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腔戏

  2004/8/26  14325点  永安之窗
  大腔戏也称大门腔,据记载,它是福建省解放以来发现的最古老剧种,有弋阳腔活化石之称,现仅存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因"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而得名。

  大腔戏源于江西弋阳一带,距今已有670多年的历史。

  根据青水畲族乡《熊氏族谱》记载,熊氏家族的祖先系湖北江陵人氏,熊十三公于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因避战乱,携五子从江西石城沿途游猎逃难,经闽北邵武,迁徙至青水畲族乡丰田村定居。因熊十三公的长子熊明荣在江西石城时自小爱好戏曲,兼学不少民间杂调,迁徙中随身携带戏书,引大腔戏传入青水丰田村。落脚后,平时闲聊或逢年过节,他便请族人哼唱自娱,搭台演出,组成戏班送戏到邻近的小山村。

  在明朝中叶,青水大腔戏汲取了元末明初南戏一支流派"弋阳腔"的戏剧声腔以及青阳腔和徽池雅调,并糅合木偶戏和道教舞蹈,与山歌、民谣等相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大腔戏。

  大腔戏粗犷古朴,唱腔结构为曲牌连套式,起伏大,音高亢,唱时大小嗓结合,"字多腔少,一泻而尽"。唱词多为长短句格式,属中洲音韵。锣鼓是大腔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戏班一般由15人组成。舞台陈设很简单,仅有一桌二椅,化装用色也只有红、黑、白三种。服饰则根据不同角色,设计出别具一格的"顺套",成为大腔戏的象征性服饰。

  大腔戏《白兔记》也称《刘知远白兔记》,诞生于元代,是南戏鼎盛时期出现的一个优秀剧本,几乎与《琵琶记》齐名,为刘唐卿所作。《白兔记》共分22场,它讲述的是后唐五代十国后汉建立者刘知远年轻时的一段悲壮爱情故事。

  现在公开演出的大腔戏手抄本剧本《白兔记》,是根据丰田村老艺人熊德树传教排练的。发掘于清崇祯十七年(1644年),全国仅发现这一处,是我国唯一的珍本,是研究我国戏曲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其手抄孤本,现存放在永安市博物馆。

  据卢天生等人的研究表明,600多年来,丰田洋村的村民将祖先从老家带来的音调世代相传。其大腔戏唱腔中,至今仍保存着与湖北兴山体系民歌相同的特性音调,主要有↑do mi sol和↓la do ↓re两种调式的音阶系列,常以游动的特性音作终止音,形成独特的调式。以"三声组"结构旋律,旋法多为邻音级进,并且还有相同的风格、发声方法、演唱方式等。

  大腔戏的发掘和整理不仅对我国传统戏剧的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揭开了1180多年前,唐长庆二年(822年)前的荆州楚国古音三音歌的奥秘。

  "正月立春竖竹杆,竹板家小保平安;初一初三祠堂边,搭台上演大腔戏。"大腔戏是植于永安土壤上的一棵"带泥土的古莲花",如今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仍在散发淡淡的幽香。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探访永安青水土堡群

刘晓迎文/图   17年前   22301点

青水婚俗舞

20年前   13030点

青水木偶戏

20年前   16614点

畲乡舞龙丁

20年前   13558点

打黑猩

20年前   12523点

古戏台

20年前   26087点

《永安抗战文化史话》目录

林洪通   2年前   21151点

爱心热线

一点通   3年前   18387点

上坪乡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2276点

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7602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