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在永安市槐南乡的一些村庄,若谁家来了贵客,主人也会摆上这样一道香茶,以示对客人的最高礼遇,只是不擂成粉状,原物原貌原汁原味地一并倒进杯中,开水一冲,香香的、甜甜的,既解乏又果腹。
"擂茶"最早起源于中原,盛行于长江中下游,至今仍流行于闽、粤、赣客家居住区。槐南的许多姓氏亦为客家子孙,其饮茶习惯不同于客家祖地宁化石壁的"擂茶",依旧沿袭先祖居地的习惯,除其位于闽中山区、气候较为炎热的特殊地理因素外,还与他们性格粗犷,不拘小节的行为习惯有关。
当地人都会说《留客喝茶》的笑话。
夫妻两人留客喝茶。苦于没有茶叶,丈夫就到邻居家借,等了很久都没回来,开水都滚过了头。妻子就往锅里加冷水,这样加了很多次,锅都添满了,丈夫才回来。妻子说:"茶是喝不成了,叫客人洗个澡回去吧。"
东道主定于某日请茶,会在几天前就四处邀客,筹备茶点。到时,宾客来聚,宾主招呼,依次入座。东道主全家热情招待,开始冲茶、劝菜,然后从容叙谈,古今中外,天南地北。茶席间听到这样一则笑话:
从前,有一个槐南人和一个洛阳人住在同一个客店。
洛阳人问槐南人:"你去哪里?"槐南人说:"听说洛阳桥很高很长,我去那里玩一玩。"
洛阳人说:"没有什么好玩,桥这头走到那头,要在桥中间住宿一夜,桥上丢一块石头到河里,早上卯时丢下去要到正午时才能听到响声。"
槐南人问洛阳人:"你去哪里?"洛阳人说:"听说槐南的鸭子很大,我到槐南看鸭子。"
槐南人说:"没有什么好看,当年曹操三百万兵下江南,一只鸭子切一半煮,全军吃后,还剩下三担零一桶。"
人们忍不住"喷"茶,有说有笑,兴尽而散。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民谚,道出了茶与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
槐南迎宾茶,又称"香茶"。喝时应先将炒米、花生、黄豆等作料吃掉,然后再慢慢饮用,不然主人会马上给你添加作料的,作料必须吃完,否则有失礼之嫌。
槐南迎宾茶,也称"甜茶"。在茶水中加入了生姜汁、蜂蜜汁、桂圆干、金桔。代表着吉祥如意,甜甜蜜蜜。
喝茶时的配料也是有讲究的。
主人将调配好的茶汤端给客人。客人在品茶时会先数一数杯中的金桔有几粒。一粒代表一生平安,二粒代表双
喜临门,三粒代表三星高照,四粒代表四季发财,五粒代表五福齐享,六粒代表六六大顺,七粒代表鹊桥相会,八粒代表逢八必发,九粒代表鸿运长久,十粒代表十全十美。要是一粒都没有,那是主人希望他下次再来,"无"即无限遗憾,"无"亦无限美好。
品饮槐南迎宾茶,重在欣赏香气。品饮时,通过观形、闻香、尝味,方能品饮出其特殊的风味。
茶道是一种文化,一份美学。
槐南迎宾茶使用茶具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为天大、地大、人更大,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槐南迎宾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早在北宋时就已出现。关于迎宾茶,民间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很早以前,槐南梧桐洋村仅有几户人家。梧桐洋村是通往普禅山的必由之路。相传,当年齐天大圣被封为普禅山的镇山神,如来佛令大圣要斩妖杀魔,造福人间,并要求在每年天庭盛会之时将所做的事向玉皇大帝和众仙禀报。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二日是孙大圣的生日,都会有众多信徒峰拥而至,平日也是香火不断。因此,梧桐洋村人便开了几间卖食品的小店铺。
有一位姓庄的小伙子,待人热情,也很会做生意。他见众多信徒千里迢迢来此朝拜烧香,又饥又渴,很是疲倦。便用炒熟的花生、黄豆、芝麻为原料,加上细茶,煮成了一锅茶汤。并随不同季节加添调味品,夏季消暑解渴,隆冬驱寒生暖。
小伙子的隔壁,住着一对姓何的老夫妻,这年不幸年老双亡,遗下一个孤女。老人临终时,把女儿托付给小伙子,做了他的媳妇。两人相依为命,待顾客热情,小买卖十分兴隆,日子过得安安乐乐。
有一天,来了个跛脚老人,衣衫破得像丝瓜筋,一副邋遢相。店中的顾客闻到他身上的臭气,都掩鼻而去。年轻的店家却不嫌他脏,热情让坐,端茶汤待他。这跛脚老人喝完茶汤,钱也不付,也不道谢,一声不响地走了。一连三天,跛脚老人天天上门,他都照样热情接待。最后一天,跛脚老人端起茶汤,吹了几口气,尝了一口,嫌茶汤太甜,管自走了。
年轻的店家看他可怜,也不为难他,端起那碗茶汤,想把它倒入泔水缸。那姓何的媳妇见了,急忙拦住他说:"这碗茶汤只喝过一口,倒掉可惜,让我吃吧!"就端起碗把茶汤喝了下去。说也奇怪,顿时觉得奇香扑鼻,浑身飘飘然。这时,脚下冉冉升起一朵洁白的玉莲,她踏上莲花飘然升天而去了。
原来,这跛脚老人是八仙中的铁拐李。他听说这年轻店家为人善良,想来亲自试试他,度他成仙。谁知他心地还不纯,一碗仙茶,却被姓何的媳妇吃掉成了仙。他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
那店家眼看媳妇成仙而去,后悔莫及,天天站在店前盼望跛脚老人再来。小伙子做的茶汤越来越好,待客也越来越热情,凡来者均以礼相待,久而久之,人们便把那茶汤称为"迎宾茶"。
茶如人生百态,世态芸芸,可清饮辄止,可加糖暴食,可杂烩拼合,可献浪漫情愫。心为茶之初雪,茶为人之甘露。