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丁"诞生是人生的一大喜事。在竹乡永安,民间求子有神灵求子、图腾求子、巫术求子、庙会求子之旧俗。立春时,妇女以彩绸剪成燕子状,佩于身上以求生育;元宵时,送纸红灯笼给不育亲友,或以砖代之,取意"丁传"者。
龙,在民间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它能驱除瘟疫、防御水灾、消灭虫害、保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总之人们认为龙是万能的。在群山环抱的永安青水沧海村里,世代居住着畲族钟姓弟兄,每当新春佳节至元宵间,他们便玩起了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舞龙丁,以求人丁兴旺。
沧海的龙头高约二米,长约五米,由八个畲族壮汉举着,而龙身则是由各家各户制作,少则一节,多则三五节不等,每节长约一点五米,安置在木板上,木板的两头打有圆洞,备有插梢,待接龙时再一节一节连起来,视村里的人丁而定,有时可达200多节,少者亦有百余节,长达数里,蜿蜒在山道田埂之中,煞是壮观。
每当舞龙丁那天的下午二点半,三声"菩萨铳"响后,家家户户便开始做饭,三点半时又是三响,人人进餐,不过这餐饭是吃素的,表示人们虔诚的心理。大约在四点半左右,又响起了三声"菩萨铳",人们纷纷离席,扛着自家的"龙身"及各种各样的花灯到一个叫"延福桥"的地方集中。当然,首先到达的是大龙头,此时庙里钟鼓齐鸣,八个壮汉在领头人的带领下,向庙里的神灵"赵公元帅"敬上一对一斤多重的蜡烛,点上数支香,又将黄纸点燃在全身上下环绕,名曰"洗身",以为这样便可以驱除玩灯时沿途所遇的各种魑魅魍魉的瘴邪之气。而后领头人便点燃了蜡烛,把它们安放在龙头里。这时,九管菩萨铳同时响了,八个壮汉迅速跑到大龙头面前庄严地举起了龙头,向着财神爷赵玄坛的偶像叩拜。"起龙啰--",随即吆喝声、鞭炮声、锣鼓声、唢呐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喜庆的乐章。
玩龙丁的队伍走来了,走在最前面的是四十多盏各式各样的灯,以鱼灯为主,大概也是讨个"吉庆有余(鱼)"的彩头吧!大的约有四米长,小的也有一米多,一个个扎得栩栩如生(过去还有扎十二生肖的),紧接着是14个小龙头,每个高约一米五,长约三米,这些小龙头,只有头,没有龙身,更没有龙尾,百思不得其解,问其究竟,回答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就是一个家族只能有一个大龙头,而这些小龙头只能是龙子,龙孙罢了。不过小龙头由于轻便,它们的表演也显得非常出色,最典型的要数"二龙戏珠"了,一颗龙珠忽上忽下,两个小龙头随之运转,时高时低,此起彼落,一组接着一组,两旁的观众不由自主地连连喝彩,小龙头还时不时地向围观的人们行叩首礼,赢来了一串串的鞭炮声和一阵阵的鼓掌声。紧接着是唢呐声声、丝弦悠悠,大龙耍来啦!一时间,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菩萨铳声夹杂着人群簇拥的欢呼声,犹如一股巨大的气流向人们迎面扑来。八个壮汉挥舞的龙头时不时地被拥挤的人群迫得停下来,让两旁的人家抢去点换龙头里面的蜡烛,人们以为这样就可以把龙迎进了自家的门,是吉祥的象征。一些新婚女子和未孕妇人,恭恭敬敬地向大龙头拜上一拜便抢拔"龙须"(用纸剪的),以为这样可以早生贵子,这也就是沧海"舞龙丁"之说的由来。在大龙头的后面,就是一节节连起来的"龙身"了。每节龙身上都点燃着熠熠红烛,远远望去恰似一条火龙在云雾中穿梭,最后才是龙尾。必须说明的是:这支舞龙丁的队伍,不管有多少龙子、龙孙,都不能有龙尾,只有大龙头接了龙身之后才能出现一个尾巴,以示这个家庭的完整性。沧海村的"舞龙丁"表演,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团龙"。当小龙头和鱼灯在前面走时,大龙头的领头人发出一声呐喊,整条大龙在龙头的率领下,整个速度加快了,它紧紧地包围着小龙头等,一圈又一圈,一共是五大圈,把小龙头等牢牢地缩在中央,紧接着大龙头高举向四周观众叩拜之后,猛一回身,又把整条围住的龙向相反方向游离了出来,叫作"游龙戏水"。俗语说:"龙头动一动,龙尾转三圈",在这里可真用上了。待全龙脱身之后,又后方向的摆成一个圆圈,少倾所有龙身内的烛光全灭,而后四面八方放起了"团花"。过去的团花是用菩萨铳和鞭炮,现如今是放焰火,此来彼往,划破了长空,大有人间天堂同乐之感。应该说青水畲乡"舞龙丁"的"团龙"是整个活动的高潮。
"团龙"之后,重新点燃龙身内的烛光,开始走村串寨,一直闹到凌晨,才把大龙头安放在"东兴祠"内,并将龙珠紧紧地含在龙口之中,其意为龙珠终于被大龙抢到,一年也就平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