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筒

安孝义  2004/9/1  14797点  永安之窗
  前不久,我在吉山偶得一件泥质刻花陶瓦,它是旧时民间手工搓捻麻钱和苎织加工时的主要工具,本地人称之为“瓦筒”。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除了一些饱经风霜的老人们,还依稀记得它的用途外,多数人已不知其为何物。真可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永安历史上,是闽西北苎麻等纤维植物的重要产区,境内手工麻纺传统悠久。早在古闽越期间,山野土著就以林中葛藤,手经指挂织造“綌絺”,用以遮羞御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古人开始种植苎麻。《诗经·陈风》唱曰:“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本地境内属于亚热带气候,苎麻一年可三获,故麻区有谚:“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麻农收获麻皮后,经清水久渍脱胶,并劈分撕扯制取纤维。麻丝以洁白、柔韧、细长为好。若是黑浊粗硬,只能制成网罟、麻袋和绳索等。唐宋时,境内乡间男耕女织,家庭手工麻葛纺绩已占有重要位置。“生女弄瓦”,即是指女性从幼年开始,就要学习绩麻,将麻丝逐根拈接,做到又快又好、粗细均匀。明清时期,官府明文规定:“家有五亩地以上的农户,需分田半亩种麻。”永安及闽北等地“四乡皆有苎布,乡无不绩之妇。”所产“夏布”,轻薄凉爽、透气散热、吸湿易干、坚牢耐用等,故久亨盛名。

  我收藏的这块“瓦筒”,原始坯形应取源于屋瓦,故在走访时许多人均误为民居旧瓦。该器为泥质烧制,色青略黑,呈长方圆弧形,长19cm,宽14.5cm,宽2cm,中部主题纹饰以多个半圆组成“鱼鳞锦”,是搓捻麻线的工作区。主图四边用单个半圆反向组成“S”几何纹,复以横竖连珠纹构成双重边框,有点类似青铜器上的古纹饰,显得十分质朴。“瓦筒”内圈经分割形成多个绘画层面,上下横向不规划等距绘有数朵梅花,左右连珠线交错形成多个菱形,下方有窑工手书刻写的制作时间,背面有与前不同笔迹的物主姓名“赖则生”三字。看来民国以后,绩麻已非属女子专利,为谋生计已有男子介入。

  “瓦筒”的制作,据向老窑工了解,本地及周边县市一直延烧至五、六十年代。因早期民间用量较大,故随烧随售,成为窑工一项副业。后来麻纺被机器取代,只有乡间老妇偶用,因在做砖瓦时随手制作几件,半卖半送换几个小钱买酒喝。有时窑头附近乡民上门,也做为礼品馈赠套些近呼,窑主也不加干涉。逝水年华,岁月如歌。记忆中的鸡呜桑梓、夕阳西下,老奶奶将“瓦筒”放于膝上,平静安祥地搓捻麻线。那麻丝的清香和老奶奶音容,清晰地从岁月的深处浮现出来。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燕城银饰也“抗日”

安孝义   19年前   23218点

阉割业

安孝义   20年前   71443点

做篾

安孝义   20年前   26806点

香菇客

安孝义   20年前   23648点

鳖驼

安孝义   20年前   31905点

捕石蛙的瘸佬

安孝义   20年前   29357点

最后的火柴票

安孝义   20年前   14457点

青铜古矛

安孝义   20年前   15380点

水碓房

安孝义   20年前   25433点

广 豫 票

安孝义   20年前   14685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