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农业的含义及其特性
旅游农业是相对常规农业、常规旅游业而言的,是以农业为载体,既有农业生产功能,又有旅游活动功能的新型产业。它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为目的的一种新型产业.旅游农业应该是围绕旅游办农业,也就是说,它是为旅游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它的生产特点应是生态性的,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它的产品特点应是民族性的,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卖点;它的经营定位应是服务性的,以游客需要定模式。自然、传统,是旅游的目标,也正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角度讲不算优势,但要发展旅游农业,它就成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共同的区域优势。旅游农业具有几个特有属性:一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兼容性。二是田园风光和旅游景点的呼应性。三是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的耦合性。四是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统一性。五是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互补性。
旅游农业的产品主要有3种:一种是它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及副产品;另一种是它所创造出来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一种无形产品;第三种是它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旅游资源及其服务。后两种产品对农业、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是最大的。
二、我国发展旅游农业的意义及条件
旅游农业所具有的属性,决定了在我国发展旅游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旅游农业是现代旅游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能够推进农村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推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全面快速发展。
2.旅游农业可改变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了“人地共生”的旅游业与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结合我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在农业与旅游业的最佳结合点上做文章,既可促使中国的“三高”农业和无污染绿色农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也适应了新世纪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3.密切城乡交流,促进城乡一体化。旅游农业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其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旅游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近农村,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引导城市居民走向农村,促进城乡交流。其结果是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使农民思想观念得到更新,既丰富了农民物质生活,又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另外,通过城市对农村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的投入,更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农村旅游环境,为城市旅游增添了新的功能和项目,促进城乡一体化,使之成为资源、环境和生产共享、优势互补、结构稳定、良性循环的旅游系统。
4.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由于旅游农业产品大都在当地销售,农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现金收入,而且可以最直接地得到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对产品进行开发或改进,实现增收。据测算,“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千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工农业产品都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发展第三产业是最大的出路。而在农村地区,旅游农业应该是最大的第三产业。
5.有利于开展农业教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当是全民族的共识,而目前,我国青少年,特别是城市青少年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缺乏了解。这对提高全民族对农业的重视,特别是从小培养青少年的重农意识是非常不利的,对青少年良好品格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是十分不利的。因而,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在重视理性教育的同时,还应特别加强感性认识方面的教育。旅游农业的发展,就为开展此类教育提供了合适的基地。通过组织青少年参观、旅游、参加农业劳动等方式,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增强对农业的感性认识,寓教于乐,定会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
总之,发展旅游农业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为农村经济开辟了一个全新市场,是一个新兴产业。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具有发展旅游农业的客观条件:
首先,旅游农业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这是我国发展旅游农业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食物方面日益注重营养与安全。旅游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化肥、农药,减轻了对农产品的污染,正好符合现代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市场潜力巨大。另外,随着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大,生活空间减少,特别是城市工业和城市生活的各种污染、城市环境恶化给城镇居民身心健康造成极大损害。而由旅游农业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旅游资源,向游客提供了贴近自然、廉价且有利于健康的旅游休养方式,并且游客还可以参与其中,体验农作的乐趣,这种全新的旅游经历无疑会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次,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是推动我国旅游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支出结构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以后,更加强了对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体育健身等高层次消费需求。旅游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从我国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发展数据表明,近年我国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然而,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2年,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入境旅游,但到2002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3。这说明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旅游农业的特性以及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可以说客源能有充分的保证。
最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发展旅游农业的独特的自然基础条件。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旅游农业的天然优势。旅游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旅游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国际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现代农业的典型特点,就是强调生产与人、自然诸多方面的和谐,倡导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旅游农业既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三、我国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20世纪90年代,我国旅游农业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旅游农业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然而,我国不论是旅游农业的项目,还是在各地的发展都极不平衡,其旅游产品的经营方式还在探索,发展模式还不够丰富,发展速度与旅游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使得一些地方农业旅游的景点开发一哄而上,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多有重复、雷同。有的地区没有把旅游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是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其发展。很多景点的投资者为当地的居民,当他们认识到身边的环境能作为“摇钱树”,便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急于获利。为了降低成本,许多人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审查。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及市场定位,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加之投入资金严重缺乏,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目前,许多地方火暴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农业,而是拿农业做旅游。如建民俗旅游点、建现代农业园区等,景点雷同重复。形式单一,靠门票而不是靠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效益。实际上,许多地方只要增加投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就可以为旅游农业带来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投资的主体始终没有解决,仅凭乡镇或县区自筹显然是杯水车薪。目前,虽然建设、农业、林业、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同时也有相应的管理政策,但对位于广大农区的景点、园林、森林、库区及周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是多头管理,几个部门都各自作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事实上,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旅游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尤其是最初的起步阶段。为加快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政府应强化领导,加强服务,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对旅游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认识。首先,发展旅游农业要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发展旅游农业要体现旅游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挖掘农民的创造才智,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的功能。切忌建造过多的人工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不要盲目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高消费。其次,旅游农业是旅游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其内涵特征则表明必须维护整体协调,切不可破坏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在组织农业生产实施过程要体现无害化和绿色化,从而带动绿色餐饮业和绿色服务业发展。要充分调动企业实体和当地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利润,增加农民收入,反哺产业投入,推动产业化、城镇化以及农村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最后,旅游农业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才是我国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加强规划,创建管理和服务体系。旅游农业的主要产品是农副产品和服务产品,政府有必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旅游农业的发展规划。对于各地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在规划中要将都市农业、城郊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规划结合起来,尤其要实行科学布局,将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科普知识、休闲观光结合起来,整体优化,高效利用。各地要因地制宜定规划,突出特色上项目,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雷同。只有特色的项目,才富有生命力。政府应根据全国各地不同农事特点、民风民俗,出台一些不同的发展规划模式,建立一些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对旅游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与理论总结,形成一个旅游农业政策信息服务体系。各地应成立一个由旅游、农业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由本级政府分管领导挂帅,负责指导、协调和管理本地区旅游农业的工作。其办公室可设在旅游部门,工作中要注意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专家们的意见。
3.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当前,旅游农业开发建设的资金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组织投入,经济实力普遍较差。因此,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把发展旅游农业的资金投入计划纳入到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计划之中,创建新型的旅游农业投融资体制,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实行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方式,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旅游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目前,许多地方已开始首先从培训人手将旅游农业纳入规划。增加投入。例如,四川省南充市创办了20多个农民就业培训基地,其中,英语培训就是为旅游提供服务。
4.加强宣传促销。目前,大多数人对旅游农业缺乏了解,因此,要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和制作宣传片、光碟等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旅游农业的认识。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民和市民的宣传,通过对旅游农业优点和益处的宣传,引导农民自觉投身到旅游农业的建设当中来,使市民将农业区旅游作为旅游的首选。
5.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旅游农业项目建成与运作能否产生效益,关键在于科学管理。杂乱无序的运作,必定失去客源,从而失去效益。目前,我国旅游农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旅游农业的发展。因此,各地必须对旅游农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确保旅游农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