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后村人以刘姓为主,据民间传说,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不孝之子刘郎当"刻木为娘"的故事便出自岭后。
传说,岭后村有个典型的不孝孩子叫刘郎当,他四岁死了父亲,没有兄妹,母亲把他拉扯成人。由于是独子,从小娇生惯养,三餐不是嫌菜太咸就是嫌菜太淡,饭不是嫌太软就是嫌太硬,动不动骂母亲、打母亲。
他每次到田里干活,都要母亲送去热饭热菜才吃,且时间要刚好,不能太迟,也不能太早。一天上午,他正在耕种,看到一只乌鸦忙碌地给小乌鸦寻找食物。小乌鸦看到老乌鸦衔着虫儿回来,它们都欢欢喜喜地迎接着母亲。这件事让他受到启发:母亲每次送来热热的饭菜,自己不但没迎,反而咒骂她,有时还打她,难道我就不如小乌鸦吗!这天上午,刘郎当的妈妈又送饭来给他吃。他远远看到,忙丢下锄头去迎接他的妈妈。谁知道,时刻提心吊胆的老母亲,从远处看到儿子急急走来,以为又是来责骂她,嫌她送饭太慢了,她赶忙丢下饭菜逃跑,在走投无路之际,跳进深深的水潭里。这时,刘郎当知道情况不妙,跳入深水潭去抢救母亲。谁知道,东摸西摸,再也摸不到他的母亲,最后摸到的是一截木头。
为了敬奉他亡故的母亲,他请人把这截木头雕刻成母亲的塑像。从此,他每日端菜、送饭来祭祀他的母亲。
岭后风情总离不开一个"情"字。
在大湖岭后流行"赠顶盖花"的习俗。顶盖花又叫"竹笠",以黄金竹篾精心编织而成,状如斗笠,上有各种花纹,淡雅别致。青年男女相爱后,男子即把竹笠赠与女子,作为订婚的凭证。
在大湖岭后,至今仍流传着正月里"闹春酒"的习俗,一家请一家,此来彼往,亲亲热热,从正月可以吃到二月。人们在喝春酒时,喜爱一个"闹"字,在闹酒的过程中,酒令、酒拳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有关刘氏醉酒的故事也有不少。
传说岭后人的先辈中有刘伶者,是个饮酒能手,人称"酒中仙"。有一回,他到岭后村头的刘老汉家买酒,酒店老板知他善酒,就卖给他一种叫"千日醉"的酒。刘伶回家后,一口气将它喝光,醉得不醒人事,犹如死去一般,他的家人一看没救了,只好把他发葬。酒店老板过了千日,心想刘伶也应该醒了,便去探望,谁知他家人告知,已经埋葬三年了。酒店老板急忙将原委告知,一起到坟墓中把棺材挖出来,打开棺盖,刘伶刚刚酒醒。
故事说得有些夸张,但岭后人酿造的美酒,酒气芳香,的确令人难忘。
岭后风情,还在一个"奇"字。
始自宋以来,永安大湖岭后村的妇女装束就很特别。她们头上所戴的是形如"瓮盖"的帽子,身上穿的是前面短及腹部,后面长直大腿的礼服,脚上穿的是绣花的单鼻鞋。她们都是劳动能手,加上如此别具一格的服饰,更显得健美。
说起这种"奇装异服",还有一段特殊来历。传说宋时岭后是南蛮十八洞中的黑风洞,杨八妹带兵征"南蛮"经永安的桃源洞时,曾挥剑劈岩破开了一条很长的裂缝,就是现在名闻遐迩的"一线天"。杨八妹攻打岭后时,岭后人以逸待劳,利用复杂的地形,巧与杨兵周旋,杨久攻不进,只好改道他征。退兵之际,杨八妹怒气冲天地用剑向拦路的岩壁一刺,至今大湖与岭后交界的岭上,还有其剑刺岩壁留下的痕迹。
岭后的原住民是以畲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客家人的迁入,带来了较高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客家人与畲民通婚,使民族融合,汉畲相互影响、浸润、渗透、吸收,其风俗习惯亦得客家之传。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悬挂葛藤、艾叶,喜食艾叶与大米做成的绿粿。
传说杨八妹劈山入岭后时,被春意盎然的竹山竹海所吸引,更喜欢上了热情的百姓献上的带有浓郁的艾叶清香的绿粿。岭后的妇女景仰八妹的勇敢,她们效仿杨八妹服饰,改变自己的着装打扮,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后服饰,流传至今。
流行于竹乡永安的服饰舞蹈《绿粿情》,描绘的是杨八妹流连于麟隐石林胜景,被美丽的风光所陶醉,顿生女儿情愫缠绵,欲行而不能,于是驻军安寨,脱袍弃甲,还原女儿红装,踏春远游,采来艾草做绿粿,与民同欢同乐的情景。
当一群少女身着独具特色的岭后服饰向您款款而来,献上清香的绿粿时,您忍不住会以为这是56个民族之外的又一"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