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客家文化初探

许发禄  2004/9/22  24889点  永安之窗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因此,我认为判断永安的客属问题,首先应从文化意义上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地缘文化

  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据学术界估计,客家人现约有一亿人左右。 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为什么说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而永安在地理上,北麓为武夷山脉阻隔,南方被戴云山横断,唯东西向的九龙江、沙溪为交通。其西边县为纯客县连城,东边三元、沙县基本也应是客县的范畴。处在这样地理环境的永安,与客家的渊源关系是不言而喻的。从广义上说,永安也处在粤闽赣边三角地区,其地缘文化是很明显的。

  方言文化

  汉語有許多方言,大体而言有七大方言:官話、吴語、湘語、贛語、閩語、客語、粵語。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基本上沒有學習是不能互通的。這些方言中很多還有各自的次方言。有些次方言可以互通(如客語四縣和海陸腔),也有些不行(如閩南語廈門和海南話)。 

  其中客家話原本属于北方方言,在客家先民南遷的過程中和南方的其他方言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一种和北方方言不同,卻又異于南方方言的一种新語言,就是客家話。笔者通过比较,认为永安话很有独特性,与客话比较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发音中也有一些元辅声韵有接近客话的地方。一是多数地区舌尖音分为舌叶音[t][t'][∫]和舌尖前音[ts][ts'][s]两套;一般古章组、知组字读舌叶音,少数知章组字读[k]组字组。二是古合口晓母字一般读为[f];古合口匣母字、古合口影母字、古合口喻母字都多读为[v]。三是除靠近粤东的少数地区如下洋话和武平话外,一般只具后鼻音尾韵母[η], 没有前鼻音尾韵母[n]。四是古江通两摄均合流读为[oη]。五是古人声韵尾[p][t][k]大多地区合并为紧喉[ι],仅靠近粤东少数地区还保留[t][k]辅音韵尾。因而只有五个或六个音调。《永安文史资料》第22辑刊登伍顺发的文章《耐人寻味的永安方言》一文证明了这一点。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莫忘祖宗声”,笔者认为,永安话保留更多的是中原古音,主要原因是它的封闭性使然。或者是否可以说,永安话是客话的支系,这个结论还有待于讨论。

  民间文化
 
  客家民间文化艺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就以闽西民间文化来说,有戏剧、舞蹈、音乐、民间工艺等,其中戏剧以闽西汉剧和提线木偶最为著名。舞蹈有龙灯舞、船灯舞、弄狮舞等;音乐有竹板歌、山歌、十班等;民间工艺有陶瓷、制画、雕塑、油漆彩绘、剪纸、刺绣、手扎、竹编、藤椅革编等。这些民间艺术在历史上对推动闽西客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比较而言,永安民间文化艺术也深深刻有客家文化的烙印。比如说青水的舞狮、提线木偶,以及小陶的汉剧,大湖的龙灯,城区的旱船等。特别说明的是,笔者多次看过小陶的汉剧,其表演艺术和闽西汉剧没有两样。

  民居文化

  民居建筑是文化的物化体现。历史上客家尤其是闽西客家将中原汉族的建筑艺术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建造了大批风格独特的土楼,土楼是闽西客家的一种住宅形式,分方、圆两种,在闽西客家县中几乎每村都有,但最集中和著名者当属永定县。该县素有"土楼之乡"之誉,在其全境2223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1882个以自然村落为主体的土楼。它们一一座落散布于永定山区的群山峡谷之中,如同地上冒出的一个个巨型蘑菇,构成了神话般别具一格的土楼风景。而永安也如此。在小陶、西洋、槐南等地或圆或方的土楼竟然有20多座。其中,当之无愧的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槐南安贞堡。这难道是巧合吗?

  饮食文化

  客家人日常三餐,多数早晚食粥,昼边(中午)食干饭。农村早餐加杂粮。长汀称杂粮为粗货,过去常年是“粗货半年粮”,歉收之时则以杂粮为主,有时要食番薯渣充饥。麦子一向少种,故面条只作年节加餐或招待客人时用,有时春荒青黄不接之时,将刚收下的麦子磨成粗粉,做麦羹度日,50年代后则很少如此吃了。家常便菜,腌菜干、萝卜干常年不断,配以时令青菜、苋菜、血蕨、白菜、芥菜、番瓠最为普遍,家家户户都制作一些小菜,如生搓腌菜、生搓萝卜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还有豆酱、豆腐乳等,是常见菜。大米除做饭、粥外,还可以做粉干、钵糕之类。粉干以洁白细嫩、柔软滑韧的特点闻名遐迩。还有糯米做的糍粑,大禾米做的米果,品种如糕、团、冻、果之分,其味有甜、咸、大碱之别,每逢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有制备,敬神、饷客、馈赠亲友均宜,亦是农村年节传统食品。

  风味小吃有肉圆和灯盏糕等,肉类食品,烧大块、白斩鸡最为有名,是宴席中主菜,氽猪肉、干蒸猪肉是平时传统菜肴。如此饮食文化,在永安,尤其是农村“粗菜淡饭”比比皆是,这种饮食文化的相似性,不能不惊叹永安人和客家人缘份关系!

  总之,客家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河洛文化的传承,其源远流长。历史上的迁徒和僻处山地的环境条件,使他们形成了既是汉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传统文化。因而,它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亚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维系客属人群,也是我们研究永安客属问题的文化依据。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论党对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领导

林洪通   1年前   19802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姚勇来、沈嫄璋政治身份之谜

林洪通   1年前   20179点

林洪通编著:福建抗战省会永安美国新闻处的抗日宣传活动二三事

林洪通   1年前   20195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时期我国东南独树一帜的永安《民主报》

林洪通   1年前   25187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  电视系列片脚本(文学本)

林洪通   1年前   11012点

林洪通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之《他们无愧为羊枣烈士的后代》

林洪通   1年前   6124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时期驰名中外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

林洪通   1年前   5685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史话》之《拜访百岁音乐家缪天瑞先生》

林洪通   1年前   3673点

林洪通:永安抗战文化简介

林洪通   2年前   19805点

《永安抗战文化史话》目录

林洪通   2年前   17149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