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器业历经千百年的发展,逐成为仅次于木匠的一大行帮。在南方的许多地方,大到楼房,小到日用器皿,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用竹子来做的。竹器匠称毛竹为“青龙”,并自诩本行为“捉青龙”。他们称篾刀为“蝴蝶”,刀子为“青锋”,锯子为“百脚”,钻子为“刻孔”,刨子为“削光”等。生产出的竹制器物也自有一套圈中叫法,如称筛子为“万人眼”,竹篮为“台上”,竹箩为“座头”,竹帚为“光堂”,竹椅为“丐身”,竹床为“横身”,竹帘为“隔阳”,竹笠为“隔青”,淘箩为“斗子”,簸箕为“起手”,晒箕为“受阳”等。在生活中竹器匠人也有专用行话,如称看看为“潮潮”,快些为“杀光”,慢些为“定盘”,喝酒为“盘山”,吃饭为“扒山”等等。这些行话是非学非懂不可,否则就会被同行嘲笑是跟女人学的艺不是正宗,甚至不能入伙干活。
明清时期,永安竹器业已颇具规模,形成地方铁、竹、木三足鼎立之势,土著竹器匠人渐成气候。清朝初年,永安贡川竹器匠人李若所制作的竹器造型精美、不变形、不虫蛀、坚固耐用。他还有一手绝活,能用篾刀将毛竹破成细如发丝、薄如绢纸,并编织成竹碗、竹箧等,被誉为“神编手”。至今,永安民间还留存有他编织的竹器,成为珍贵的民俗收藏品。当时,永安城乡竹制日用器物和农用竹器已相当普及。本地常见的竹器有:竹床、竹席、竹桌椅、竹橱柜、竹书架、竹屏风、竹饭罩、鸡笼、猪笼、竹篮、竹箩、竹筐、竹箕、竹轿、竹筏、竹缆、竹篷等等,真是枚不胜举。民国时期,永安江边路一带号称“小西门”,有王光增、徐绍文、占德同、魏成志、曾白彬等10多家竹器店,除老板自己也干活外,还有长年收徒、固定雇工约20多人,主要生产木排篷、船篷及大件日用竹器等。而走村串户流动的竹匠则来自永泰和闽清,以制作筐、箩、席、篓等农用竹器为主。此外,本地农民也利用农闲季节自制笼、筘、篮、椅、箕、帚等小件日用、生产用品,成为一种重要副业和经济来源。
永安解放后,本地竹器业有较大的发展。1952年,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有竹匠135人。同年10月,成立永安第一个手工业合作社,即“县竹器农具生产合作社”,有社员39人,自有资金1.7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3万元。此后,该社将原有各自狭小铺面改成连片大工棚,使原来放在马路边生产的大件竹器,可放在棚内生产,避免了风吹日晒,改善了工作条件。沿江大工棚里,竹匠即分工又合作,根据市场需要制作各种竹器。竹匠破篾最有戏看,只见他们用篾刀在竹头处对半楔入,然后用单脚踏住下片,用双手握住上片,稍加用力,只听“哗”的一声,整根毛竹从头到尾齐刷刷、匀称地对分成两半。竹器匠破篾更是令人叫绝,他们身穿围裙,左腿垫块厚苫布,老师傅坐在小凳上从容不迫,一手握篾刀,一手推竹片,刀锋左右轻微抖动发力,竹片徐徐推进不急不躁,竹子在他们手中就象有了生命一样,要多细就有多细,要多薄有多薄。真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此话不假。1957年,该社竹制品总产值达11.96万元,年产竹制农具1.76万件,产品主要有谷箩、谷席、土箕、米筛及船篷、车篷、捆篾等。次年8月,竹器农具社转为地方国营企业,竹器匠端起了“国家饭碗”。1961年10月,又因国家经济发生困难,下放成集体所有制企业。1964年8月,竹器社产品参加三明专区行业评比,谷席获一等奖,谷箩获二等奖。1972年7月,竹器厂工人王宗风盗窃后纵火灭迹,致使五四路厂房、设备毁于一旦,损失13万元。许多老竹匠奋不顾身扑救大火,望着焚为灰烬的厂房痛哭不已。不久,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灾后重建,通过技术更新,改手工破篾为机器操作,并开拓新型的竹编、竹制家具等产品。1974年,该社生产的具有地方传统工艺和实用价值的竹篮、竹盒、竹盆、竹花瓶等竹制产品首次出口供货4.37万元,在东南亚一带引起轰动、非常抢手,这真是永安竹器业的骄傲。1976年,竹器家具也随之打入国际市场。1979年,该厂改称“竹木总厂”。1982年,竹器厂又从竹木总厂分出,单独设厂。产品主要有竹串、牙签、竹筷、竹编、竹家具等,均由外贸部门收购出口。1983年,县竹器厂从日本和台湾引进竹串和牙签生产线设备,后又仿制10台竹串机和2台竹筷成型机,进行规模化生产。传统的竹器和农具加工开始让位给社队企业和个体户生产。1989年,全市独立核算的集体所有制竹制品企业有:市竹器厂、青水竹器厂、燕江中路制品厂、西洋竹制品厂、贡川竹木综合厂、洪田民政竹木制品厂、坑边竹木加工厂、罗坊乡竹木工艺厂等8家,职工人数337人,其中市竹器社94人。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永安境内山青水秀,竹属资源十分富。有:毛竹、慈竹、紫竹、斑竹、江南竹、观音竹、黄竹、石竹、苦竹、秋竹、方竹、箬竹、棕竹、面竹、猫竹、箭竹、凤尾竹、龙公竹、文铿竹等数十种。竹子色彩有青、黄、绿、紫,形有长、短、方、圆。高可“斩万杆”,低仅盈尺可作“掌中舞”。有叶似芭蕉、凤尾,杆有外方内圆、落尽“千滴泪”。竹或可入药、或可“点波”、或可裹棕、或可制箭、或可“老人柱杖问东西”。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特别是明朝本地名达邓文铿手植眉山“文铿竹”,可以为“君子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品味和内涵。永安竹文化氛围浓郁,“敢问天下虚有节,最是永安竹故乡”。如今,永安已把竹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本地竹器业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永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2002年10月18日,在我市举办为期3天的“福建·永安笋竹节”,这次活动将表彰竹业生产、加工、营销单位和人员,发展竹文化旅游,评选“毛竹王”等系列活动。笋竹之乡的永安人民正齐心协力编织着节日的盛装,竹器匠将在一个崭新的、更加广阔的天地中遨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