆,由外交部向美驻华大使馆交涉。这时,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已由支持国共联合抗日改变为“扶蒋反共”,美国大使馆以“不干涉中国内政”为借口,命令永安美新处将羊枣“引渡”给第三战区。羊枣于7月15日被投入监狱。
  (画面):《羊枣事件被捕人员》表(载《永安进步文化活动陈列室资料解说词》55页)。  
  (解说):从7月12日开始,特务先后在永安还逮捕了王石林、易湘文、李达仁、李力行、余敦、陈耀民、姚勇来、沈嫄璋,贵畹兰、李达中、赵伯衡、董秋芳、叶康参、曾列明;在连城逮捕了毕平非、杨学修;在福安逮捕了钟尚文(骆何民);在龙岩逮捕了陈学铨、潘超;在泉州逮捕了霍劲波;在南安逮捕了林子力、游淑德;在晋江逮捕了陈伟顺;在顺昌逮捕了陈文全;在南平逮捕了刘作周。省政府秘书长程星龄被软禁,省汽车运输公司董事长江子豪被拘留。连同周璧、彭传玺,在“永安大狱”中先后被捕、被扣、被禁达31人。其中有部分为中共地下党员,有的是进步文化人士和国民政府职员,有的是青年文学爱好者。永安城朝野上下为之震动,进步人士人人自危。国民党顽固派特务企图从被捕人员的审讯中破获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但一无所获;也没有查到羊枣、谌震同新四军有任何联系的证据,他们的希望落空了。
  (画面):永安上吉山省保安司令部监牢(实景或相片);1985年9月叶康参、王一帆等重游当年囚禁羊枣、叶康参、王一帆等12人的省保安司令部监牢时的合影(相片)。
  (解说):羊枣被捕后,被单独关押在永安上吉山省保安司令部监牢的单房里。夜阑人静,不时传出羊枣低微而坚定的抗战歌声。
羊 枣 之 死
  (画面):(暂缺)
  (解说):1945年8月6日,羊枣、谌震等四人被押送到江西铅山,囚禁于国民党第三战区直属联络站。
  (画面):羊枣翻译的《我的爸爸》手稿(《文萃》第16期,1946年1月23日);(其余暂缺)
  (解说):顾祝同曾以少将军衔引诱羊枣为国民党办报,要羊枣“写书悔过”,参加国民党,都被羊枣严辞拒绝。在监牢里,羊枣埋头翻译美国作家克拉伦斯•戴的长篇小说《我的爸爸》。
  (画面):庆祝抗战胜利影片资料。
(解说);1945年8月,历经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了,而为夺取抗战胜利而日夜呐喊的羊枣和他的战友们,却被羁押在杭州及永安地方法院看守所。人们日夜盼望的胜利到来了。然而,他们却不能为庆祝抗战胜利而欢呼,他们没有了自由,没有了欢笑。
(画面):羊枣弥留之际和夫人沈强的合影;(其余暂缺)
  在杭州监狱,特务对羊枣施行了惨无人道的精神折磨和肉体摧残。1945年底羊枣患了恶性疟疾,他几次要求出狱就医。从福建赶到杭州的羊枣夫人沈强,也苦求当局给羊枣治病,但都不被准许。直到1946年1月7日,羊枣舌头变大,说话困难,视力模糊,生命垂危,国民党当局才在特务的严密监视下送羊枣去医院就诊,但羊枣已病入膏盲,回天无术了。
  (画面):(暂缺)
  (解说):沈强陪了他四天,可是羊枣所讲的话不到20句。弥留之际,沈强问他:“是不是你翻译的书要设法出版?”他点点头; “是不是想念你的儿子朝汉?”他又点点头。朝汉是羊枣唯一的儿子,16岁时送去参加新四军。沈强说:“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把你的稿子拿回来出版,我一定把朝汉找到!”这样他才放下心来。1946年1月11日晨,也就是蒋介石在政协会上宣布释放全国政治犯的第二天,羊枣在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囚禁中,被迫害致死了。就这样,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代新闻巨子、党的好儿子、中华民族的优秀战士,离开了战场,离开了我们!年仅46岁。
  (画面):羊枣留给夫人沈强的遗言(记录手稿)。
  (解说):羊枣死后,沈强从谌震那里得到羊枣1月3日托谌震笔录的遗言,遗言说:“我真不想死,因为有好多工作需要我做,现在我只希望你坚强的活下去。希望六妹再接再厉,为中国学术文化多尽点力。我从事著译十余年,此刻回想起来,真觉得太少。我一向集中力量做当前工作,并不曾打算先替自己留点永久的业绩,更没有想到自己就这么死了。不过总计这些年,写的东西如搜集齐全,也有四五百万字,虽说算不了什么,总是我这一生留下的足迹,希望六妹为我集辑出版,那我也就不虚此生了。”羊枣的六妹杨刚也是中共党员,从事新闻工作。
  (画面);《解放日报》刊登的悼念羊枣文章剪集(相片);《解放日报》1946年1月23日特稿;《上海新闻记者为羊枣之死向国民党当局的抗议声明》(《羊枣和“永安大狱”》第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杨刚质问顾祝同公开信和顾祝同的复信(相片);《杨刚致全国新闻界同业电》(《羊枣和“永安大狱”》第5页);杨刚在羊枣墓前像(相片)。有关抗议国民党反动派要求民主自由和释放政治犯的历史影片资料。
  主持人:羊枣被迫害致死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大为震惊。《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文汇报》、《时代》等报刊纷纷发表消息、评论,要求惩办非法下令逮捕羊枣的祸首,平反永安冤狱,释放同案一切人士。羊枣胞妹,《大公报》驻纽约特派记者杨刚在上海《大公报》发表了质问顾祝同的公开信。政协委员罗隆基等人当面质问蒋介石,要求释放“永安大狱”的全部政治犯。
  (画面):《文萃》周刊第16期封面,目录(1946年1月24日)和同一期19页“特稿”《羊枣(杨潮)之狱》;夏衍等人的悼念文章标题。
  (解说):羊枣的战友和全国知名人士夏衍、田汉、金仲华、柳亚子等纷纷发表文章痛悼羊枣,愤怒抗议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永安大狱”,揭露了国民党政治制度和特务制度的反动本质。
  (画面):羊枣追悼会现场相片:郭沫若主持、参加追悼会的人士、马叙伦致悼词;杨潮烈士墓碑;陆定一挽联。
  (解说);1946年5月19日,上海文化界、新闻界一千多人举行羊枣追悼会,由郭沫若主持,马叙伦、粱漱溟、许广平,金仲华、田汉、熊佛西等讲了话。参加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陆定一送的挽联写道:新闻巨子,国际专家,落落长才惊海宇;缧绁蒙冤,囹囵殒生,重重惨痛绝人寰。这个追悼会把永安进步文化活动的斗争延伸到全国规模的斗争中去。
结  束  语
  (画面):《羊枣政治军事评论选集》、《羊枣和“永安大狱” 》、《新闻巨子羊枣》(福建师大图书馆流通部藏书)、《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羊枣事件》、《新文化史料》等书刊封面;《羊枣生平事略》及《后记》;杨朝汉在羊枣墓前像(相片);羊枣烈士证书(民政部1989年核发)。
  (解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89年颁发的羊枣(杨潮)烈士证书说:“杨潮同志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永安大狱过去了5O年,羊枣烈士牺牲已整整50周年。现在为了缅怀这位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代新闻巨子,纪念他的光辉业绩,发扬他的革命精神,羊枣唯一的儿子杨朝汉已将其父亲的部分文稿加以整理、出版。他在回忆起1937年底,在上海,父亲把他送去新四军时,他曾稚气地问父亲,说:“爸爸,许多人都到延安去了,你怎么不去延安?”父亲平静地回答:“党还需要人留在这里工作。”那年杨朝汉才16岁。自离别以后,再也没见过父亲的杨朝汉痛心地说:“万万没有料到,抗战初期在上海的分别,竟成了我和父亲的永诀! ”杨朝汉以崇敬的心情,在1982年补写的“后记”中说:“永别了,亲爱的父亲!您那从容赴义、义无返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全家子孙后代的心中,永远活在中国革命人民的心中”!
  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1945年发生在永安的大逮捕事件,国民党顽固派得意于一时,镇压了永安抗战文化活动。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胜利了。但是历史的发展恰恰相反,永安大逮捕激发了一场超出省界、波及全国的斗争,使国民党反动派的面目更加暴露,激起了更多人们的反抗。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国民党顽固派不得不释放其他的被捕者。难友们一出狱,或参加新四军,或参加游击队,或参加地下党,或参加民主党派,或以笔代枪继续战斗。
  (画面):“抗战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学术讨论会”会场、全体与会人员合影,部分与会当事老同志合影(相片)。
  主持人;半个世纪过去了。杰出的文化战士、学者、作家卢茅居、黎烈文、王亚南、邵荃麟、董秋芳等都先后去世了,同他们一起战斗的战友们也大多离开了我们,健在的也已满头白发。但是,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时,我们不会忘记,这些革命知识分子和文化界爱国民主人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追求真理,伸张正义,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战斗,把自己全部的光和热,甚至生命,贡献给民族解放事业。
  (画面):永安新貌;《金山银水话永安》电视片资料选录。
  (解说);燕江溪水,滔滔东流。永安山城,已到处是高楼大厦,观今追昔,我们无限怀念曾在永安进行过艰苦卓绝斗争的文化战线的先驱们,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的爱国热情、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将激励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新的贡献。
  1996年6月  成稿
  2012年9月  修改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论党对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领导

林洪通   2年前   32149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姚勇来、沈嫄璋政治身份之谜

林洪通   2年前   23710点

林洪通编著:福建抗战省会永安美国新闻处的抗日宣传活动二三事

林洪通   2年前   23536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时期我国东南独树一帜的永安《民主报》

林洪通   2年前   28085点

林洪通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之《他们无愧为羊枣烈士的后代》

林洪通   2年前   8145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时期驰名中外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

林洪通   2年前   7407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史话》之《拜访百岁音乐家缪天瑞先生》

林洪通   2年前   5335点

林洪通:永安抗战文化简介

林洪通   2年前   25582点

《永安抗战文化史话》目录

林洪通   2年前   20430点

《永安抗战文化史话》序二:永安,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

高时良   2年前   28977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