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优化结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县域经济的内在扩张力主要靠项目带动。一个好的项目,尤其是工业性项目,可以聚集生产要素,带动一个产业、行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由此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因此,必须按照“以项目带动县域经济,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调节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的发展思路狠抓项目建设。必须创新项目带动工作机制,改变过去主要由计划部门自下而上报项目的单一项目生成方式,以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指导,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各部门、企业和专家共同参与的项目生成机制,树立强烈发展意识,认真开展好发展研究,抓住发展机遇,做好项目的储备、准备和实施工作。当前,必须突出抓好“炼化一体化”工程的实施启动,促进一批重大关联项目落地泉州。
———全面推动工业园区建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平台。壮大园区经济是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结合点,是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培育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加快现有县级和乡镇工业小区的整合步伐,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配套。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强聚集功能,并能集中体现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的新型工业园区。通过园区建设把城市做大做强,提高对农民进入城市的吸引力,引导农民和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集中,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协调发展。目前,必须针对泉州市各类工业区星罗棋布、规模偏小、功能得不到应有发挥的实际,结合城市化建设进程,打破行政地域界线,按照“统一布局、分层管理、纳入城市化、提高集约度”的要求,对现有的198个工业区进行优化整合。
——集中力量培育产业链,发展配套经济,提高县域经济关联度。产业聚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更多地强调集聚过程知识、技术的重组,人才的集中和熟练劳动力的形成,同一环节的企业往往具有产业集聚的倾向,上下游环节间也呈现集聚发展的状态。泉州县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全市已形成纺织鞋服、建材建筑、食品饮料、工艺制品、五金机械五大支柱产业和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三大主导产业。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产业链条短,关联度差,甚至有的脱节,产业链形不成,企业之间缺少关联度,相互之间无利益牵制。延伸产业链的关键是以五大支柱产业和三大主导产业的龙头产品、关键性产品发展配套项目,激活、带动一批上下游环节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发展规模的产业链。
——发挥比较优势,培养特色县域经济,建设五大载体基地。产业特色决定县域特色。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经济基础脆弱、功能不健全、没有发展动力的城市。泉州各县市区都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工业增长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只要重视优势产业的培育,对各县市区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发挥比较优势,使各县域在突出各自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在产业、产品方面的合理分工或互补协作,避免产业雷同,形成产业协作和产品配套合力,把特色县域经济做强做大,就能实现工业经济高速、稳定增长。五大载体基地就是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基地,促使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泉州,一批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设民生产品制造基地,规划建设和做大做强已有的民生产业基地,提高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增强民生产品市场竞争力;建设石化工业基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一批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生产要素集散基地,提高生产要素集中度和整合效应。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县域工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能力,改进工艺技术,更新产品换代为重点,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业绩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尽快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产学研联合机制,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支持企业引进各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创新用人机制,让人才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同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机制,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县域经济后发优势。跟踪和掌握先进信息技术,发挥县域经济后发优势,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生产力的跨跃式发展。重视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的作用,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摆上优先位置,使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为泉州市主导产业,成为工业化的火车头;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加快形成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作者为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