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发展

施永康  2004/7/29  9456点  永安之窗
  
  贯彻“两会”精神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思考 

  编者按:人民日报4月9日理论版发表文章《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思考》。本报今日予以转载。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近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这是一项战略决策。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把握发展规律、深刻体察省情、直面困难挑战、坚持开拓创新、立足更高站位和更宽视野作出的抉择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不仅是对福建改革开放20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创新,也是福建乃至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可违背的经济规律。随着社会分工和地区分工的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越来越由彼此孤立与阻隔走向相互联系与依赖,并以若干个增长极通过产业关联、技术扩散和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地区跟进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与此相适应,城市及区域发展战略也应进行根本转变,即由传统的注重引进产业、缩小区域差距等问题,转向注重发展区域优势、激活区域经济。 

  不可逆转的潮流大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区域一体化组织已较为成熟,我国也在积极加快国际经济合作步伐。在国内,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长三角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珠三角与港澳经济日趋融合,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保持良好势头。这说明,现实及未来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区域经济为单元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整合。而这又要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改变垄断部门分别控制资源的割据状况为前提。 

  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当前,福建加快发展面临着多方面压力。福建处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之间,资源相对匮乏,发展腹地狭小,吸附能力偏弱,过去的很多优势正在缩小或失去。从内部格局看,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原因,发展仍旧局限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尚未形成有机统一的发展整体,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趋同(而非趋合),由此造成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区域资源浪费和发展成本上升,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减弱,发展的协调性和流畅性受到制约。打破阻隔区域生产协作和交流的体制性障碍、组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的要求日益强烈。 

  从经济全球化视野来审视福建发展,从全国发展大局来把握福建定位,从全省“一盘棋”角度来考虑生产力布局,准确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和外延 

  建设一个能够有效实现区域协作和市场扩张,增进省内、省际、国际经贸技术互补,多方向、全方位对接联动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必然趋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载体。区域的优势在整体而非局部,在联合而非分割。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意味着城市发展规划须与区域总体规划相结合,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生态区划相结合,区域分工、专业分工更加明确,区域内产业链布局更加合理,生产要素实现有机整合与优化配置,区域内部利益协调均衡,生态环境治理协同高效。这就要求逐步实现“精神同质、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建构一个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公共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涵盖福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板块。福建北承长三角,东临台湾省,南接珠三角,西连江西省,拥有全国长度第二的海岸线(3324公里),共有22个较大港湾、367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46个)。这一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使得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若即若离”。“若离”,是因为福建处于其直接辐射半径之外;“若即”,是因为从全国范围来讲,由北而南,环渤海、长三角、福建东南沿海、珠三角地区正好构成中国的东部发达区域带。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范围,不仅包括福建这一主体部分,还应覆盖粤东、浙南、赣南等经济协作区域。这样的规模,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又有足够的力量与东部其他经济区合作竞争,成为辐射赣、鄂、湘和浙南、粤东的华东南地区对外窗口。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与相邻经济区相生相长的合作伙伴。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区域分工与交换联系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任何区域的产业结构对全国而言都应该是专业性和辅助性的。同样,海峡西岸经济区并非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它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必须同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国内实力最强、增长最快的经济区域联系起来,同资源丰富、优势突出的内陆省份联系起来,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连片繁荣和东中西部互动;必须进一步密切与台港澳的关系,承接来自东岸台湾省的产业转移和实现资源互补,并联手加强与世界各地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提高吸纳与消化、生成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既要立足和发挥自身优势,培育自己的产业集群,又要充分考虑与其他经济区的对接互补;既要在区域竞争中谋求生存,又要在区域合作中增强实力;既要力求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又要维护和彰显祖国统一这一最高利益。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体制障碍逐步消除的过程,一个追求有效开放、后劲持续的过程,一个实现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过程,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是如何摆脱行政区经济的羁绊,从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整合发展的思路出发,推动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以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为此,要做到“一个立足、三个坚持”。 

  立足自身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固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和矛盾,但这一区域也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除了独特的区位优势,还有以下突出优势:一是观念优势。福建是全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改革创新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二是侨台优势。福建是全国第二大侨乡;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闽台两地具有“血缘亲、史缘久、文缘深、语缘通、神缘合、俗缘同”的“六缘”特色,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此外,从发展基础看,福建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外经外贸发展迅速,交通、邮电、通信、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初步联网,为新一轮合作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从政策支持看,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和理论总结,福建省委、省政府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再加上国内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大趋势,可以说,福建当前的发展得天时、占地利、拥人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大好机遇。 

  坚持对外开放。要反对地方封锁,推进跨地界、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全面开放,清除阻隔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产业整合和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组,建立促进区域经济融合的经济体系。充分考虑区域产业未来在全国、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片面追求在本地延伸产业链条和自成体系的项目布局,努力在区内、区际、国际汲取经济发展资源。 

  坚持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三次产业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纵向(中央和地方)与横向(部门)之间、开放和创新能力之间、近期和长远之间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应注意既提高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质量,又提高文化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既使国民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又保证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运行质的提升;既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经济活力,又妥善处理发展动力与资源压力、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等矛盾,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全面繁荣。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的,是提升这一区域的综合竞争力。而竞争力强弱,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与效率,而且取决于经济、文化、城市建设能否齐头并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能否互动共荣,改革、发展、稳定能否协调统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繁荣,以文化的充盈勃发促繁荣,以城市的科学布局促繁荣。 

  我们所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整体着眼来说的。对于区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而言,只有各自“找准位置,凸显作用,多作贡献”,实现互补互融、联动发展,才能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实做强。一句话,就是应“和而不同”。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一环,将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决策总框架下,对经济、文化、城市三位一体的大泉州发展战略进行相应完善与创新,力争在更高站位、更高层次、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起飞,确保“两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好自己该做、能做的事。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书记)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明生态村

19年前   10846点

弘扬闽商精神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苏振芳   19年前   9725点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之路

黄家骅   19年前   9877点

贡川镇分类服务全力提升计生工作上台阶

葛坤全  吴燕   8年前   62554点

曹远镇积极兑现各项计生优惠政策

葛坤全  陈怡允   8年前   55949点

统筹规划 提升档次 加快北部工业新城建设步伐

吴家福   12年前   75905点

发挥生态优势  力促绿色发展

朱昌汲   12年前   58874点

发挥生态优势  力促绿色发展——学习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随感

朱昌汲   12年前   62549点

永安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洪文殊   14年前   77108点

永安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吴家福   14年前   68257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