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市场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

袁礼斌  2004/6/29  5928点  永安之窗
  区域发展差距的形成机理 
  区域发展差距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经济增长的机理。事实上,在市场体制中,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快慢,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资源供给的总量与结构;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就资源问题而言,实现经济增长的资源有很多种,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供给、技术、教育等,各种资源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产品或服务,从而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这里有一个资源供给的比例和结构的问题。从一个地区来看,有的资源多,有的资源少,经济增长的快慢,往往取决于供给相对最少的那种资源。这就是经济学上的“水桶原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早期最短缺的资源是资本,然后是“发现市场机会的能力”(企业家)。从这个角度上看,欠发达地区首先要解决的是资本供给问题。尽管这些地区有大量的劳动力,也就是刘易斯所说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有的地区甚至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缺乏资本,缺乏技术,其经济增长依然较慢。与此相反,有的地区,尽管某一种资源的供给并不很丰富,但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等资源供给结构比较合理,因而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就比较快。因此,同样的市场体制下,资源结构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率就可能大不相同。 

  就市场效率而言,市场配置资源也有一个效率问题,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失灵;二是市场不健全,机制残缺。我们这里主要讨论后者。同样的资源,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这里有两种情况特别重要。一是在从资源组合到产品生产,再到市场销售这个完整的市场过程中,市场机制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即由市场来决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为谁生产。二是市场机制对区域稀缺资源的调节性补给,如一个地区资本短缺,就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从经济学上看,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说明。一定的资源组合,在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下,能生产出的产品组合将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某点;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下,能生产出的产品组合总是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左下方,即总低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的组合。因此,同样的资源结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率也可能大不相同。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之中,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与经济转型速度的快慢直接相关。转型较快的地区,如沿海地区,市场发育早,经济增长起步快,发展水平一般比较高;转型较慢的地区,如东北地区,市场不成熟,配置效率低,经济增长起步慢,发展水平也就相应比较低。可见,我国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供给;二是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 

  缩小区域差距离不开市场 

  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难题,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除了政府在宏观上的倾斜和发达地区的得力扶持之外,关键是要建立起促进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按照上述分析,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区域的资源供给结构,对大部分欠发达地区而言,主要是扩大资本供给;二是培植市场机制,促使欠发达地区尽快实现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这当中,根本的问题是市场机制,因为资本供给等资源结构改善问题仍然需要由市场来解决。可见,尽管市场是促成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但缩小区域差距仍然离不开市场。 

  目前欠发达地区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各类招商活动不断,从大陆办到港台,从国内办到国外。如何评价这种行为?什么样的招商引资是成功的?我认为,主要应看它对区域增长的贡献,具体地说,就是要看它对区域资本供给和经济转型的作用,特别是要看它对该地区市场机制的贡献。招商引资所能形成的效果,可以有以下三个层次:一是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进了市场理念,引进了市场化的管理,形成了生产能力,解决了就业,创造了利税,促进了当地的市场化改革;二是引进了一个项目,形成了生产能力,解决了居民就业;三是项目引进不成功,出现亏损,中途出现变故。这当中,第三个层次显然是最不可取的。然而,这往往在欠发达地区是最容易发生的。不少欠发达地区建设了开发区,引进的项目大多是“只开花不结果”。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这些地区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代替市场选择项目而造成的。第二个层次是比较理想的。它对地区增长形成了直接的、实质性的贡献。第一个层次才是最理想的。它不但形成了生产能力,上交了利税,解决了就业,还加速了区域市场化的进程。 

  由此,我们认为,对招商引资行为的评价,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对区域增长的直接贡献,包括产出、利税和就业;二是对区域市场化的贡献,特别是市场化的理念和管理。从长远来看,市场机制是推动区域增长的基本力量,因此后者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不能为招商而招商,不能把招商仅仅定位于解决资本的供给,而应该作为一个战略来抓,也就是说,要把它视为加快本地区市场化进程的龙头。 

  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本的问题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要借助于市场,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协调发展问题。 

  欠发达地区市场化的关键是培育市场文化 

  怎样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促进市场制度建设?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分为正规规则与非正规制约两种。前者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正式发布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它们直接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后者主要是指道德、习俗等,它们间接影响、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从我国的国情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制度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法律法规方面基本统一,不存在太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在市场制度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非正规制约,即在市场文化,在人们的观念、习俗等方面。总的说来,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往往是思想解放,能够快速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培育市场文化,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促进市场化进程的关键,也是市场制度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什么是市场文化?什么样的文化能适应市场体制?不少学者研究过市场体制中的文化问题。欧洲学者查尔斯研究了资本主义世界创造财富的七大文化。这些国家的市场文化尽管各不相同,但也有不少相同之处,如尊重个人权利,崇尚自由,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等。我们这里所说的市场文化,是指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又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型文化,是民族性和市场性的统一。培育市场文化,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排斥市场、压制个性的内容进行改造和重塑。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我们所要培育的市场文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尊重个人权利;二是突出市场竞争;三是鼓励变革创新;四是注重社会责任;五是倡导勤俭节约。 

  要形成这样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在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尤其还需要重点改造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足常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足思想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中是少有的。小富即安,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其突出。不可否认,“知足常乐”有积极的一面,但市场经济正是在人们不断追求新生活、新价值的过程中发展的,是由竞争来推动的。而竞争的动力正在于人们内在的逐利动机。一味地知足常乐,就会限制竞争,从而阻碍经济发展。二是求稳怕变不敢创新。中国人凡事总以“先王”、“古法”、“祖传”最为可靠,而不问这些对于当前环境是否适用。人们常用“安静”、“持重”、“老成”等来赞誉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出问题,不犯错误是最高准则,干不干事是第二位的。这是欠发达地区比较突出的现象。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制度。市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多变。任何企业都不能仅靠一个产品立足市场,任何产品也不能仅靠一个造型、价格长期占领市场。竞争的首要准则就是变化,因此,求稳怕变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障碍,必须突破。三是依赖思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企业和个人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企业效益差,员工下岗,往往都是去找政府,而不是从自身想办法,开展自救。这一方面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承担了太多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扭曲了企业及个人的责权利关系。在新的市场体制中,企业、个人都应该是能够独立承担相应责任的主体,政府是公共利益和公平竞争的维护者。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但绝不是把企业和个人“包”下来,因为这样反而会扼杀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市场经济强调个人的权利平等。只有平等了,企业和个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了,才会有公平的竞争。在这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否定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袁和平   19年前   13329点

新视角看区域经济发展

19年前   10667点

日本爱知县区域规划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启示

汪阳红   19年前   13822点

区域经济关系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段进东 卢迪   19年前   10621点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发展

施永康   20年前   10292点

贡川镇分类服务全力提升计生工作上台阶

葛坤全  吴燕   9年前   65136点

曹远镇积极兑现各项计生优惠政策

葛坤全  陈怡允   9年前   58306点

统筹规划 提升档次 加快北部工业新城建设步伐

吴家福   12年前   78549点

发挥生态优势  力促绿色发展

朱昌汲   12年前   61397点

发挥生态优势  力促绿色发展——学习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随感

朱昌汲   12年前   65364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