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九节龙

  2004/8/26  10213点  永安之窗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马精神无不象征着威武雄壮的气势。

  数千年来,龙和凤就是华夏民族崇敬的形象,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这是因为,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氏族的图腾崇拜,被视为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故龙舞是喜庆佳节中最常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并表达着人们祝愿人寿年丰之意。早在汉代人写的杂记里,就有祈雨仪式中人们穿着各色彩衣,舞起数丈长的青、赤、黄、黑各色大龙的记述。张衡在他的《西京赋》里也有"鱼龙漫衍"的生动描写。龙舞经过几千年流传与发展,在我国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形态都各有特色。

  在竹乡永安,龙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参加舞龙的除青壮年外,还有妇女和儿童,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从耍龙的人数看,少者一人舞双龙,多者百人舞一龙。从龙的造型看,有龙灯、布龙、草龙、蕉叶龙、绣球龙、百叶龙、段龙、地龙、游花龙、滚地龙、纸龙、人龙、板龙、板凳龙、苍龙舞等几十种之多。流传比较普遍的有:龙灯,也叫火龙,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龙身一般从七节到数十节不等,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以一米多的彩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内燃灯烛,节下装长柄,供舞者握持。舞时,一人手拿"宝珠"(球形灯彩),在龙头前引龙起舞。火龙以气势雄伟磅礴见长,多在节日夜晚耍舞。有的地方在舞龙灯的同时还放焰火爆竹,加之锣鼓齐鸣声势炽烈,蔚为壮观。有的舞龙灯时,以数十盏云灯相随,龙灯在云灯中来往穿梭,烘托出祥龙腾云驾雾之势。也有的以鱼灯、虾灯、螃蟹灯等与龙灯同舞,龙在各种彩灯中飞舞盘旋,刻画出翻江倒海之貌。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他出身贫贱,靠参加农民起义才起家创业,并能称霸天下,被评为"得国之正,皆非汉唐宋所及"。流行于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的"朱氏九节神龙"即为朱氏子孙纪念其先祖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游艺。龙身轻巧,可做高台表演。"以小成其大,小龙也风流"。即祭先祖朱元璋"位卑勿敢忘忧国"之大志。

  根据《沛国郡紫阳朱氏族谱》记载:小陶朱氏是在四百多年前由湖南迁来的,先达建宁,后抵小陶。为颂扬先祖的业绩,后人们根据"攻克大明府"的九路英雄好汉扶持朱元璋起义、登基做皇帝的故事情节,制作了分九节构成的"布篓龙",每逢开展祭祖活动时游舞。

  小陶"朱氏九节龙"以四根龙柱为中心,舞时必须紧紧地围绕着四根龙柱,表演"穿四斗金""缠龙柱"等传统套路。同时,在厅堂或大坪里用三张桌子搭起一个高台,让他们表演带有轻功的"上京城""缠桥"等高难动作。随着历史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龙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内涵,例如:灯添吉祥、管筲歌舞,乞求保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不断地赋予它更多的使命,由此,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丰富了小陶"朱氏九节龙"的内涵。

  "朱氏九节龙"的龙头、龙珠、龙尾、龙身均由竹篾扎成骨架、裱以色纸,使其牢固,而后,再蒙上画了鳞甲的白布或沙布,或者先蒙上布再画,内点烛火,工艺讲究,形态逼真。表演者均为村里的年轻人和有经验的中年男子,他们身着黄色汉衣,肥裆裤、束腰带、打绑腿、穿草鞋或光脚丫,依次而行,走在最前面的是"灯头牌",继后是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待龙全过后,接着才是花灯、龙柱、乐队、烟火等约四十余人,表演的套路也是层出不穷的,如园场、风炉栅、卷轮毡、汉卷轮毡、缠龙柱、穿龙柱、穿花、缠桥、上京城等九种套路。主要技巧表现在队形变化无穷的"穿"、"缠"和过桥上高台的"腾"、"翻"、"穿"上。"缠"要如胶似漆、缠缠绵绵;"腾"要群峰出没、高低有别;"翻"则更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表演时以锣鼓助威,旗帐助兴,祥龙在万点火花中上下起伏跃动,金光闪闪,气势热烈而又雄伟壮观。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竹乡林农舞起巨龙,表达着开创现代化新生活的豪迈气魄和无往不胜的进取精神。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九寨--黄龙完全攻略

13年前   14021点

九龙竹海散记

朱昌汲   16年前   12491点

罗坊梦江龙

吴珠梅  陈钰萍   17年前   15400点

记桉树种植户罗新财

19年前   23762点

乌龙茶的三大好处

19年前   12101点

美国华商会会长邓龙畅谈创业甜酸苦辣

19年前   22789点

李双龙美术作品选

李双龙   19年前   11802点

罗坊稻草龙

19年前   12500点

洛溪板凳龙

19年前   8806点

小陶竹马灯

19年前   16946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